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收入要素1.收入的"流转过程观"与"流入量观"。收入确定的"流转过程观",是将收入视为一种"流转过程",强调收入是一种特定过程的结果。佩顿和A.C.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就指出,"收入是企业经过整个经营过程而努力获得的,但在产品转化为现金或其他有用资产后才算实现"。美国会计学会也在1957年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一定期间转让给消费者的产品或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按流转过程收入理论观点,收入必须以企业在特定期间进行物品或服务的创造过程为基础,是企业通过资产的流出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结果。流转过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第八章第五十四条:“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第一句是定义,第二句是内容。但似乎定义和内容口径不一。《准则》第四十四条、四十七条说:“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也就是说,收入仅指企业经营所得,费用仅指经营过程中的耗费。那末,收入减费用得出的经营成果就只是营业利润,与第八章所述有些出入。利润,在我国会计界…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经营成果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关系式为:收入-费用=利润。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企业代扣代缴职工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所取得的手续费收入的会计和税务处理做一探讨。一、会计处理对于企业取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收入的会计处理方法,目前有三种观点,即:计入往来款项、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计入“营业外收入”。第一种观点认为,该项收入是用于奖励单位专门从事代扣代缴工作的办税人员的,所以其收支应该通过往来款项核算。这种观点是不恰当的,因为单位取得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手续费收入并不完全用来奖励具体办税人员的。根据《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暂行办法》(国税发[1995]65号)规定,手续费收入可用于代扣…  相似文献   

5.
一、经济学关于销售收入实现和确认的理论 (一)经济学关于销售收入实现的层次 销售收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经营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企业会计准则一收入》,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相似文献   

6.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税收及会计问题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金融领域最大的创新,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所下定义,资产证券化是“将企业(卖方)不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入构造和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量资产给一个特设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或中介机构,然后SPV或中介机构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ssets backed securtities,ABS)以获取资金。”现在ABS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金融产品,资产证券化也成为我国近期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拟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税收及会计方面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破产会计期间的重新界定目前,会计理论界关于破产会计期间的界定存在着“一段期间论”和“两段期间论”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段期间论”认为:应将破产会计期间与破产程序的时间范畴保持一致;“两段期间论”则认为,破产会计按两段划分会计期间:一是对破产企业的会计处理而言的,自年初起至人民法院宣告企业破产日止,为第一段会计期间;二是对清算组的会计处理而言的,不论清算期间有多长或多短,均视为一段会计期间,是企业破产会计的第二段会计期间。由此可见,两种观点对于破产会计终点的认识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即都以破产程序终结并由清算组向企业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日作为终止日。两者的分歧主要是由于对破产会计起点的不同认识而致。换句话说,对破产会计起点的正确界定是对破产会计期间作出准确界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中央银行未实现利得和损失的会计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传统会计根据收益确认的实现原则,将会计收益定义为会计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已实现的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不确认未实现的资产置存收益, 因而体现为相对狭隘的收益观。由于未实现损益,特别是未实现的资产置存收益有助于进行经济决策,因此FASB在1985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6辑中,设立“利得”要素反映非正常经营活动收入,  相似文献   

9.
李金霞  郭淑芳 《理财》2001,(2):25-26
一、关于收入定义的理解   《收入准则》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其揭示了收入的本质是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不同于收益和利得。收益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但这种增加可能是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也可能是企业日常活动之外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收入是企业日常活动所形成的收益,属于收益的一部分。不经过企业的经营活动就取得或不曾期望就取得的收益,即在企业日常活动之外的一些偶发性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收益,是利得,不是收入。如企业接受…  相似文献   

10.
《安徽水利财会》2009,(4):29-30
错误26 不清楚现行会计准则.下的报表结构,在利润表中将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分开列示。执行现行会计准则的企业,仍然可以同时设置“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科目,但利润表中统一将其列。人“营业收入”项11。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在附注中列示,即将其由主表内列示变为附注中披露。  相似文献   

11.
吴恩 《上海财税》2001,(4):20-21
资产是最基本的会计要素之一,在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国务院发布、自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项新的会计法规将资产定义重新界定为:“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券和其他权利。”两者相比,《条例》对资产的定义更注重于本质的揭示,将对我国会计实务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宣和 《金融会计》2006,(4):21-22
要理解金融工具确认,可能需要先搞清楚在会计上“确认”是什么涵义,而这往往是大多数会计实务工作者所不认同的一个说法。在许多会计实务工作者看来,几乎每天都在做“会计确认”的工作,难道还不知道什么是会计确认吗?但如果我们真要给会计确认下一个定义,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这里,我们不去深究其中的理论问题,只是引出一个为多数人所接受的“结论”:会计确认是指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和确认标准的项目计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其涉及到以文字和金额表示一个项目,并将该金额计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总额。简单地讲,会计确认就是要将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先给贴一个标签(是资产,还是负债,或是其他会计要素),然后判断一下其是否符合某些特定的条件,如符合就将其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收入或费用来核算。比如说,如果是资产,就要看其是否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取得这项资产的成本能否可靠计量。假定不能确定其成本(哪怕是可以合理地估计),企业怎么记账,记多少?举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来说,企业购建了一幢建筑物用来办公。既然能办公用,那么就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同时这幢建筑物的购建价款通常也是一个“确定”的数,’那么企业就可以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并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假定将该幢建筑物替换成一笔客户贷款,读者一定会轻易地作出类似的分析。但是,如果将该幢建筑物替换成客户贷款以外的其他金融工具,比如说贷款承诺、购入的期权、签订的债券远期合约……,可能就会有一些读者不知如何“分解”了。  相似文献   

13.
会计定义是会计理论研究重点之一。目前,会计界对于会计定义有四种观点,即管理工具论、管理活动论、艺术论和信息系统论。本文拟从“会计”一词用法方面谈起,分析会计定义的四种论点,并试为它下一个新定义,供进一步研究作参考。 一、“会计”一词的用法 “会计”一词在大多数情况下,常有下列几种用法。 1.“会计”是一种职位的名称。长期以来,在我国已形成了一种称呼职位的习惯,常有“×书记”、“×主任”之称法。由于人们对会计工作不甚理解,把会计工作的职位称为“会计”,加  相似文献   

14.
梁跃华 《税收与企业》2001,(6):16-16,19
收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由于企业经营而流入的资产或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廉而有之。收入的确认实际上是指收入何时发生,何时记账,何时在利润表上予以反映。收入的确认应当遵循“实现”原则。  相似文献   

15.
《理财》1995,(7)
“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做好企业的“资产经营”或“资本经营”,既要求企业实现资产和资本结构的优化,又要求企业对经营过程中资产和资本的合理比例心中有数,并对经营过程中负债和资本金的结构有所掌握;既要求重视长期资产的收益,又要求注意现金、往来帐款等营业...  相似文献   

16.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其他一般企业相比,具有开发建设周期长、投资数额大、投资风险高等经营特点。对建设期间所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前期费用的帐务处理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两种:一是将前期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并在损益表中体现;二是将前期费用记入“递延资产”,待实现房产销售收入后,再予以结转。两种方法,各有其理论依据。哪种方法更加合理,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比较。(1)配比性原则。该原则要求: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内予以确认、计量。它包括收入和…  相似文献   

17.
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证券化就是将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持有的流动性不强,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其风险和收益进行重组,创设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产品。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主要有资产重组原理、破产隔离原理和信用增级原理。其中,破产隔离是证券化交易的重要特征,通过破产隔离,实现“真实出售”。它是“风险隔离”的一种较强形式,也是影响会计确认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销售行为之外,还经常发生一些特殊的销售或视同销售行为,主要包括以下13种:(1)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2)销售代销货物;(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企业,将贷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到不在同一县(市)的其他机构用于销售;(4)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5)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飞翔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投资;(7)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职工个人消费;(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9)以旧换新销售;(10)还本销售(11)折扣销售;(12)售后回购;(13)非货币性交易。这些特殊销售行为的发生却很普遍,且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而更加常见。由于这些特殊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缺少系统的理论分析,相关法规之间又互不衔接,导致企业核普遍不够规范。首先,财务会计法规与税收法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差异。一是“会计收入”与“税收收入”的确认,包括确认与否,确认时间的确认金额,一般都存在差异,如对前述销售行为(3),二的确认时间不同,“增值税堑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在移送货物的当天确认增值税计税收入;“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应在最后对外销售实现后确认会计收入。对前述销售行为(4)、(5)、(7)、(8),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不应确认会计收入,而应按帐面价值结转成本;而根据、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国税发[2000]118号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应按公允价值确认所得税增值税的计税收入。对前述销售行为(11),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如果折扣在同一发票上注明,可抵减增值税计税收入,即以扣除折扣后的公允价值作为增值税计税收入;“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该销售行为采用总价法核算,以允公价值全额作为会计收入,折扣实际发生时,在实际发生当期作为收入的抵减项目或确认为当期费用。对前述销售行为(12),如果卖方在销售商品后的一定时间内必须回购,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不应确认会计收入;而根据“所得税堑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应按公允价值确认税收收入。对前述销售行为(13),“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规定,同类非货币性资产 交换以换出资产帐面价值确认会计收入,非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确认会计收入,而税收法规规定出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确认计税收入,两确认的金额存在差异。二是财会会计法规和税收法规还存在一些其他矛盾,例如,对前述销售行为(1),“股份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在发出货物时确认增值税计税收入,而“增值税堑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在受托方提供代销清单(即买托方实现销售后)确认增值税计税收入。对前述销售行为(2),财务会计法规规定受托方在收到代销货物时确认增值税进项税额,而税收法规规定在受托方实际支付贷款时才能抵扣进项税额。  相似文献   

19.
“收益重心论”的局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益计量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正确确认收入和费用,从而正确计算企业的当期利润;资产计价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状况,收益计量和资产计价是密切联系的,但它们之间又常常发生矛盾。当收益计量和资产计价之间发生矛盾时,现代会计的解决方法是:首先考虑收益计量,其次再考虑资产计价,这样就形成了现代会计的一大特点:收益计量处于主导地位,而资产计价处于收益计量的从属地位,即所谓的“收益重心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企业资产表中的有些数据是被歪曲的,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相似文献   

20.
论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价值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组织。怎样去衡量一个企业盈利能力,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三种观点最具代表性,即:(1)利润最大化;2)每股利润最大化;(3)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有利于体现企业管理的目标,更能揭示市场认可企业的价值,是一个较为合理的观点。在此观点中,企业价值被定义为—企业全部财产的市场价值,包括潜在的或预期的获利能力。在此定义中,不强调企业资产或资源的取得成本、取得方式,强调的是只要能为企业带来报酬或利益(无论是已实现的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