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走过十年历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向“六个并举”转型,是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在这一背景下,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继续夯实基础和生态建设下,需要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进重点地区加快发展,扶持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加快发展,突出社会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进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为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目标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贺国生 《中国金融》2006,(20):61-62
近年来,中国多家商业银行纷纷提出向个人金融业务转型。中国工商银行提出要“加快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打造中国第一零售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提出“全行业务要作战略调整,加大个人金融业务比重”。2005年度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论坛上,交通银行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各位行长们都就“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推行战略转型,以更好地适应当前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达成了共识。战略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商业银行向个人金融业务转型。  相似文献   

3.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说,2004年中国保险业将面临两大转型,通过这两大转型,中国保险业将实现其做大做强的目标。一是中国保险业将实现由规模经营向效益经营的转型;二是中国保险业将实现由单一公司模式向集团公司架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2002年以来,隆回县大力实施“兴工强县”战略,2006年该县定为“工业建设年”,2007年定为“大干工业年”。在传统农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变上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推动了县域经济由恢复性增长向快速增长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推进新型西部大开发是解决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基本矛盾的重要突破点,也是实现国家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中国西部开发战略的70年演变过程,其背后是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变化、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刻转型和"政府-市场"关系的深刻演变。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线建设",到新世纪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再到2020年提出的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中国西部开发战略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呈现出极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未来西部开发战略将以构建新型"市场-政府"关系为切入点,完善"市场-政府"协作机制,发挥市场和政府各自的比较优势,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前提下实现西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金卡工程》2012,(7):1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再到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和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对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释放出"转型"的新信号,要积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叶青 《财政监督》2011,(10):9-12
一、政府工作报告看亮点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最深刻解读,其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亮点。亮点一: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了"五化",即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这五大问题。涵盖了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如何实现新型城市化战略;如何把握信息时代的社会特点;如何界定市场主体的行为:如何审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等问题。中国的  相似文献   

9.
《金卡工程》2012,(7):1-1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再到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和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业务战略转型问题是农业银行在完善公司治理改革之后面临的又一项重要课题。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农业银行加快业务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对农行加快业务转型提出了紧迫要求。当前,战略转型的重点是要由单纯的存贷款业务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突出业务发展重点,促进客户和业务结构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业务战略转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银行业务经营、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组织体系等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本文紧密联系实际,提出了战略转型的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1.
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石和支撑。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而城镇化又能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用工业化推动信息化,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利用技术进步进行产业技术变革。  相似文献   

12.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深化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几年来,虽然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布局仍然过宽,结构不尽合理,在某些领域或行业的比重过大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不仅影响到国有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影响到国有经济重要作用的发挥,而且也影响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因此,必须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Lucas模型基础上,引入存在严重衰退状态的消费增长过程,重新估算中国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修正了Lucas论断。通过本文模型的计算,我们得出:(1)应用存在严重衰退状态的福利成本模型估算的中国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远远高于Lucas模型估算的结果。在合理的参数范围内,前者一般是后者的10倍左右。因此,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旨在防止严重衰退状态发生的宏观稳定政策的福利收益相当大。(2)对于中国经济而言,降低严重衰退状态发生的概率(从0.017降低到0.003)所获得的福利收益大约是Lucas模型结果的3~4倍。这表明,中国宏观稳定政策的收益主要来源于降低严重衰退状态的发生概率,而不是减少通常意义上的经济波动。(3)在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取值范围内(γ小于6),中国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与美国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相当接近。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存在严重衰退状态的福利成本模型适用于不同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14.
2011年上半年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正向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面临的风险因素仍然较多。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但通胀压力仍然较大。我们要密切跟踪分析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继续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5.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酵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沛 《中国外资》2000,(6):44-46
<正> 跨国公司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载体,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是未来经济的重要变革力量,其发展和变化正猛然地冲击着现有的世界经济格局,也必将对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调整和优化、水平素质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企业变革和创新带来积极的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小城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十五”期间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中小城市是我国整个城市化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小农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中小城市要在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潮中发挥并保持其基础地位,就必须伴随宏观经济结构的新趋势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形成先进的生产力,推进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经济的"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基本面发生了历史性的实质变化,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宏观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从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阶段下行到当前的中高速增长时期,已演变成一种结构性的减速。面对经济新常态,如何让智库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国际经济金融领域在国际货币体系、金融监管及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最新动向,并基于国内的经济金融数据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民营经济的发展仍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制度环境因素.贯彻新宪法关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从制度环境的建设入手,从根本上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在2009年一季度触底后快速回升,进入复苏阶段,新一轮经济周期随之展开。与危机应对时期相比,经济中的两难问题增多,政策操作的复杂性增加,研究现阶段的货币政策选择具有特别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本文试从经济周期的趋势性特征出发,研究经济复苏阶段的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选择。对当前一轮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