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部资源跨区域开发与政府间税收管辖权协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资源的跨区域开发过程中,开放性、半开放性公共资源的开发特点,使非法人生产机构与法人管理机构的跨行政区域分离具有客观性。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跨区域投资开发方式的新变化又进一步加大了这种机构分离的趋势,导致资源地税收管辖权的严重弱化。建立起规范、有效的政府间税收协调机制,维护资源地的税收管辖权,是西部地区走出"资源开发———财政贫困"怪圈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介绍国际税收管辖权的三种形式以及国际上的有关处理方式,重点说明我国对此的认识和实践,提出在体现国际税收管辖权划分的政府间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中,要以立足国情、维护国家权益为出发点,协调处理好缔约双方税收管辖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税收竞争环境下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日益频繁,各国利用税收手段吸引流动资本的竞争也日益加剧。国际税收竞争既有其正面效应,亦有一定负面效应。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资本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我同的税收制度必然要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现行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中存在有害税收竞争之嫌,应按国际惯例规范我国当前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探讨两岸税收协调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两岸税收协调的契机和瓶颈,提出基于中央、省级政府以及第三方组织等角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侯立新 《会计师》2012,(24):3-5
会计与税收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以及剪不断的现实纠葛,但二者之间的差异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二者不同的学科属性和发展目标定位决定了各自在其制度设计过程中遵循不同目标,行使不同的职能,采用不同的处理原则以及行为规范。当前,会计与税收的分离加大趋势引起大家的普遍担忧,如何协调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热门话题。本文分析了会计与税收过度分离的局限性,并指出二者协调的可能性。进而给出二者双向的协调之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15年复关入世艰辛谈判后,终于于2001年11月11日圆梦。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加速,势必牵动税收利益的国际分配,需要进行协调的国际税收事项将不断增加。因此,入世后我国的国际税收协调能力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以下就入世后如何提高我国国际税收协调能力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8.
国际税收竞争与国际税收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经济交往的日益复杂,国际税收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由于税收已构成了跨国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成本因素,为了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国际税收竞争日益加剧。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一国税收政策变动的影响常常会超出国界的范围,引起另一国采取相应行动,从而引起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发生变化,并有可能对其他国家造成有害的外部影响。因此,税收竞争逐渐成为国际税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害税收竞争也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试图对税收竞争和有害税收竞争谈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国际税收竞争与国际税收协调是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税收关系主要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国际税收协调既可以缓解恶性国际税收竞争,又会产生新一轮的国际税收竞争。各国对待国际税收竞争与协调的立场会因各自利益的不同需要而发生改变,但总体而言,走“税收竞争——税收协调”之路是处理国际税收关系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的发展对我国税收政策的调整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盟税收协调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中国—东盟的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尚处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低级阶段,但随着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东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将日趋频繁,因国内税制的差异而造成的税收障碍也将日益突出。为此,以消除税收障碍为重点的税收协调必不可免。秉承循序渐进的协调原则,东盟各成员国应该规范、完善现行税制,拓宽税收协定网络,加强国际税收合作;而中国则应致力于深化税制改革,完善国际税收制度。  相似文献   

11.
解决区域发展非协调性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关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从"非均衡发展"向"协调发展"转换的关键时期;区域发展不平衡格局亟待扭转,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破解区域发展中的各种"非协调性"问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要切实依靠政府来主导,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相似文献   

12.
于洪 《税务与经济》2007,2(3):74-78
税收政策在缩小地区贫富差距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针对现有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应当及时纠正向东部地区过度倾斜的累退性导向,以实现地区范畴上的公平对待,并避免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出现各地争设各类开发区、园区的风潮。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差异,应积极推动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以自动调整区域税负分布状况。此外,消费行为及其结构也会在微观层面对税负分布及归宿产生影响。对区域性因素的扰动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促进区域税负分布格局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总结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重要转型期。在新时期,国家区域性税收政策的调整应与区域发展战略转型和国家区域政策导向相适应,更加强调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公平目标,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性税收政策,建立完善区域性特别税收优惠制度。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welfare effects of inter-jurisdictional coordination of property taxes. Coordination in terms of compression, harmonization and radial changes of tax structure is considered. It is found that property tax coordination via uniform radial adjustments of taxes is in general welfare-superior to the other two types of tax changes. However, when there is a large disparity of initial tax rates between jurisdictions, harmonization of property taxes may lead to a larger welfare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15.
地方税收优惠政策泛滥是中国财税领域长期存在且饱受争议的问题,积弊已久的税收优惠政策已经严重干扰到了市场资源配置与竞争公平性。2014年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对地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清理,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求坚决取缔一切不合法、不合规的地方优惠政策,忽视了地方政府利益现实诉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未全面调整处理好优惠政策背后的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导致执行半年的清理行动搁置。因此,接下来的税收优惠清理行动需要兼顾地方利益诉求与央地关系调整,围绕建立税式支出预算监测报告机制,使税收优惠的作用及因此减少的税收收入显性化,并纳入预算管理程序;统筹结合税制改革,调整税收优惠清理路径;研究赋予地方一定税收优惠立法权的可行性,完善转移支付机制等顶层设计,以全面深化税收优惠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WTO所倡导的贸易自由化、非歧视、公平贸易等原则对我国尚不完善的市场经济造成冲击,从而促进经济、法律等社会各方面进行调整。有鉴于此,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内外资企业的纳税规定有了相当程度的调整,如贯彻国民待遇原则,消除身份差别立法;规范涉外税收优惠法律和政策,提高透明度等,以适应WTO原则和国际惯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发展不协调是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特别是对经济转型或经济起飞的国家更是如此。中国的区域不协调由来已久,但是近些年有不断扩大的态势。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提上议事内容。本文揭示了我国区域不协调的现状,并从政府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刻原因,在借鉴国外经验和立足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四项目标,处理三对关系,实施五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虽然有了较长一段时期,但税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功能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税收政策应该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有必要调整并完善现有税收制度政策,以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调动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激励他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日趋明显。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手段的税收政策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税收政策因素包括:税制存在缺陷、税收优惠政策逆向调节、税收返还制度设计不合理等。为发挥好税收政策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方面的调节作用,当前应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和税收返还制度。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analyzes strategic commodity taxation in a model with trade in a single private good that is simultaneously imported by consumers of a high-tax country and exported by its producers. Conditi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a Nash equilibrium are given, and an asymmetry is introduced through different preferences for public goods. Two tax coordination measures are discussed—a minimum tax rate and a coordinated increase in the costs of cross-border shopping. It is shown that tax coordination generally benefits the high-tax country while the low-tax country will gain only if the intensity of tax competition is high in the initial equilibrium or if governments are pricesensitive toward the effective marginal costs of public good supp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