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对汇率传导理论及其效应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2005年汇改以来汇率变动对我国价格的传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指数存在一定的传递效应,但作用较小,以人民币升值对抗物价上涨并不可行。  相似文献   

2.
如果汇率变动不传递给进出口价格,即使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汇率变动也不能影响进出口。本文通过将汇率变动对净出口的影响分解为汇率的价格效应和数量效应,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汇率传递与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关系,重新构造了贸易收支改善的汇率弹性条件。然后用中国2005-2009年分类商品的月度面板数据估计了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对中国各类商品进出口的价格效应、数量效应和贸易收支效应,以便理解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汇率及其对日本美国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估计了人民币汇率变化对美国和日本从中国进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升值1%,将导致美国的进口价格短期上涨0.23%,长期上涨0.47%。日本从中国的进口价格对人民币和日元双边汇率的变化更为敏感。如果人民币兑日元名义汇率上升1%,日本的进口价格短期提高0.55%,长期则提高0.99%,具有完全的传递效应。这种高传递效应在食品、原材料、服装、制造和机械等不同类别的进口商品中也存在。但是,进一步分析表明:日本的高传递效应主要归因于中国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而美元是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的主要计价货币。在控制了计价货币因素后,自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的累计升值并未传递到日本的总体进口价格或分类商品进口价格上。人民币汇率的这种低传递效应表明,人民币适度升值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VAR模型实证研究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波动对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传递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这两类价格的传递效应比较低且不完全,因此,用汇率来调整外部失衡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005年7月到2008年6月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与中国对美国净出口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变动与中国对美国净出口之间有系统性相互影响和决定的关系,但人民币对关元的名义汇率(间接标价法)变动率与中国对美国的净出口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人民币汇率越升值,中国贸易顺差越大。本文最后得出:简单地通过迫使人民币升值解决中美贸易均衡不但难以奏效.反而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的数据估计了进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弹性。回归模型分析的结果认为名义有效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的影响大于对出口价格的影响。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贸易条件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在长期内二者存在协整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得出结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不是引起贸易条件变动的主要原因,名义有效汇率变动的贡献度在第11期之后,稳定在17.4%左右。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中国汇率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索人民币汇率传递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差异产生的影响。选取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作为样本区间,通过VAR模型对传递效应的分析,发现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价格受人民币汇率升值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大于资本密集型商品,本币升值客观上促进了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存在不完全传递,传递程度的差异对我国出口商品和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国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了汇率传递效应非对称性理论,分析了1995年1季度至2009年4季度期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原油进口价格的动态影响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原油进口价格传递效应的非对称性。结论表明,第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原油进口价格存在较强的传递效应,部分时间存在超传递现象和逆传递现象。第二,汇率变动对原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总体并未出现下降趋势,而呈现时大时小的特征,汇率变动对原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与通货膨胀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负向关系,这与以往研究从宏观层面得到的结论截然不同。第三,无论本文单独考察升值和贬值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对原油进口价格传递的非对称性,还是加入汇率变动幅度这一约束条件来分析,本文均得到贬值的传递效应大于升值传递效应的结论。同时,汇率波动幅度大于某一特定临界值时,传递效应显著;反之,则不存在传递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分布滞后模型、协整、向量自回归等方法,研究了本国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出口价格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传递效果。结果显示,外资企业出口价格传递弹性明显大于本国企业,转嫁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能力相对较强。在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影响的非对称性,采取措施减轻人民币升值对本国出口企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变动对一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国内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水平的传递是不完全的且存在明显的时滞,长期和短期汇率传递效应都很低;汇率变动对我国CPI的传递效应受食品价格冲击的影响非常大。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和货币政策实施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一个成本加成模型,实证分析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结果表明,1995年第一季度到2007年第二季度期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进口价格传递是不完全的:汇率若升值1%,短期内进口价格下降约0.26个百分点,长期下降0.25—0.29个百分点。利用滚动回归方法发现1995至2007年期间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递程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进一步检验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递一定程度上内生于国内通货膨胀环境,同时也可能和进口产品结构的演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描述人民币与美元双边实际汇率和中美贸易关系的出口模型,采用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探讨双边实际汇率、日元与加元作为竞争国的汇率以及进口国的实际GDP水平对中美各自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表现为实际GDP的增长,对美国的出口影响不大,甚至出现负相关;人民币升值对美国的出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美国从中获得的好处比中国要多;在竞争国的对比上,加元比人民币更具优势的影响是显着的,而日元比美元更具优势的影响不明显。人民币汇率升值应采取渐进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局部均衡框架下建立了引入进口关税的成本加成模型分析国外出口厂商的定价行为,并构建了我国各产业的进口价格、名义有效汇率和国外出口商生产成本指数,利用分布滞后模型首次对各产业的汇率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发现: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各产业进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都存在很大差异。以采掘、皮革、冶金和纺织为主的资源类产品的进口价格传递弹性普遍较高,甚至超过具有高附加值的机械产业。资源类中以进口稀有金属为主的采掘业长期传递弹性最高。短期内,几乎所有产业的外国出口厂商都会通过调整成本加成来吸收汇率变动;而在长期,汇率变动基本上对各产业进口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传递,尤其资源类产业更倾向于采取生产方货币定价方式。结果表明我国一方面可以通过汇率升值提高购买力,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则强烈需要改变现有高耗能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我们通过扩展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对名义汇率升值和通胀的相互替代作用进行了理论解释,并使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研究了1983年1月至2010年11月间人民币/美元汇率和中国通胀率的时间序列行为。经验研究显示,在缩小中美之间价格差距的过程中,结构性通胀与名义汇率升值有着相同的作用。人民币外在升值压力与国内通胀并存的问题,对于宏观经济平衡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来说,既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我们认为,通胀与名义汇率升值的合适政策搭配会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并逐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汇率传递的不对称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汇率波动方向及波动幅度下,汇率传递可能是不对称的。利用中国17个主要贸易伙伴1994~2008年年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传递的不对称性实证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汇率波动方向下,汇率传递弹性是不同的。人民币汇率贬值时的汇率传递弹性为负,升值时的汇率传递弹性为正。在不同的汇率波动幅度下,汇率传递同样是不对称的。当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小于2.68%时,汇率传递弹性为-0.5815;当汇率波动幅度大于2.68%时,汇率传递弹性为-0.0578。  相似文献   

16.
Pass-Through of Exchange Rates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Floaters and Fixe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studies how a rise in the share of U.S. imports from China, or any country with a fixed exchange rate, can explain a disproportionate fall in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to U.S. import prices. A theoretical model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working through changes in markups, showing that a particular "local bias" condition is necessary and that free entry amplifies the effect. The model produces a structural equation for pass-through regressions including the China share; panel regressions over 1993–2006 indicate that the rising share of trade from China or other exchange rate fixers can explain as much as one-half of the observed decline in pass-through for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人民币汇率与中国-东盟经济体贸易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与中国-东盟经济体贸易存在协整关系,在出口方面,实际汇率升值对出口的正向作用比名义汇率的要大;在进口中,实际汇率对进口的影响比名义汇率的要小。中国-东盟经济体出口贸易对人民币汇率的响应存在"奇异J曲线"效应。政策建议是:全面考虑人民币汇率篮子中各种货币的权重问题,提高对东盟经济体地位的重视,同时要关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的物价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的关系,进而提出人民币升值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之间的逻辑悖论关系,然后在汇率不完全传递理论基础上,从市场势力和跨国公司行为、通胀环境、央行货币政策等方面深入剖析人民币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要缓解中美贸易失衡,美国应改善内部经济结构、扩大内需,中国也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相似文献   

19.
从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的视角,同时考虑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因素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采用SPSS线性回归后退法分析中美贸易差额与人民币名义汇率、两国价格水平、国民收入、劳动力成本及储蓄率差额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中美双边货物贸易中美国的巨额逆差自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人民币升值无助于消除美国的逆差。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estimate the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ERPT) to import and consumer prices for a sample of 14 emerging countries over the 1994Q1-2015Q3 period. To this end, we augment the traditional bivari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min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and inflation by accounting for monetary stability proxied by the inflation environment, monetary policy regime and central bank behavior. We show that both the level and volatility of inflation, as well as adopting an inflation target or the transparency of monetary policy decisions clearly reduce ERPT to consumer prices. However, uncertainty about domestic monetary policy seems less relevant in explaining the pass-through to the price of impo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