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一、国有商业银行助学贷款处境尴尬的深层原因分析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对于开展助学贷款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风险大于收益.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助学贷款一定程度上还属于道义和政策行为,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国家助学贷款虽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如财政贴息、免交营业税、呆坏账核销等,但国家助学贷款的资金均由银行自行筹措,还贷风险由银行独自承担.这种没有信用等级评价的信用行为,风险自然大于收益.其次,贷后管理无章可循,追索成本过高.再次,很多地方由于财政收入方面的原因,国家助学贷款缺少财政贴息等相应政策的支持,同样制约了助学贷款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治助学贷款失信问题要依法以德为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助学贷款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决策。助学贷款实际运行情况不理想,学生失信问题普遍存在,金融机构将面临“追偿难”的困境。依法治贷和以德治贷是确保助学贷款的法律基础和思想基础,是根治助学贷款失信问题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国家助学贷款:如何做到各方面都欢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运用财政贴启、资金撬动银行贷款、资助高校贫困学生的一项重要政策。国家助学贷款如果不“助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国家助学贷款如果不按“贷款”的原则来办,也就失去了可持续性。如何把国家助学贷款办成各方面都欢迎的贷款,积极推动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政府相关部门和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各经办银行始终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国家助学贷款贷后违约现象、成因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助学贷款是高等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推行国家助学贷款这一政策,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在贷款政策、实施机制、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完善,建立了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新机制.新政策、新机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风险,提高了银行为贫困生提供贷款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助学贷款这项下作的持续发展.同时,各相关部门,如学校、银行等也在新政策、新机制的指引下,加强了助学贷款的管理,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但是一些固有顽疾依然存在,没有得到彻底遏制,诸如贷后违约现象. 相似文献
5.
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报告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理论出发,探讨了助学贷款制度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分析了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特征及其问题。报告认为,我国助学贷款的最大问题是制度设计没有考虑供给方的市场主体利益,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设计。政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政策扶持力度小,助学贷款的收益与成本、风险不对称是导致目前助学贷款供需缺口巨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充分考虑供给方的市场利益、给予适当刺激是关键;提高政府的参与度,向银行提供必要的担保,调整贷款合同内容是促进此项业务发展的重大因素。 相似文献
6.
2006年以来,华安保险公司设计开发了就学贷款保证保险、国家助学贷款信用保险等助学贷款保险(以下简称“学贷险”)产品,首次将保险机制引入到助学贷款管理体系之中。随着国家助学力度的日益增大,深入研究学贷险的“黑龙江模式”,不断发展完善学贷险,有利于充分发挥学贷险在分担公益信贷风险,健全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实贷实付:我国信贷管理模式的关键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贷实付”是贯穿银监会贷款新规的核心理念。本文认为“实贷实付”是贷款新规的关键变革,并通过分析实施实贷实付制度对商业银行和企业经营的影响,从商业银行、监管机构和银行客户三个方面,提出了贯彻实施实贷实付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助学贷款发放与回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助学贷款发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应通过加强银校合作的途径来简化手续、提高教率;然后对银行和学生二者进行博弈分析,得出应尽快推进建立失信惩罚机制的结论;最后从利益制衡的角度对助学贷款新旧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在肯定新政策有效性的同时,提出通过构建个人金融征信体系来解决贷后跟踪回收难的建议,以确保助学贷款的有效回收。 相似文献
9.
国家助学贷款具有明显的外部收益。目前政府和央行要求各主办银行加大助学贷款的力度,但是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业务风险又比较高,各主办银行在办理该业务时面临两难选择。本指出,各主办银行按毕业生就业率对高校申贷学生进行市场细分,并确定营销的目标市场则有助于解决该问题,促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以及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Stephanos Papadamou Costas Siriopoulos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12,38(2):131-148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aggregate data about bank loans which may hide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is study, by disaggregating bank loans data and using the relevant interest rates
in Sweden, investigates the behaviour of banks after a monetary policy tightening. By using an unrestricted VAR model and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our results show that a shock on the policy rate affects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banks’ loan
portfolios differently. Initially, banks do not reduce lending to firms and households and they present a sluggish reaction
concerning the relevant interest rates. On the contrary, they reduce lending to mortgage credit institutions significantly
since real estate lending can be considered as a risky long-term investment. Moreover mortgage credit institutions reduce
lending for housing purposes to non-bank public. This reduction is mainly driven by flexible rate loans and loans secured
on tenant owned apartments. Consequently, theses actions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al economic activity, by amplifying
the initial shock from the tightening monetary policy. The latter result provides evidence of the bank lending channel in
Sweden working via mortgage lending and could be very important for policy makers. 相似文献
12.
宽松的货币政策会通过估值、收入和现金流机制,追逐收益机制以及中央银行沟通和反应机制等渠道增加银行风险承担,通过风险转移机制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从而导致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本文使用面板阈值模型,基于我国银行业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即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取决于货币政策基准利率偏离泰勒规则利率的程度。当这种偏离小于门限值时,宽松货币政策会增加银行风险承担;当这种偏离大于门限值时,宽松货币政策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本文研究对更好地理解我国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及金融稳定的影响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助学贷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资助体系之一。商业银行经营助学贷款具有风险大、成本高和收益低的特点。本文阐述了助学贷款政策变迁过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变化,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商业银行助学贷款的风险形成机制,进而提出构建和完善商业银行助学贷款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大样本微观银行信贷数据,本文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的银行贷款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导致企业的银行贷款成本增加,且使得在中小型银行贷款的企业成本增加更多。异质性分析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对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的企业如小微企业、私营企业等的银行贷款成本的影响更为明显。进一步,对企业的银行贷款违约风险的研究发现,随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企业的银行贷款违约风险反而降低。这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使得银行选择风险评级更低的贷款,符合谨慎性动机。本文研究结论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时,银行“自我保险”动机的增强使得企业的银行贷款成本增加,这在中小型银行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同时也更多地转嫁给中小企业。本文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宏观经济波动等的研究提供了微观解释机制,并揭示了政府经济政策的一致性、稳定性对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Gaetano Antinolfi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8,55(2):321-334
Modern financial sectors consist of banks, asset markets and a central bank. This paper builds a model where these institutions provide different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heir interaction supports efficient allocations. When one institution is missing equilibria are, by construction, inefficient. The paper analyzes how interest rates and asset prices depend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characterizes the central bank policy that supports efficient allocations. The analysis relies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quidity and real shocks, and relates the notion of liquidity used in this paper to the one adopted in other studies. 相似文献
16.
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冲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其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利用最新的数据,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实证分析方法,研究股票市场价格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股票市场的发展倾向于减少M1和M2,且对M2的影响比M1小。进而提出中央银行应以股票价格为参考指标,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巴塞尔协议下银行资本监管的共同作用,可能是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和经济持续波动的主因之一。巴塞尔协议下的银行资本监管,较大地改变了信贷资金的流向和经济运行规律,从而必然影响到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与传导途径。本文结合经济周期对银行资本约束下的IS-LM模型进行了扩展分析,发现银行资本约束会通过影响银行信贷渠道使货币政策产生非对称性效果,从理论上论证了货币政策的操作必须考虑银行资本监管。本文还运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检验了2000~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与银行资本监管联合效率,表明在引入银行资本监管后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目标的联合效率下降。因此,为了达到稳定物价与产出的总体目标,在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中必须考虑银行资本及其监管状况。 相似文献
18.
A number of recent policy initiatives have called for enhanced transparency of banking firms. While the hope is that enhanced transparency may improve incentives ex ante, it is less clear whether transparency is necessarily a good thing ex post, when a bank might have hit hard times and provision of information could have a destabilising effect. This paper provides a synopsis of these different effects and provides some new, bank-level evidence in an attempt to clarify empirically whether, taking ex ante and ex post effects together, transparency is likely to reduce or increase bank stability.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on balance, transparency reduces the chance of severe banking problems and thus enhances overall financial stability. 相似文献
19.
中央银行购买公司债是次贷危机后货币政策理论的一项伟大创新和重要实践探索。通过对迄今为止购买过公司债的日本央行、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的公司债购买计划进行的系统梳理和总结,以及对中央银行购买公司债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提出中央银行购买公司债的六大传导机制。对中央银行购买公司债的经验进行阐述后认为,鉴于当前实体经济依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国央行在必要时也可实施公司债购买计划,以降低信用利差并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手工收集的2009—2017年中国银行业数据,利用我国借贷便利工具创新这一准自然实验,以借贷便利工具的运用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合格担保品这一要求为切入点,考察了借贷便利工具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借贷便利工具创设后,商业银行持有的合格担保品规模越大,其贷款利率越低,且这一效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央行的借贷便利操作扩大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规模和贷款投放规模,从而有效降低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也表明借贷便利工具可通过商业银行合格担保品渠道发挥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借贷便利操作规模、操作利率以及合格担保品范围的方式有效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进而发挥对社会融资成本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