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郑润祥 《中国外汇》2006,(12):58-59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连年顺差,国家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国际收支失衡。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央行提出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外汇资金运作理念,给企业和个人更多使用外汇的自主权,避免外汇过度集中到中央银行,缓解央行对冲压力。将国家掌握的外汇储备向银行、企业和居民个人分流,以实现外汇储备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又是新一年的开始。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盘点外汇管理上年度的热点亮点。回望那些影响深远的精彩事件。2006年,又有哪些让我们铭记的片断? 2006年.在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形势和央行“藏汇于民”的政策思路之下,各界对外汇管理改革空前关注。央行5号公告引发社会持续的热评和探讨,人民币汇率风险更为人们熟悉并接受,贸易投资便利化跨出一大步,“断网行动”的成功则显示出外汇局执行“疏堵并举”策略的坚决与成熟…… 这一切让我们有理由认为,2006年,已成为中国外汇管理改革光芒闪烁的年份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汇改以来,外汇局颁布了多项旨在促进“藏汇于民”的外汇管理政策。但囿于多方面因素,“藏汇于民”战略进展不大。目前,我国国内外经济形势、外汇储备形势及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的态势,均为实施“藏汇于民”战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应顺势加以推动。  相似文献   

4.
“藏汇于民”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外汇政策出现了理念、方面上的变化,将促进我国外汇制度框架的完善,将加速外汇产品的创新,其意义深远。同时,“藏汇于民”的提出,资本流出管制的放松对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也有一定的帮助。总体上看,2006年人民币汇率向上缓步走是趋势,“藏汇于民”并不会改变其短期趋势,不过,上升幅度不会太大。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加,而美元汇率偏弱,使我国承担了很大的外汇风险。为了规避外汇风险,调整外汇结构,央行领导提出“藏汇于民”的思路,这个政策无疑有利于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少由外汇占款引发的被动货币投放,防范金融风险。由此引申开来,能否也允许“藏金于民”,运用黄金货币职能,调整经济发展,为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深层次的问题起到一些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梁彧 《时代金融》2013,(6):131-132
今年以来,国内市场出现了外汇储备增长趋缓、外币存款迅猛增长、结售汇顺差下降、对外投资加速等一系列现象,显现出外汇资金从"官藏"到"民藏",从"民藏"到"民投"的发展苗头,顺应了央行所提出的"藏汇于民"政策导向。虽然目前来看,我国藏汇于民的程度还比较低,束缚民藏、民投的外汇管理改革还不可能一步到位,但长远看来,随着资本管制的逐步放开、汇率浮动区间的放大等,藏汇于民必将得到逐步推进,外汇资金"国"转"民"改革进程中所酝酿的商机和风险值得商业银行关注。  相似文献   

7.
又是新一年的开始。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盘点外汇管理上年度的热点亮点,回望那些影响深远的精彩事件。2006年,又有哪些让我们铭记的片断? 2006年,在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形势和央行“藏汇于民”的政策思路之下,各界对外汇管理改革空前关注。央行5号公告引发社会持续的热评和探讨,人民币汇率风险更为人们熟悉并接受,贸易投资便利化跨出一大步,“断网行动”的成功则显示出外汇局执行“疏堵并举”策略的坚决与成熟……这一切让我们有理由认为,2006年,已成为中国外汇管理改革光芒闪烁的年份之一。  相似文献   

8.
2006年4月18日,央行、银监会和外管局发布了《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一方面是以具体举措进一步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压力,以“藏汇于民”的理念提升人民币市场化效率;另一方面则是根据银行业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的需要,以政策和规则推进银行理财产品的多样化,促进银行服务水平、业务效率的全面提高。从当前形势看,这一举措的实施还需要时间和更为细致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令世人瞩目,但目前出口高速增长,致使外汇储备增加较快,给人民币带来较大的升值压力,同时又由于外汇占款导致国内货币投放量偏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通胀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领导提出“藏汇于民”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试点的通知》,出口收汇留存境外不仅意味着新政将提高境内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贸易便利化,缓解外汇储备激增压力,畅通人民币境外流通,也意味着我国贸易外汇管理制度的重大突破,我国正在探索从“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的战略路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