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件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与财政工作密切相关,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现实意义,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以“一号文件”的形式部署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到我国城镇化率在“十一五”期间要提高到47%的水平,再次表明党和政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是根本。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5年12月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作了具体部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基础上,才能持续地改变农村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壮大的广阔舞台,农村信用社应主动承担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7年1月29日,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2004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2005年的一号文件是提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2006年的一号文件全面地部署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工作:在前三个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今年一号文件突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整体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首当其冲,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抓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以来,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财政分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服务群众"为抓手,围绕财政扶持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深入基层村级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加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广泛听取了桥南村的村干部及群众意见,提出了一些建设规划的建议,开创了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吉林金融研究》2007,(1):12-14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农村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支持是当前理论及实践界讨论的热点。近日,我们围绕《吉林省2006年一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确定的目标要求,对全省农村金融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吉林省农村金融体系整体功能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为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和重新定位,尽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新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8.
一、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规模预测 目前全国新农村建设需要多少资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根据相关资料,进行了初步预测。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开始,以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时间为限。每年需要8578.8亿元,占2005年全国财政支出33930.28亿元的2513%,比2005年窄口径的支农支出2450亿元增长2.5倍。到2020年需要127519.5亿元。  相似文献   

9.
2006年新农村建设将迈出有力的一步,新农村建设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今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重大历史机遇,强化大局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寓改革于发展、管理之中,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狠抓制度落实,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各项业务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以农村为主题,今年的“一号文件”更是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了出来,充分显示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而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必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从目前县域金融的实际情况看,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方方面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一、新农村建设对财政支农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等三大层面五个方面。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核心,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所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政治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场庞大而繁重的历史工程。  相似文献   

12.
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现状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文件特别强调,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实际上提出了中央政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中农行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仟务,其内涵丰富、任务复杂,对于协调我国城乡发展,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至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大约在5万亿左右。面对如此的“金融盛宴”,农行如何发挥农村金融主渠道作用,更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一、创新机制,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丰富了财政支农工作新内容,也赋予了财政支农工作新任务,为财政支农明确了重点和方向。财政推动新农村建设,应不断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生态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公布.标志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建设新农村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论是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体系改革与法制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遇到的就是资金问题。资金缺乏已成为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总量巨大,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投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其中大部分要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  相似文献   

17.
农信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产品、新方式、新环境”的“五新”战略,以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以一号文件的形式部署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构建以人为本,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永民 《青海金融》2008,(1):52-52,54
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促进“三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己成为当前金融业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海南州金融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调查,分析了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今天这个会很有实际意义,是具体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一次会议。交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对今后全国的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揭晓了2005年中国十佳小康村.将起到很好示范的作用。下面.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讲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