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前我国金融控股集团发展迅速且类型多样,部分集团利用关联交易,杠杆资金快速扩张、野蛮生长,外部负面效应凸显。本文从分业、混业经营的视角,全面梳理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演变,认为金融控股集团具有"太连接不能倒"的系统性风险特征,并提出监管部门应守好监管阵地和法律底线,限制金融控股集团的野蛮发展,从构建监管生态、明确发展边界、建立法律规范、加强行为监管等方面从严管控,防范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2.
非金融企业投资控股金融机构形成的产业型金融控股集团跨业经营、复杂性强、风险敞口大。重点关注产业型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计量,以测度金融控股集团进入破产边际的标准差(Z—score)为参考,度量金融控股集团及各附属机构的经营风险。以条件在险价值(CoVaR)模型为基础,刻画金融控股集团内部风险传染路径。以定量模型结论为依托,针对性提出防范、化解和处置金融控股集团风险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监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监管的思路是,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金融控股集团监管委员会,建立健全行业监管机制,从三个层次对金融控股集团进行监管。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对金融控股集团特有风险(主要是财务风险、内部交易和风险集中)的监管,加强对金融控股集团进入退出的监管。  相似文献   

4.
李庭辉 《新金融》2010,(1):45-49
积极审慎推进混业经营,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需要。浦东稚行金融混业经营,从国家的政策、法律到现有的金融体制、规模、资源、手段、环境都具备了可能性和现实性。浦东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可借鉴美国经验,从金融控股集团开始,通过政府推动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实行纯粹性控股集团的模式。可供选择的方案:一、从银行控股过渡到金融控股;二、以银行为平台,引进战略投资者;三、新设金融控股公司。混业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道德风险、利益冲突风险、资本重复计算风险、关联交易风险、垄断风险以及风险传染等问题。防范风险首先要完善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结构;其次要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再次要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加强金融控股公司外部监管,监管重点是市场准八、资本充足率、内那关联交易及风险集中监管。  相似文献   

5.
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现状及监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明东 《福建金融》2005,(10):20-22
面对当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趋势,必须针对其“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特点,加强监管,以规范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运营,维护金融安全与秩序。本文介绍当前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现状,并探讨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监管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目前存在的大量的各种形态的金融控股集团虽然受到严格的分业限制,潜在的各种风险尚未完全暴露出来,但随着我国金融监管的逐步放松,各金融行业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监管层就不能不高度重视金融控股集团潜在的风险。本文吸收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监管标准以及经验教训,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提出现阶段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重点,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控股集团监管模式与监管内容。  相似文献   

7.
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结构界定和监管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控股集团结构复杂,业务综合,带来了比单一金融业务更多的风险,为此我国应制定专门的金融控股集团法,而对金融控股集团加以法律界定则是其中的首要问题。同时,金控法还应理顺宏观监管问题,并对具体监管制度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8.
我国产业投资金融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近年来产业投资金融掀起了新的热潮。但客观而言,我国产业投资金融的发展和监管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其风险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文章结合国内产业投资金融现状,从加强对产业投资金融比例的调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及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推进国内产业投资金融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针对金融衍生业务特点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本文就如何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业务进行了理性分析。从商业银行发展金融衍生业务的必要性和业务现状入手,从金融创新和风险监管角度提出了培育外部环境、加强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外部监管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完善,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建立了有效的金融外部监管框架,监管理念也过渡到更多的依靠市场化手段实现监管目标。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后,金融外部监管机制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在坚持分业监管的前提下,构建以专业监管为主、社会中介机构监管为辅、公众监督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外部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1.
媒体监督、内部控制质量与管理层代理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的角度,研究媒体监督与内部控制质量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管理层代理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媒体监督与内部控制质量具有降低管理层代理成本的作用;不同性质的媒体报道对不同产权背景下企业的监督治理作用不同;同时,媒体监督与内部控制质量具有互补关系,二者的整合治理能更有效地降低管理层代理成本,保护相关者利益。  相似文献   

12.
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风险的内部控制、风险的转移和分散等机制方面存在重要缺陷,影响到信用担保机构自身的存续和发展以及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深入分析其原因,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恰恰反映了当前国内法律监管、社会信用环境等各方面存在不足。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健全法律和监管体系、完善社会信用环境、加大政府的资金扶持力度、加强担保机构的内控和管理等,更好地发挥其征信和财务杠杆作用,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  相似文献   

13.
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保证其目标的充分实现程度;保证其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保证其资源运行的经济性、安全性及完整性;保证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证其公信力.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与检查.我国应该循序推进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有效发挥内审机构在内控建设中的作用;积极...  相似文献   

14.
依据制度经济学家对适应性的界定,对我国基金会信息公开监管制度的内部和外部适应性进行分析,发现:在内部适应性方面,基金会信息公开监管制度的整体配置具有合理性,但在信息公开的内容要求方面,相关制度安排之间呈现不一致性,制度安排中缺乏必要的救济机制,部分规定的操作性有待加强;在外部适应性方面,基金会信息公开监管制度中应该增加基金会向税务机关进行信息公开的安排,并且随着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与会计技术)的进步,基金会信息公开监管制度可以对指定的媒体、基金会信息公开的时间、信息公开的方式、信息传递等行为规范作出适应性调整.为真正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基金会信息公开监管制度应该对基金会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以及基金会登记管理机关的复审报告的公开作出安排.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民办高校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如今,民办高校已经走过二十多个年头,在其认可度不断走高的同时,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在少数,不少民办高校内部管理松弛、监督不力、会计控制薄弱等问题层出不穷,一套科学有效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出台迫在眉睫,以规范校内经济秩序,保证民办高校事业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本文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围绕内部控制五要素对民办高校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发现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及信息沟通、内部监督等方面的不足,并从完善民办高校内部环境、风险管理、强化民办高校控制活动、加强民办高校信息与沟通建设、加强民办高校内部监督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旨在加强民办高校的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对山东省中小商业银行机构的调查数据,考察了金融机构各种监督机制之间的替代效应。笔者分别通过构建一个线性模型和一个Probit模型来对外部董事、管理层持股、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分离、大股东和监管机构这五种监督机制的替代效应进行研究,并对这些变量作了统计分析。通过回归结果,笔者发现在两种外部监督机制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内部监督机制中的外部董事比例与外部监督机制之间也存在替代效应,但是其他两个内部监督机制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效应,而内部监督机制之间则存在显著的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17.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监管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私募股权基金的监管模式主要有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两种,国内对此还存在很多争议。借鉴美国行业自律的监管模式,本文提出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监管模式应以内部监管为主,引入托管人机制加强内部治理,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8.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信息失真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究其原因,有外部原因:政府监督的不到位,法律和会计监督体系的不健全;也有内部原因:会计从业人员个人和企业领导为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所驱动,以及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低下。本文在此基础上从完善法律体制、加强内外部监督力度、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等方面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并提出实现会计信息化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曹廷求  钱先航 《金融论坛》2007,12(10):23-28
本文利用对山东省中小商业银行机构的调查数据,考察了金融机构各种监督机制之间的替代效应.笔者分别通过构建一个线性模型和一个Probit模型来对外部董事、管理层持股、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分离、大股东和监管机构这五种监督机制的替代效应进行研究,并对这些变量作了统计分析.通过回归结果,笔者发现在两种外部监督机制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内部监督机制中的外部董事比例与外部监督机制之间也存在替代效应,但是其他两个内部监督机制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效应,而内部监督机制之间则存在显著的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20.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   总被引:323,自引:12,他引:323  
加强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的一项要求。论文提出内部控制的发展与政府的推动密不可分 ;在我国 ,应注重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并重视内部控制的实务指导 ,运用业务循环法来设计企业内部控制。同时要重视内部控制管理与现行体制、法规的协调统一 ;重视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内部控制的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