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根据《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我省于2003年7月正式出台了《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并于当年8月开始在迁安、曲周和枣强三县试点。  相似文献   

2.
胡玲 《财会学习》2015,(7):55-56
一、新农合基金运行基本状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农合基金是指通过参合农民个人缴纳、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筹集的,用于对参合农民医药费用进行补偿的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胶州市自2004年1月1日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从工作、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2005年,全市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1693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56.4万人,农民参合率达到95.3%,村庄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胶州市惠农政策的一个崭新亮点,受到了广大农民的交口称赞。胶州市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平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财政、卫生等部门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广泛宣传政策,及时补偿农民,注重基金管理,实现了农民受益、参合积极性和基金管理水平的“三个提高”,取得了“农民得实惠、卫生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三赢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参合人数上涨、支出规模扩大,为保证农村人口的医疗需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金的持续性提出更高挑战。稳定的基金运营机制是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长久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收支平衡"的原理,通过对新农合基金制度进行具体的测算分析,力求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在营销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过程中,宿州分行墉桥支行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特点,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以坚强的组织领导,完善的营销策略、倾情尽心的服务,成功的营销墉桥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在农行落户,并通过一年来的真诚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7.
为确保新农合资金安全有效运转,湖北省枣阳市财政局会同卫生局联合出台“五制”新办法.使新农合资金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该市今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为85.1万人,比上年增加4.59%.首次实现参合率100%;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新农合参合人数多、补偿次数多、补偿金额大的实际情况,祁阳县财政局采取“五跟踪”的办法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  相似文献   

9.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和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2010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提出,要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新农合”制度的试点工作自2003年起在全国农村有序铺开以来,试点地区不断扩大,参合人数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0.
龚新燕 《中国外资》2013,(15):23+2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主要用于解决农民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这项制度在缓解农民"因贫致病,因病返贫",保障农民就医基本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资水平还比较的低下,基金还常常出现不安全、不稳定、使用不合理等问题,这会对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积极创新"新农合"管理机制,率先在筹资方式、支付方式、建立市级重特大疾病保险制度上大胆改革,取得了"政府得民心、群众得实惠"的良好效果. 率先探索建立"新农合"市级重特大疾病保险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意见》、《铜仁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特大疾病保险管理补偿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配套文件,从2013年起在全市建立"新农合"重特大疾病保险制度,利用部分新农合基金为参合农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实行"新农合"再保险,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一、结合合作医疗的自主性与互动性,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目前,全县已有11.8万人自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  相似文献   

13.
<正>为进一步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大病保障水平,云南省红河县从2014年起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住院二次补偿,将补偿起付线由1万元降低到0.3万元。这一政策措施保障了参合农民的医疗保障权益,减轻了参合农民重大疾病医疗负担,杜绝了有病不敢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出现。2014年,全县农村合作医疗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广大农村的全面推进,压在农民兄弟头上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状况有了一定的缓解,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热情与日俱增。据统计,仅延边州汪清县2007年3月末为止,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合率就达到72.1%。但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应予以关注和重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建设是关系到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简要回顾了试点以来新农合制度建设理论研究及实践的进展,归纳了理论界在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必要性研究、新农合制度的现状及存的问题、农民认知度研究、农民参合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新农合制度建设的路径研究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研究等六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研究做了简要的评述,指出农民参合意愿是新农合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新农合制度效率的最好反映.  相似文献   

16.
为加快建立适应中国农村实际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更好地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自2004年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石家庄市着手进行了以大病统筹为主与医疗救助制度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确立了到2008年全市基本完成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目标。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长效工作机制,市财政局通过对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专题调研,提出了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对策和建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李晓鹤 《中国外资》2009,(12):186-18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已经扩大到全国农村,本文通过对江苏省B市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农民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认识不够;对合作医疗保险了解途径主要通过村干部走访的方式:被调查农民大部分都在参加新农合的基础上还参加了其他保险。农民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认为新农合在资金管理、报销、服务水平、补偿范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政府应该切实加强对医疗服务和药品经营的管理,提高服务的质量,保证基金运作的透明性、公平性,简化转院报销手续.力求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使农民得到切实利益。  相似文献   

18.
2007年.沙河市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农民踊跃参加,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参保农民就达到了30.5万人,合计缴纳资金305万元.参保农民的人数占到了全市农民总人数的75.4%。该项制度的顺利实施,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效应继续扩大,参保人数达到了32.8万人,较2007年增加了23000多人,参合率达到了81%。截至12月23日.累计新农合补偿资金2480万元.共补助参合对象167045人次。  相似文献   

19.
Z县作为全国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首批试点县之一,从2003年8月份起,经过4年多的运行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但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对Z县2005年、2006年合作医疗基金筹集、基金使用、基金结余及住院报免等情况的调查,分析农民现在实际享受合作医疗保障的大致水平,归纳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涿鹿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6年开展试点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运行平稳,农民参合率逐年提高,有力保障了参合农民的身体健康,新农合让涿鹿农民看得起病。全县2006年实际参合率为7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