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甘肃省1990-2004年期间居民人均收入、人均消费和人均储蓄进行定量分析得知,现阶段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受居民的收入影响较大,而受利率的影响较弱,从而推论出对居民收入水平影响较大的货币总量控制效果相对较为显著,而主要调节居民金融资产收益和成本的利率杠杆效应相对较弱,并提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提升货币政策效应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消费乏力、居民储蓄居高不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力。本文从消费储蓄行为的角度分析了居民行为的选择如何使货币政策传导受阻,弱化货币政策效应,就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分析,并对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消费乏力、居民储蓄居高不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力.本文从消费储蓄行为的角度分析了居民行为的选择如何使货币政策传导受阻,弱化货币政策效应,就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分析,并对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居民储蓄的持续增长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居民储蓄增长的原因,许多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本文试图从预防性储蓄理论出发,联系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和变革来解释这一问题。该理论认为储蓄的主要动机是预防意外事件,当人们预期未来收入不确定时,就会进行预防性储蓄。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居民预期未来收入不确定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宋汉光 《新疆金融》2013,(9):147-158
<正>一、引言当前,我国经济增速趋缓,在投资乏力和出口疲软的双重约束下,提振居民消费,增强经济持久增长的内生动力已成为决策层和学界的共识。不同于以宽松货币政策为核心手段的总需求管理,由贾康等(2013)提出的新供给经济学在充分借鉴各经济学派政策得失的基础上强调供给管理,其基本主张之一是从制度供给端入手,通过对阻碍城镇化的系列制度进行变革,加快城镇化建设,并借此创造大量就业和创业机会,形成扩大内需的不竭源泉。那么,他们的理论主张能否得到城镇化实践的印证呢?本文试图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十分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也不断增加。居民储蓄存款占据着一定的社会总储蓄,对增长经济必不可少,也保证着改革开放可以一路走下去。但是过度储蓄却会给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信贷制度的规范和发展、解决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收入的分配以及税收的合理化、金融市场的规范等问题,指出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用于制定宏观政策上,来保持一定的储蓄率,以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预防性储蓄的异质性出发,对海南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偏低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了降低我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强度的建议.研究认为,较低的市场化程度和收入差距、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年轻的人口构成和较低的受教育程度是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较低的内在诱...  相似文献   

8.
9.
陈兵 《上海金融》2012,(10):8-12,116
论文选择中国城镇居民1992—2008年间的分省面板数据,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及时序变化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及分地区城镇居民都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西部地区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最强,而且全国及分地区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显著的上升,然后出现适度的减弱。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分析认为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总体上强化了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动机,同时,高等教育收费体制和房价的上升也是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谢平 《金融研究》1993,(9):17-24
三、对个人金融资产结构的分析个人金融资产结构是个人金融性储蓄的具体实现,它是个人持有各种金融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表七和表八基本概括了我国个人金融资产结构变化过程,可归纳出七点结论。 1.中国个人基本没有金融负债(中国至今未办理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个人住房抵押贷款1991年末余额仅200万元;在农村,农户个人向信用社、农行借款[生产性]1991年末余额为630亿元,因金额很少,不影响文中的结论),只有金融资产。个人金融资产累计余额1991年末已达13520亿元,约占当年GNP的69.1%。这一巨额个人净金融资产是人民40年节省下来的财富积累,其中有99%交由政府或国家银行保管,即是政府或国家银行的金融负债。  相似文献   

11.
12.
李博  刘颖博 《时代金融》2009,(7X):52-54
本文使用变系数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通过对各省建立变系数的面板数据模型,着重对我国的高储蓄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降低利率并不能减少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高储蓄在我国是普遍现象,并不存在地区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回顾预防性储蓄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我国城镇数据,从定量角度对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不高,解释了近年来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不足的原因;预防性储蓄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决策中是存在并且显著的,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的居民消费内需严重不足,居民普遍出现不敢消费、不愿消费的现象,大部分居民都将金钱存入银行,这样严重制约我国货币政策的推行,影响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众所周知,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受到了我国居民消费行为以及储蓄行为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居民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本文就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我国农村居民的储蓄与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储蓄向投资转化有逐年递减的趋势,农村经济建设资本形成渠道单一,农民投资意识不强。最后,本文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彭俊逸 《金融研究》1985,(10):47-51
怎样看待储蓄高速度增长,如何判断它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储蓄是否越多越好,它的量有无客观界限?如何衡量储蓄水平的高低,储蓄是否影响消费?要回答这些问题,仅仅靠对储蓄存量进行理论分析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储蓄流量进行分析。储蓄量包括存量和流量两个概念。储蓄存量,通常指年度末的储蓄存款余额,它是一个时点数,是静态指标。储蓄存款余额,是历年储蓄发生额的总和,是若干年滚存下来的数额。储蓄流量,一般指一个年度内的储蓄发生额,它是一个时期数,是动态指标。储蓄存量和流量的关系,存量是由流量构成的,流量是存量的一部分,流量变化决定存量变化。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微观基础研究——居民消费、储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居民消费、储蓄理论以及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理论,本文发现我国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消费升级出现障碍;消费供需结构不对称,面临不确定性以及流动性约束;受利率变动影响的支出占比不断提高;金融资产组合不断丰富,然而股票市场的参与面仍然有限。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由于中央银行作用于居民消费的货币政策工具不多,致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8.
首先运用简单生命周期模型来推导养老保险制度对私人储蓄的资产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认为在基金制下,养老保险制度不会改变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量;而在现收现付制下,养老保险制度对私人储蓄具有挤出效应。其次,实证分析表明,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降低了我国城镇居民边际储蓄倾向,参考养老保险净收益的稳定和养老金水平的提高会降低城镇居民储蓄率,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提高则会提高城镇居民储蓄率。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基于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对商业健康保险促进居民消费支出及其作用机制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家庭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支出能够显著促进居民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提高,且对不同类别消费支出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系列内生性处理与相关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商业健康保险配置主要通过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水平,缓解由支出不确定性、主观健康不确定性和客观健康不确定性引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而促进居民消费支出;(3)异质性分析发现,商业健康保险配置对居民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特征样本家庭中存在明显异质性,在抗风险能力较弱、面临背景风险较高以及所在城市金融可得性较低且受到金融排斥程度较高的家庭中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