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成因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两年来,我国银行的流动性过剩极大地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从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和银行流动性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两个方面阐述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缓解流动性过剩,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细致考察的基础上,从货币致策的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和传导渠道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流动性过剩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发挥的影响,并针对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特殊性,提出了提高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细致考察的基础上,从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和传导渠道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流动性过剩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发挥的影响,并针对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特殊性,提出了提高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萧条期,各国为刺激经济都曾采取降低利率、为本国实体经济增加资本等手段以期达到使经济复苏的目的。由于流动性的持续增加,各国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中国经济也是如此。本文通过对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及判定标准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经济形势和流动性过剩具体状况,主要讨论20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货币政策在处理流动性过剩问题上的有效性,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应对流动性过剩有效性研究:日本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日本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在应对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上缺乏足够的有效性,货币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流动性,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容易制造过剩流动性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却难以吸收过剩流动性,根除流动性过剩仅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需要进行产业和金融制度的升级和改革。 相似文献
6.
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军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23(1):22-33
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基础货币投放规模过大和基础货币投放结构变化。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实质是货币市场的超额供给,是引发经济过热的潜在因素;"流动性过剩"并不是"用不了"或"用不出"的微观概念,而是"不应动用"或"不宜动用"的宏观概念。因国际收支持续高额顺差导致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基础货币投放的内生性明显增强,致使央行的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均衡状况,其金融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进一步削弱。 相似文献
7.
8.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剖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方面剖析了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和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对付流动性过剩面临的困难,进一步提出了治理流动性过剩的综合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浅谈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及其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跨国资本流动日趋活跃的国际背景下,由于连续多年出现巨额贸易顺差、境外热钱大量涌入,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现。本文在充分剖析影响我国流动性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当前央行治理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并按照短期、中期和长期提出了分阶段控制流动性过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时代金融》2015,(20)
从1997年至2013年这6年间,我国国内流动性历了剧烈上下震荡,造成了央行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不足以及不对称,造成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如何很好的恰当的货币政策以及该政策所产生的有效性问题成为各国央行所力求稳定并持续追踪的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流动性波动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定义和理论,梳理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观点。其次理论剖析以为,在流动性上下颠簸猛烈下,会经由利率影响信贷渠道,进而影响信贷终端即实体经济,从而对货币政策的完备性传达产生干扰,其效果不尽如人意,轻易对中小企业产生不好以及不明结果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中央银行应对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缩短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管理流动性波动以及制定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保证宏观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1.
流动性过剩根源与应对从紧货币政策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和中国为抑制通胀的连续加息大大刺激了热钱的流入,使中国外汇储备遥遥领先于全球各国,热钱与强制结汇制结合引发了货币供给的高速增长,最终导致宏观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居主导地位,但诸多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为此,对影响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 相似文献
13.
后危机时代美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囤积与货币政策传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囤积,是指银行体系持有的流动性资产数额远远超过日常经营所需水平,具体表现为银行准备金数额大规模增加,银行资产组合中高流动性资产占比增加。作为金融中介,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囤积阻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成为当前各国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流动性囤积的解释包括对手方风险、投机性囤积和预防性囤积。就美国现实而言,中央银行过高的流动性供给和私人部门中长期信贷需求不足,以及银行监管要求是产生流动性囤积的主要原因,并且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汇率渠道传导,导致货币政策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4.
We analyze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announcements on stock market liquidity using intraday data. We show that the impairment in liquidity associated with policy announcements occurs primarily after, rather than before, the announcements, and is relatively short lived, lasting about 1.5 hours. Liquidity impairment varies proportionately with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the policy announcement, with larger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unscheduled announcements and scheduled announcements with larger policy surprises. Overall,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formed traders have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dvantage over uninformed participants rather than access to private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5.
流动性冲击、货币政策失误与金融危机——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认为:(1)流动性冲击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来影响金融市场,正是这两种渠道才使得流动性在金融危机爆发及传导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借款人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导致损失螺旋和保证金螺旋的产生,造成资产的折价销售,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下跌和进一步的银根紧缩;(2)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失误、金融市场结构变化、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投资者的羊群行为等有关,房地产泡沫破灭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3)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通过调整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推出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工具,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有效地降低了金融市场崩溃的概率。论文最后从流动性管理的角度,对美国金融危机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6.
过剩与不足,或说供大于求与求大于供,都是经济中的非均衡状态。这里的供求对应于意愿的交换数量,即在市场均衡时交易者在不受数量约束的情况下,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在现行价格下进行交易的名义供求量。当意愿的交换数量与实际的交易数量不同时,就出现了非均衡。而非均衡也可以是一种均衡,又称非瓦尔拉斯均衡。非瓦尔拉斯均衡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构成某一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的变量经过调整后,该系统不再存在继续变动的趋势,经济处于稳定状态。如果市场是充分有效的,则实际交易需求就取决于意愿供求的短边,即遵循“短边原则”。如果市场上存在摩擦,则实际交易量就会小于意愿供求的任何一方。由于垄断等因素引起的价格刚性、配额问题以及调整成本等的存在,以及由于计划经济中的预算软约束等因素干扰了利润最大化的决策,破坏了瓦尔拉斯均衡的实现前提,使非瓦尔拉斯均衡广泛存在。对于非均衡经济,理性经济人的行为不仅取决于价格信号,还要综合考虑数量信号。 相似文献
17.
《银行家》2008,(7)
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十五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六次加息,同时发行大量央行票据,再加上一些行政性的干预措施,中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日渐发力。我们业已看到,目前央行所执行的一系列旨在收缩流动性的货币政策是以降低通货膨胀和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为主要目的的。从收缩社会流动性从而降低通货膨胀进而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这一角度看,从紧货币政策的出台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当下的问题在于,央行所实施的一系列紧缩性政策均以商业银行体系为着力点,通过收缩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而收缩全社会流动性的做法已经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造成极大的困扰。抛开政策的有效性不论,现实的情况是,商业银行已经普遍感受到了流动性压力,这种压力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将是全面而深远的,甚至关系到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安全。在无法对未来的政策做出准确预估的情况下,加强流动性管理,防患于未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但必要,而且相当急迫了。2008年6月,本刊邀请到全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代表对当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商业银行对这一问题的总体感受。 相似文献
18.
企业债券是社融存量规模中仅次于贷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率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指出,近年来基准利率与信用债二级市场成交收益率和一级市场发行票面利率相关性逐步提升,反映出通过债券路径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在逐步增强,而债券市场成交活跃度提升是其重要推手。文章进而提出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微观基础研究——居民消费、储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居民消费、储蓄理论以及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理论,本文发现我国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消费升级出现障碍;消费供需结构不对称,面临不确定性以及流动性约束;受利率变动影响的支出占比不断提高;金融资产组合不断丰富,然而股票市场的参与面仍然有限。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由于中央银行作用于居民消费的货币政策工具不多,致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