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本文利用我国12家上市银行2007年一季度至2014年二季度的面板数据,基于分组法和交叉项法探讨了银行异质性特征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规模特征是影响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异质性反映的重要因素;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水平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效果;资本水平和流动性水平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影响不显著;银行经营效率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之间的关系较为模糊。研究结果为央行实施差异化的货币政策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2.
利用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网点布局数据实证分析发现:从银行角度来看,网点数量的增长—定程度上将降低货币政策在银行内部的传导效率,因此货币政策对小银行的冲击大于大银行;网点数量扩张对货币政策在银行内部传导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其中银行在东部地区的网点扩张更有助于降低货币政策对其信贷的冲击.据此建议: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对商业银行网点规模及布局差异这一异质性进行考虑;制定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可提高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效率、避免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造成小型商业银行处于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股权结构在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渠道中的异质性作用。就贷款基准利率而言,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会随其上升而显著下降,而城市商业银行对其变化反应并不敏感;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言,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对其变化反应最不敏感。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股权结构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对货币政策反应也存在差异;对于上市银行而言,货币政策不易传导至银行贷款渠道;股权集中度与第一大股东性质在银行贷款渠道中不具有异质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监管部门多次强调,银行要提高对不良贷款考核的容忍度,表明疏通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已成为解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问题的重要方面。对此,本文考察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两阶段传导环节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研究流动性囤积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梗阻效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宽松的货币政策显著提高了银行风险偏好水平,且风险偏好的提升会使银行有更强的信贷反应。第二,银行流动性囤积显著抑制了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偏好的促进作用,显著弱化了高风险偏好银行的信贷行为。第三,“梗阻效应”在区域性银行以及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中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刻画出银行普遍进行流动性囤积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形成的“梗阻效应”,为了破解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困局,应更加重视银行流动性囤积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银行借贷渠道作为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中的一种,有力的传导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但是由于资本规模、贷款结构、以及治理结构的不同,各个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传导效率也存在差异。本文正是基于银行异质性特征,利用中国2004-2013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银行异质性特征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银行的异质性特征造成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差异化,货币政策对不同特质的银行贷款供给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并且不同特质银行传导货币政策的效率有差别。最后,本文针对上述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罗煜  张祎  朱文宇 《金融研究》2015,484(10):19-37
本文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视角出发,探究银行微观主体行为如何影响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我们借鉴净稳定资金比例的设计理念,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行为纳入传统理论模型,刻画出两种流动性管理行为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效率的潜在影响及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采用我国50家商业银行2012年第1季度—2018年第2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我们发现,银行为提升长期流动性水平而进行的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能够显著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但是,部分净稳定资金比例较低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调整非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则有可能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因此,在执行既有流动性监管措施的同时,关注与引导银行资产结构调整方式,对增强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罗煜  张祎  朱文宇 《金融研究》2020,484(10):19-37
本文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视角出发,探究银行微观主体行为如何影响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我们借鉴净稳定资金比例的设计理念,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行为纳入传统理论模型,刻画出两种流动性管理行为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效率的潜在影响及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采用我国50家商业银行2012年第1季度—2018年第2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我们发现,银行为提升长期流动性水平而进行的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能够显著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但是,部分净稳定资金比例较低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调整非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则有可能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因此,在执行既有流动性监管措施的同时,关注与引导银行资产结构调整方式,对增强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由于银行特质性的差异,不同银行对货币政策信号的敏感性不一样,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和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随着我国银行业资本约束的建立和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信贷行为也会发生调整,从而有可能加剧银行特质性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本文基于我国银行业资本约束的大背景,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 (GMM),将货币政策信号、银行特质性与银行风险承担状态有机统一起来,通过选取更具现实性的风险承担指标,对不同货币政策信号下我国银行业的不同风险承担状态进行了实证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货币政策信号对不同特质性的商业银行的不同风险承担的影响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特质性的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敏感性大相径庭。由此本文提出,在资本约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货币当局应该考虑不同特质性的商业银行在面对货币政策变化时所作出的不同程度的风险调整,制定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并考虑与监管政策的配合和尝试监管手段的货币工具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我国31家商业银行2003—2014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分析了以M2增长率、M1增长率和7天加权平均利率为货币政策代理变量下,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差异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和国有股比例的提高会显著增强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传导效率,其中股权集中度的影响最强;外资持股比例的变动则没有显著影响;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在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传导效率最强,其次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最弱.  相似文献   

10.
郭晔  程玉伟  黄振 《金融研究》2018,455(5):65-81
本文通过构造商业银行同业和非同业流动性创造指标,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总体和结构性影响,根据商业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不同程度分析了货币政策作用的异质性,并检验了商业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货币政策同时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增速和结构,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增速和非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但是降低了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第二,对参与同业业务程度不同的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高参与度银行的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提高了低参与度银行的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第三,货币政策显著地改变了银行的同业资产持有比例,银行的风险越高,参与同业业务的程度越高。因此,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应该加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配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及时进行预调微调;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降低银行对同业业务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理论层面梳理了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与经营稳健性之间的内在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以2011—2018年间我国202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期限错配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并按照银行性质不同进行了异质性研究。研究发现:(1)期限错配显著弱化了银行经营的稳健性;(2)将影响程度进行分样本比较,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高于城市商业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结果不显著;(3)进一步分析期限错配影响银行稳健性的传导渠道,发现流动性风险在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在样本分类比较中,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相对贡献为10.3%,低于城市商业银行的22.6%,说明相较于城市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融资渠道多、融资能力强,因而流动性风险对其稳健性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中国25家银行2003-2011年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随机效应面板和固定效应面板回归,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贷款渠道及银行特征对其影响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银行贷款渠道在我国主要通过中小银行进行传导,以资本充足水平为代表的银行特征会令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对银行部门产生异质性影响,资本充足率越高、资产规模越小和流动性比例越大的银行越易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表外业务的兴起与壮大是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本文研究表外业务如何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并且考察这种关系是否随着银行特征的不同而变化。使用2002-2014年中国24家商业银行的数据和双向固定面板数据模型,我们发现,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影响更大。另外,表外业务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强化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而且这种关系在小规模、低资本和低流动性的银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对于理解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视角,对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健全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典型的大银行主导型,银行信贷仍旧是我国企业外部资金供给的主要渠道。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依靠存款,资产也仍旧以贷款为主,有价证券所占比重较小,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动往往较为敏感,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型市场结构特征进一步产生了信贷配给问题,这种信贷配给机制会强化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借贷渠道效应。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典型的大银行主导型,银行信贷仍旧是我国企业外部资金供给的主要渠道.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依靠存款,资产也仍旧以贷款为主,有价证券所占比重较小,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动往往较为敏感,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型市场结构特征进一步产生了信贷配给问题,这种信贷配给机制会强化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借贷渠道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朱磊  章杉杉 《上海金融》2012,(12):65-70,76,122
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银行、企业作为信贷渠道中最主要的微观主体,构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重要的微观基础。本文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在货币政策调整过程中,具有不同投资效率的企业的债务融资变化,具有不同产权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难易程度,以及政府干预对银行债务融资-投资效率敏感度的影响,进而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信贷渠道传导效率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后危机时代美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囤积与货币政策传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囤积,是指银行体系持有的流动性资产数额远远超过日常经营所需水平,具体表现为银行准备金数额大规模增加,银行资产组合中高流动性资产占比增加。作为金融中介,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囤积阻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成为当前各国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流动性囤积的解释包括对手方风险、投机性囤积和预防性囤积。就美国现实而言,中央银行过高的流动性供给和私人部门中长期信贷需求不足,以及银行监管要求是产生流动性囤积的主要原因,并且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汇率渠道传导,导致货币政策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8.
梁俊茹  范大路 《征信》2016,(12):64-70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银行的不同特征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影响,刻画在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中银行的微观信贷行为,找到货币政策传统机制中微观基础缺失的原因,说明我国银行信贷渠道的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的分布效应,选取我国65家商业银行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运用GMM估计方法研究货币政策变化对贷款增长率和贷款供给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银行规模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最强烈,其次是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再次是不良贷款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1997-2011年121家银行实证检验我国银行业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以及银行特征的异质性对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银行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是存在的;(2)银行资本充足性以及流动性在不同货币政策下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具有不同作用,这说明微观特征对银行货币政策风险承担具有差异化的影响,规模越大,银行结构集中越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研究结果显示,政策当局应协调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注重银行微观特征,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选取我国2003-2015年八大行业季度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季度完成额为样本,基于我国历年行业投入产出表构建GVAR模型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行业异质性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八大行业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波动在响应程度和响应趋势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沿着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投资→产出渠道传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