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务实的监管是引导和保证农村信用社良性发展的前提。近年来,监管部门结合雅安市农村信用社的实际,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务实监管,取得了显成效。2003年,监管部门在农村信用社实现“三年三大步”跨越的基础上,针对存贷款增幅下降,市场份额减少,恐贷、借贷、怕承担责任;片面强调“稳”而忽视积极的贷款营销;支农工作浮在表面;信贷资产内在质量不高;抗风险能力薄弱;新增长点亟待培育;扭亏增盈面临新的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巩固基础工作,审慎规范经营,努力防化风险,提高质量效益”的工作思路。年末经营实绩再创新高,存款增加5个亿,贷款增加4.2个亿,分别增长20%和27%,不良贷款净下降2216万元,占比又下降6.8个百分点,实现县县盈利。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由于自然、社会、经营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农村信用社本身贷款决策失误等原因,导致了大量不良贷款沉淀。面对巨额的不良贷款,依法收贷逐渐成为降低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之一。伴随着不良贷款的下降,抵债资产也在逐年增多,其管理出现了两难选择,使一些农村信用社陷入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窘境。一些抵债资产不但没有起到规避信贷风险的作用,相反,却成了农村信用社的又一个包袱。这种状况下,不仅使部分收贷成果化为泡影,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效益性。因此,加强抵债资产的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湖南省新田县农村信用社时刻坚持科学发展,以支持“三农”发展为己任,立足“农”字做文章,致力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2008年新增农业贷款41755万元,以千万农贷助推特色农业的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4.
管理就是效益,强化管理才能扼制风险。河池分行围绕建立信贷管理长效机制,自去年以来推出了一系列强化贷后管理的新举措,在艰难的信贷外部环境下取得了不易的成果:今年3月末,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7.94个百分点,分别比今年年初下降4.55个百分点;到期贷款收回率87.8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6.28个百分点。从调查的情况了解到,该行贷后管理重点是强化“一个意识”,突出“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5.
由于经济,金融体制转换时期的种种原因,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陷入了“收贷难”的困难,不仅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而且已成为影响农村金融,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要改变这种状况,必然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从健全盘活不良贷款运行机制入手,大胆实施制度创新,运用剥离的方法,措施,防洪化解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维护农村金融,经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当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盘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不良贷款占比一直较高,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采取措施,集中力量清收不良贷款,是当前形势下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重点。一方面,可将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纳入创建“金融安全区”的总体规划,加强组织和领导;另一方面,可按照成本、权利与义务对称的原则,多方式清收盘活不良贷款。  相似文献   

7.
面对加入WTO的挑战,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但是不良贷款清收难问题已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如何降低不良贷款已成为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的重点,也是创建金融安全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8.
最近笔通过对辖内一些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的检查,发现目前基层农信社在依法收贷中存在着不少难点,主要表现为“三难”:  相似文献   

9.
支持“三农”是农村信用社服务和发展的方向,发放农业贷款是支持“三农”的重要手段,笔者针对当前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的过程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有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和有悖于服务“三农”的现象。一、存在的问题1.发放贷款重担保轻“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观念陈旧。今年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的重点是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加收入,全面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调查中发现个别农村信用社仍以担保贷款为主,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度缓慢,甚至有的农村信用社根本就不开展此项贷款,理由是:一是怕贷款出现风险;二是信用户不好评…  相似文献   

10.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基本情况及效果 近年来,岳阳市农村信用社把准合作金融的市场定位,紧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截至2003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39.28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45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贷款新增额的15.3%,居全市8家金融机构第3位,增幅达6.7%;全年累计投放农业贷款27.7亿元,比上年多投放12.7亿元,增长84%;受贷企事业单位1210家、受贷农户78.6万个,新增信贷客户11.6万家(个),比上年扩大了11.3%;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净压缩3.22亿元,占比比年初下降了11.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支农再贷款作为一项支持农村信用社提高农业贷款投放能力,服务“三农”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发展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作用已充分显示出来,不但加大了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同时也促进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活力,对效益较差的农村信  相似文献   

12.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防范和化解问题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和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农村信用社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良贷款比例逐年下降,但是,在看到不良贷款绝对值、占比“双降”的同时,对新增不良贷款也应为极为关注。本对新增不良贷款的成因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防范农村信用社新增不良贷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济南金融》2001,(3):53-53
去年以来,济阳县农村信用联社针对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实际情况,努力把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作为“效益举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大清收盘活工作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活化信贷存量,优化增量,收到了较好效果,2000年全县共汪收盘活不良贷示本息4506万元,不良贷款比年初下降6个百分点,经营效益显提高,实现贷款利息收入1189万元,我们的经验是。  相似文献   

14.
赵艳 《青海金融》2012,(12):53-55
本文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开展担保贷款的作用及现状,提出了农村信用社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并就提高农信社担保贷款质量、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自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以来,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在防范和化解其风险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引导其落实农业产业信贷政策、为“三农“服务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02年末,太原市辖区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为16亿元,比1998年净增11.82亿元,平均每年增加2.4亿元;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由1998年的14.95%上升到2002年的32%,提高了1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据调查,目前镇原县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普遍存在“三高一低”现象,即不良贷款占比高、乡镇企业贷款占比高、单户贷款占比高,贷款由息率低。截至2001年6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达38.4%,比全区平均占比高出10个百分点。虽然近两年新增贷款中农业贷款占比超过505,但在存量贷款中,乡镇企业贷款仍高达16.7%, 单户贷款比例超过100%的较多,有的高达290%,贷款利率回收率为52.2%。另外,企业逃废债务问题比较突出。据初步统计,全县农村信用社系统逃废债企业达117户,逃废信用社贷款本息2695万元。贷款风险主要有以下七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从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票据置换以来,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下降很快,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信用社隐形不良贷款呈上升趋势。隐瞒不良贷款,虚假反映贷款占用形态,已成为一些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者保“帽子”、增效益的手段。这种以制造隐形不良贷款的方式来达到降低不良贷款的现象,不能不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由于管理体制、经济及经营环境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面临许多困难: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占比高;产权不明晰,缺乏激励机制;联网和结算系统欠缺,竞争乏力;股本金难以吸纳,资本充足性差,抵抗风险的能力弱;信誉低,成本高等。其中“有效吸纳股本金,提高资本充足性,增强抗风险的能力”是农村信用社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本次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吸纳一部分可续回可转换股本金,是短时间内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性,增强其抵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支农再贷款作为一项支持农村信用社提高农业贷款投放能力,服务“三农”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发展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作用已充分显现出来,不但加大了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同时也促进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活力,对效益较差的农村信用社起到了积极的扶持作用。但是,支农再贷款在实际运用和管理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山西金融》2002,(5):51-52
2001年,山西省农业银行太原市学府支行紧紧围绕全国农行制定的降低不良贷款和提高经营效益两大工作中心,将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作为提高经营效益的突破口,面对整个社会信用意识差、不良贷款沉积日久、欠贷大户无理赖债及其背后所依靠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等情况,迎难而上,斗智斗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