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我国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中,推行独立董事制度成为不同法系国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措施,作为一种“国际化标准”的点缀,独立董事制度有合理的存在空间,它对于通过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的上市公司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应该看到,独立董事制度不是医治“公司治理结构”的“灵丹妙药”,因此,在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应当理性地对待这一“舶来品”,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维护中小股东权益,有赖于独立董事制度与其他法律制度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和监事会能相融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虽有必要,但与“公司法”和监事会制度都存在冲突,为了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特殊作用,必须建立适合中国市场经济特征的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之间的、新型的、互相协作的、配合与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3.
独立董事制度是成熟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逐步发展,独立董事也由部门制度中的“上市公司可以设立”到法律制度中的明确“上市公司设立”。但独立董事制度毕竟刚刚踏上我国公司治理之路,在前行当中已经遇到或将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本文试对其作些肤浅的探讨,以求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之途。  相似文献   

4.
独立董事制度是个“舶来品”,从美国来到中国近十年来,一直“水土不服”,以致状况不断.本文从云南景谷林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景谷林业)独立董事不作为事件为突破口,指出我国独立董事“不独立”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缺乏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提出建立“独立董事薪酬的第三方存管制度”,使得独立董事真正“独立”,进而提出构建一部适应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独立董事法》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我国企业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独立董事制度是一项被众多国家广泛采纳的企业治理机制。独立董事制度在限制管理层,提高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保护股东利益方面有积极作用。在我国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但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智囊和制衡作用,还必须逐步解决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结构和治理结构问题,以及独立董事的资源和市场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上市公司中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是对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制度创新,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我国上市公司已全面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本文探讨了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独立董事制度源于英美国家,是在“一元制”模式下建立的独立董事制度。我国虽然导入了独立董事制度,但目前采取的是“二元制”公司治理结构。如何协调和处理“一元制”和“二元制”二者间的关系,是当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需要完善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如何建全上市公司监督机制,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制度现状和缺失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支持独立董事制度的观点,着重对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冲突协调和独立董事制度改造以及对监事会制度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小上市企业规模较小,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太完善。通过对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清现有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小上市公司中是否得到有效运行,有助于深化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和完善中小上市公司的治理;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我国证券市场目前的一个主要任务。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健全在很大程度上与董事会是否具有独立地位,是否能真正代表全体股东利益有关,独立董事制度能够较好地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对完善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要制定独立董事相关法律制度,明确独立董事选聘程序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实施只有四年左右的时间.本文通过独立董事制度实施以来存在问题的研究,从公司治理结构与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基础、股权结构与独立董事制度以及独立董事本身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探索,认为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应从体制和政策调整两方面共同进行.体制方面,完善在国内外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比较分析基础上,将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结合起来.从政策调整方面,应从独立董事职责、独立董事产生机制、独立董事监管体系的形成、独立董事工作制度等诸方面加以调整和完善,以使独立董事制度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相似文献   

11.
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金融支持。由于我国仍是一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因此本文选取中国31个省市1997-2009的面板数据,分析了间接融资对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接融资对全国自主创新活力和创新效率都有显著正效应,尤其对东部地区自主创新的影响最强,政府的资金支持对中部地区的自主创新比较显著,西部地区的自主创新主要依赖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金融风险的信息质量特征与我国金融会计制度改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着眼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次征求意见稿提出的金融风险监管和信息披露框架,以我国金融会计制度的国际化协调为切入点,分析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金融风险的构成要素,指出现有监管信息系统和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同时,本文还评价了我国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规范对金融风险的披露和监管特征,分析了新制度对银行类上市公司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建立以风险计量会计披露为核心的监管体系的构想.本文最后对协同新巴塞尔协议的监管原则,建立完整的银行业信息披露框架,形成动态信息披露机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信托制度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信托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其原因不是缺乏实践,不是缺乏学术研究,也不是缺乏控制和监管,而是我国的信托生不逢时并且出现了制度设计上的失误,使得信托的功能受到扭曲,信托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重建信托制度势在必行,而且我国已经具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独立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外部机制,但考察独立审计治理功能影响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文献还较少。从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治理效率与决策能力角度,提出了一个独立审计的公司外部治理功能影响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理论框架。选取事务所规模、审计收费和审计意见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以我国2007年-200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事务所规模及审计收费均与公司真实经营业绩正相关;审计意见对公司滞后一年的真实经营业绩没有影响,这可能与我国监管及诉讼制度不完善导致"非标"意见未给公司及其内部人带来显著成本有关。  相似文献   

15.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改善公司治理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引入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作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代言人,曾被誉为“名利双收”的阳光职业。但是,在上市公司纷纷聘请独立董事满足监管者要求的同时,我们却发现部分独立董事提出辞职,并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更为有趣的是,很多独立董事在一家上市公司辞职后又到另外一家上市公司去任职,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独立董事“跳槽”究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激励,还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声誉激励?本文以2001年至2005年75个独立董事的“跳槽”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独立董事任职选择的真实动机。首先,我们回顾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个基于经济激励和声誉激励的分析框架。经济激励包括薪酬收入和现实成本付出,声誉激励包括企业知名度、企业隶属层级和任职风险。接着,我们对独立董事“跳槽”的真实动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独立董事“跳槽”主要考虑的是上市公司知名度和任职风险等声誉因素,而不是薪酬收入和现实成本因素。最后,我们得出结论,片面地强调独立董事的薪酬并不能达到对独立董事的激励效果,声誉机制更能实现对独立董事的激励约束作用。独立董事制度要更好地发挥治理效果。首先要解决独立董事任职并改善公司治理的原动力问题,这就要求形成配套的独立董事绩效评估机制以及声誉激励约束机制,这样才会有培育独立董事市场、改善公司治理绩效的可能。本文的研究不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丰富了公司治理的文献,而且对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大股东控制权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仁俊  高开娟 《会计研究》2012,(5):50-58,94
本文分析了大股东控制权实现过程中对管理层股权激励的监督或冲突作用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股权性质和不同成长性公司中的不同表现。研究发现:大股东控制对管理层的作用显著影响股权激励效果;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明显,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大,管理层股权激励效果增强;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股权激励之间存在冲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股权激励效果越差;高新技术企业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股权激励之间存在冲突;非高新技术企业中第一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不明显的监督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从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环境角度解答了我国股权激励效果不佳的困惑,为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启用管理层股权激励方案时考虑适宜的公司治理环境特别是大股东控制程度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Ongoing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and nature of banking, as well as banking crises across the globe have focused the attention of policy makers on the appropriate structure, scope, and degree of independence of banking supervision. Key issues for banking supervision structure are whether there should be one or multiple supervisory authorities, and whether the central bank should be involved in bank supervision. The issue pertaining to the scope of supervision is whether bank supervisory authorities should supervise other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ies, including in particular securities and insurance. Finally, the issue regarding the independence of supervisory authorities is the degree to which bank supervisors should be subject to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licy pressure and influence. How these issues are addressed is important, because policies that fail to provide for an appropriate bank supervisory framework may undermine bank performance and even lead to full‐scale banking crises. The intense interest policy makers have shown in these issues has not been matched, however, by researchers. In particular, there is very little systematic empirical evidence on how, or indeed whether, the structure, scope, or independence of bank supervision affects the banking industry. This paper addresses this gap in three respects. First, drawing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we discuss the various policy issues surrounding the structure, scope, and degree of independence of bank supervision. Second, we provide comparative information on the actual choices that have been made regarding these three aspects of supervision across a wide range of developed and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Third, using both country‐specific data for 55 countries in all parts of the world, and data for over 2,300 individual banks in those countries,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scope, and independence of bank supervision and one key dimension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 bank profitability. Our results indicate, at most, a weak influence for the structure of supervision on bank performance. In particular, we find some evidence that a single‐supervisor system enhances bank performance. However, following our discussion of the caution one must use in interpreting data on the supervisory framework, our re‐estimates using an alternative source of data on the structure of supervision failed to duplicate this result. Our results have a bearing on a key dimension of the policy debate on how to structure supervision. In particular, given the dearth of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issues, advocates of one form or another of supervisory structure have asserted that a particular change is likely to affect (favorably or adversely, as the advocate sees fit) the performance of banks. Our results provide little support at best to the belief that any particular bank supervisory structure will greatly affect bank performance. This is significant, because it suggests that the on‐going debate might more broadly focus on the impact of the supervisory structure on other aspects of the health of the banking system, including individual bank safety and soundness, systemic st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system.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营利性行为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呈增长趋势,但现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并没有对营利性行为的资金(或基金)运动过程进行会计规范,必须从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等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并增设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以满足政府管理、公众监督和非营利组织治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预算监督权的制度缺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级人大的预算监督是预算监督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但多年以来由于诸多原因,人大的预算监督职能被严重弱化,其在预算监督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甚至有让位于其他监督形式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着重分析了阻碍人大充分发挥其职能的种种制度缺陷,以期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