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北宋神宗赵顼于公元1067年即帝位,次年(1068年)改年号熙宁,熙宁年号延用十年之久,直至1078年改元元丰。神宗熙宁年间铸有熙宁元宝、熙宁重宝铜钱,同时还铸有熙宁通宝铁钱。熙宁元宝为小平铜钱,钱文有真书和篆书,版别较多。熙宁重宝铜钱,初为折十,后改为折二,钱文亦有真、篆二体,版别亦多。笔者集有一枚背四出文的熙宁元宝,该钱钱文真书旋读,钱径24.4、穿宽6.6、郭厚1.3毫米,重量3.8克,钱背穿之四角作四出之势(图1)。熙宁元宝中又有一种背穿上“衡”字者,为衡阳熙宁监所铸,但其“衡”字多不清晰,有时被人误认为“卫”字,皆为铸造不清所致。该…  相似文献   

2.
近日笔者从曲阜一泉友处征得一枚南宋“淳熙元宝”背穿下“正”字折二钱(见图)。是钱品相很好,为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所铸。面文多楷书,也见隶、篆,有小平,折二铜钱,背有星月纹及泉、春、正字等,背字者为钱监名,背正字者较罕见。淳熙七年(1180年)铸钱时背开始铸纪  相似文献   

3.
笔者近年来收集到一批广西铸光背洪武通宝小平钱,现将其中一部分版式介绍于后. 一、广西铸光背洪武通宝小平钱的版式 1、爪贝宝:直径2.48cm,穿宽0.65cm,厚0.11cm,重3.95克.  相似文献   

4.
1078年,宋神宗赵顼(xu)将熙宁年号改为元丰年号。元丰年间(1078~1085年)开铸元丰通宝钱,计有小平、折二两种,实行铜、铁二钱兼用。其中小平钱有行、隶、篆三种钱文,折二钱有行、篆二种钱文。  相似文献   

5.
"成泰通宝""十文"铜钱,是越南阮朝后期成泰帝阮福昭在成泰年间(公元1900-1906年)所铸.成泰帝阮福昭在成泰元年(公元1890年)就开始铸造"成泰通宝"小平钱,大版别有光背和背文"十文"两种.这种小平钱的钱体一般都比较小,重量也轻,其钱文书法则继承了"嗣德通宝"和"同庆通宝"小平钱的遗风.到成泰后期,我国香港开始铸造"当十"铜元,清政府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广东省首次铸造了"十文"铜元.所以越南成泰通宝"十文"钱,就是在香港铸造"当十文"和清政府铸造"十文"铜元的影响下而按"同庆通宝""当十文"铜钱大样而铸造的.成泰通宝"十文"钱,一般都比香港所铸"当十文"和清政府所铸"十文"铜元要小要轻,与"同庆通宝""当十"钱的钱径和重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中国最早铸行铅质钱币作为流通货币使用者,比较一致的看法当属公元909-924年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审知.据《十国纪年·闽史》记载:"王审知为闽王,梁贞明元年,汀州、宁化县出铅,置铅场.二年铸铅钱,与铜钱并行."所铸铅钱有大铅钱,钱文为"开元通宝"(图1),背穿上闽下月(图2);小平铅钱背有"闽"、"殷"、"福"等字.但据考古资料发现,早在唐武宗(公元841年)时期的窖藏钱币中就发现有少量的铅质开元通宝,[1]同在五代十国,刘隐割据广州一方,公元910年为后梁封为南海王.刘隐死,其弟刘龑(yan)继职.公元917年,龑(yan)称帝于番禺(今广州),改元乾亨,国号大汉,史称南汉.《十国纪年·汉史》载:"龑(yan)以国用不足,又铸铅钱,十当铜钱一".公元918年即开铸"乾亨重宝"光背铅钱(图3),据《广西历史货币》所载,在广西南宁、玉林等地曾多次出土过背"邕"、背"邑"的"乾亨重宝"铅钱.南汉政权还曾在桂州(今桂林)铸行铅质"开元通宝"五五钱.  相似文献   

7.
平头通背反郭铅钱异书小型当三铁真俯元小平铁真厚肉小型小平铁真厚肉小平铁真厚肉折二背二欠头两当三背卯当五背上月缩字小样针穴阔元真大样缩通真美制阔缘铁钱宝泉局背右原薄当十铁当十铁宝泉局大样川无背有轮16.7g宝泉局单点通宝东局背下村薄现将2002年10月号日本《收集》货币研究杂志刊有关中国古钱币市场价格摘录于后,供参考。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元符通宝宣和通宝政和通宝建炎通宝崇祯通宝秦半两至正通宝大观通宝太平通宝皇宋通宝熙宁元宝元通宝圣宋元宝咸丰通宝顺治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光绪通宝建炎通宝八铢半两厚肉货泉宣统通宝光绪…  相似文献   

8.
早年在南宁市钱币市场上购得一枚背"花廓"洪武通宝小平钱(图一),该钱,面"洪武通宝"直读;背为"花廓",钱直径为23.1毫米,穿8.5毫米,厚度为1毫米,重2.7克.钱通体褐色浅锈包浆,有少许绿锈.以前对该币一直不在意,当"花穿"钱对待,近期同古泉同好交流时,大家认为同"花穿"钱不一样,应为"花廓"钱,以前尚未见过此类,背"花廓"钱,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9.
<正> 五代十国时期,福建系闽国,彼时曾以“开元通宝”为面文,铸铅钱行使。此类铅钱,通称“闽开元铅钱”,其版别有多少?以往宥于资材,认为只有三种:小平铅钱二种,面文隶书仿会昌开元,背穿上“福”、“闽”:大铅钱一种,面文隶体兼楷意,背穿上“闽”下仰月。近年来,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兴起,陆续出土了大批闽开元铅钱,其版别之多,叹为观止,其中新发现的版别有:  相似文献   

10.
五代南唐铸造的唐国通宝以其书法秀丽、铸工精良居五代各国铸币之首,尤其是钱文篆、隶、楷三体开北宋对钱之先河,一直受到广大集币爱好者的喜爱。多年来,襄樊汉江卵石中出水不少唐国通宝,绝大多数为篆书小平钱,而且版式较单一,其它品种出水不多,现将笔者近期收到的三枚较少的版式介绍如下:图1,楷书小平,径2.5,穿0.6厘米,重3.9克,轮郭及文字深峻,铸造精美。图2,篆书折十大钱,径3.1,穿0.71厘米,重8.7克。由于水下长期腐蚀,稍有磨损,钱面布满细小砂粒。此钱汉江仅出一枚。图3,隶书小平小样,径2.29,穿0.6厘米,重1.3克,面文清晰,背平夷,此种钱在…  相似文献   

11.
“崇祯通宝”是明末货币,明思宗朱由检(公元1628-1644年)铸,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五、当十四等各类钱,除有光背小平者外,其背铸有星月纹及记重、记天干、记局、记地等各种背文,各目繁多,崇祯帝在位十七年,所铸货币的形制为明代制钱最杂,品种在末代钱中算是最多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1646年10月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建立了永历王朝.翌年改元永历,铸行永历通宝钱.永历帝在位16年,加上拥护明王朝有组织领导的抗清力量至少持续18年.所以永历钱至今存世尚多,品种版式也很繁杂.其中有一种钱背分别铸有:御、敕、督、部、道、府、留、粤、辅、明、定、国等12字的小平钱.对这12字的排列含义,从清代至现代的诸多钱币学家各有不同的诠释.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安定国家"说,二是"定国辅明"说.这两种说法似乎都缺少证据,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猜想.对此,我想根据史籍资料以及钱币实物出土情况,结合永历帝的行踪情势,作些分析并提出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林染 《甘肃金融》2001,(3):63-63
崇祯小平钱中有背纪甲、乙、丙、丁、戊、己者.旧谱尚有庚字钱之说,但历年考古发掘中似未发现庚字钱实物.对于这类钱,旧谱认为是纪年钱,孙仲汇和戴建兵先生则在陕西<明钱专辑>中提出这类钱"可能"为明代南北两京仓库"特铸","可能"与这些库房"有关".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是说不通的.  相似文献   

14.
前几年,我在中山北街-建筑工地上购得一串古钱币,约有110余枚.这串钱币大部分是北宋钱,有少量的唐"开元通宝""乾元重宝",还有三枚西夏"天盛元宝".另有一枚很怪的钱币,形似小平钱,直径25mm;穿5mm;厚1.3mm;重3.5g.正面上下直读"忽雷",右左读"驳马",背面是一匹奔驰的骏马,品像一般(见图).对这枚钱的含意我一直不清楚,后我去请教我区著名考古学家牛达生教授和我区著名钱币收藏家张志超先生,经多方查证,已知"忽雷驳"为唐朝开国名将秦琼(叔宝)的战马名,"忽雷驳马"钱应是一枚"马钱".  相似文献   

15.
太平通宝钱铸造于北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是宋代第一种年号钱。钱文书体真书兼八分体,背无文字或有星月纹,以铜质小平钱为主,至今小平铜钱存世仍多。另铸有铁钱,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几种,主要铸造行用于四川、湖广等地。当时福建  相似文献   

16.
2001年10月初,笔者在乡下一老翁处集得一枚崇祯通宝背"寿"折十钱.此钱铜质细腻,铜色金黄.钱文端庄规整,钱背铸一草体"寿"字,书法自然洒脱.经测量,此钱外径4.8厘米,穿径1.1厘米,厚0.16厘米,重13克(见图).遗憾的是钱身因磨损过薄而裂成两半,但此钱仍是一枚难得的珍品.  相似文献   

17.
史志对古钱的铸地及钱局规模少有记载,因之古钱学有一些问题难以解答.就广西而言,如唐代开元通宝背"桂"字钱,五代十国南汉乾亨重背"邕"字铅钱,明代大中通宝、洪武通宝"桂"字钱等,其铸地在哪里?钱局规模怎样?铸额多少?尚难得到确切答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子钱"始于何时?当前在泉界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始于南唐的"唐国通宝",另一种认为始于南唐的"开元通宝",还有一种认为始于北宋的"天圣元宝".近年有人以实物为据,按着"对子钱"的定义和组配要件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真正的"对子钱"始于北宋的"天圣元宝",现笔者从宏观方面谈些意见.  相似文献   

19.
“太平通宝”钱铸造于北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是宋代第一种年号钱。钱文书体真书兼八分体,背无文字或有星月纹,以铜质小平钱为主,至今小平铜钱存世仍多。另铸有铁钱,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几种,主要铸造行用于四川、湖广等地。当时福建建州也曾短暂铸造过“太平通宝”背巨星纹折十型大铁钱。  相似文献   

20.
一、乾隆通宝中的异体钱 清高宗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所铸制钱,连宝泉、宝源在内先后有双局开铸;多用黄铜、青铜浇铸.面文为"乾隆通宝"楷书,直读;背文沿雍正年间满文钱式穿左为"宝",穿右铸各局名.钱体大小厚薄不一,文字笔画位置多变,一般直径2.2-2.5厘米,重约2.4-4.8克.少数钱背可见星号或汉字;在乾隆通宝中,"隆"字异书钱为其他钱币少见.笔者收藏的乾隆通宝实物中,就有隆字的异体字五种之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