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行政区划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行政区划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国家和地方行政管理的效能,关系到资源的科学配置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存在层级过多,管理幅度偏小,政区类型混淆,省级行政区数量偏少且大小悬殊,行政区域名称混乱等问题。我国行政区划改革可采用的路径,包括增省、缩省方案;逐步撤销地级行政建制,实行省直管县(市);稳定县级行政建制,强县扩权,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一个四自变量两层级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以2004年1月~2012年9月中国31个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针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货币政策中的存款准备金比率调整较为敏感,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对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操作的敏感性更强;财政政策对经济次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对经济发达地区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
以2008—2018年深沪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企业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经济增长目标降低了企业现金股利发放意愿和水平,体现为"投资效应"占主导.从具体作用机制看,地区经济增长目标会驱动企业加大投资支出,继而降低现金股利发放;并且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设定过高,还会加剧企业过度投资,导致企业经营业绩下滑,继而影响企业现金股利的发放,这也是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影响现金股利分配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现金股利政策的降低效应在融资约束程度高和市场竞争程度小的企业中更显著.研究结果为政府优化经济管理行为、企业合理制定股利政策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化发展进入高速时期且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在城镇扩张和政府绩效压力推动下的行政区划调整行为不断涌现。撤县设区成为1997年后行政区划调整的主流方式并且基于不同的动因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其所形成的市辖区是一个"地域型政区"和"城市型政区"的融合型政区,未来应因地制宜、合理谨慎地选择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行政区划调整方式。  相似文献   

5.
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关于保险业发展、竞争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将保险业活动与竞争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生机理划分为保险发展效应、非均衡效应和反垄断效应三类。本文选取我国各省份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发现总体上看产寿险业发展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然后,构建相对保险深度指标对样本分类,发现在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匹配较好的区域发展保险业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险业与经济增长匹配较差的区域保险业则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最后,保险业竞争加强垄断降低的结构调整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如果不考虑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以全国样本进行回归,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效果不能确定;分样本考察显示,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相反,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将技术创新作为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变量考察,则金融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效果显著,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其效果在东部地区尤为突出。可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作为媒介变量来间接实现;不考虑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直接利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进行回归,会弱化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3~2008年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方土地出让竞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对时空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本文发现本地商住用地出让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而周边地区的工业用地出让影响为负。这说明土地出让对于地区增长有着正向促进作用,同时该变量在地区间存在空间互动效应。根据这一结果,一方面商住用地出让的地区差异将扩大业已存在的地区经济差距,另一方面各地区在工业用地上的竞争行为可能进一步加剧。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昌春艳  王沁  田锟  江松明 《时代金融》2012,(27):173-174
城乡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至今仍未取得统一的认识,本文选用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差、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代表城乡收入差距衡量指标和经济增长水平,将近年来发展的非线性STR模型具体应用于对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联动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的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非线性、非对称的特征,可用LSTR模型来表达。  相似文献   

9.
昌春艳  王沁  田锟  江松明 《云南金融》2012,(9X):173-174
城乡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至今仍未取得统一的认识,本文选用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差、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代表城乡收入差距衡量指标和经济增长水平,将近年来发展的非线性STR模型具体应用于对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联动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的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非线性、非对称的特征,可用LSTR模型来表达。  相似文献   

10.
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会计的变迁,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也会影响和促进经济的增长,这种影响和促进作用就是会计的经济效应。本文系统说明了经济发展对会计产生和变迁的决定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会计对经济的影响和促进的七大效应:政策工具效应、资源配置效应、交易费用效应、分工效应、治理效应、理性人效应和风险防范效应。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经济效应,提出了会计改革的五大方向:强化会计语言的通用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扩大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程度和根据不同的用途设立不同的会计制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了银行分支机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长短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是精简银行分支机构数量长期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但是短期效果不显著,1998年后推动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撤并改革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二是精简银行分支机构数量长期来看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在短期内精简银行分支机构却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三是1998年的国有银行机构调整是一种"制度性进步"。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我国银行机构改革,在提升银行机构经营效率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银行机构布局力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但金融资源的配置转换没有跟上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一系列问题的积累制约了农村金融功能和效率的提高,本文从城乡收入差距、金融发展水平、城乡融资依赖度、城镇化水平等角度实证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变迁中金融配置失衡导致的城乡收入变化、劳动力转移等因素,最后从互联网金融发展角度阐述了破解城乡融资失衡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2002年以来推行了一系列旨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革新。本文以地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为例,探讨这些制度革新如何影响农民社会公民权的发展以及中央和地方在此过程中的不同角色。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社会权利发展基于其不同的身份(职业)类型和所处地区而呈现时序、内容上的明显差别。近年来,地方政府受本地利益驱动积极打破社会保障供给的身份、职业区隔,但这些政策革新主要惠及本地农村居民。由于地方政府倾向于将权利和资源的分配限定在本辖区内,外地农村居民的社会权利受到限制,农民享受的权益存在地区间不公平。中央政府在弱化社会保障的地域边界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需强化财政责任和统筹协调职能,促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包容、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日趋明显。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手段的税收政策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税收政策因素包括:税制存在缺陷、税收优惠政策逆向调节、税收返还制度设计不合理等。为发挥好税收政策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方面的调节作用,当前应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和税收返还制度。  相似文献   

15.
刘倩  朱书尚  吴非 《金融研究》2020,477(3):39-57
基于中国区域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本文试图解释城市群政策对金融协调发展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其中的机制路径。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有效提升了地区的金融发展质量,一方面提升了金融发展总量,另一方面弥合了地区间的金融发展差距,由此实现了总量和均衡的双重拟合。进一步地,本文确证了方言一致性在整体上有助于城市群政策发挥积极作用,不仅在城市群内部促进了金融协调发展,还在城市群分割处弱化了由城市群政策带来的市场分割效应,体现了非正式制度在"正式制度-金融要素"之间扮演的重要角色。从机制上看,与城市群密切相关的地方文化--方言,更多的是通过经济个体间的身份认同(信任)来促成地区间的金融协调发展。鉴于此,本文认为对城市群的划分和发展,不仅要考虑地理距离,还应考虑以方言为代表的文化距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一个切入点。目前吉林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阻碍吉林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难点及其成因,以便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城乡统筹的吉林省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把我国经济发展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三个时期,进而在每个时期背景下,结合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和政策方针,研究经济和二元金融的发展演化状况。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是由经济发展内生驱动、外部制度冲击以及国家战略政策推动共同促成的;而我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则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必然产物。由此,本文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非均衡发展的战略使我国形成了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本文对二元经济理论的演进路径进行了梳理,提出我国财税政策要从保障城乡公民基本权利、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专业化水平与分工等方面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并对财税体制进行相应变革。  相似文献   

19.
马光荣  赵耀红 《金融研究》2022,506(8):55-73
行政区划壁垒是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行政区划壁垒对省际交界地带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两种效应——边界跳跃效应和边界洼地效应,接着利用栅格级别夜间灯光亮度和公共品提供数据,对两种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第一,省际交界地带不存在显著的边界跳跃效应,紧邻省界两侧的地带在经济发展和公共品提供水平上都高度接近;第二,省际交界地带存在明显的边界洼地效应,越靠近省界的地区,经济发展和公共品提供水平越滞后,这一效应在距离省界20公里的范围内尤为明显。边界洼地效应的存在导致省内核心地带的经济发展难以辐射到边界地带,也可以作为边界跳跃效应不存在的原因。本文研究表明,进一步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线的分割式治理体系,不仅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与平衡发展,也有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0.
王博  赵森杨  罗荣华  彭龙 《金融研究》2022,506(8):18-37
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群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本文基于2008-2018年我国271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地方政府债务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渠道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的地方政府债务能够促进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该结论不随模型设定、代理变量、估计方法更改而发生变化。(2)从时间维度上看,基础设施的服务期限较长,因此地方政府债务对邻近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时间累加,即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3)从空间维度上看,我国省际间存在市场分割,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的空间溢出效应省内强于省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债务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存在于东部发达区域。(4)机制研究发现,基础设施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具有正外部性,在促进本地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提升区域内互联性,促进了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本文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应同时考量本地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区域差异;此外,制定地方债务相关政策时应在稳增长(同时考虑本地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增长)和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