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影子银行受到广泛争论,认为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本文从我国影子银行的定义、产生与发展、风险等三个方面讨论了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前影子银行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运行的一个潜在风险。虽然我国影子银行无论是构成还是运作方式特别是风险表现形式和程度与美国影子银行都有较大差别,不像美国影子银行一样成为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但是,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不规范和无序运作,开始对我国金融健康运行构成威胁,导致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开始出现。所以,应尽早规范我国影子银行的运行规则,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促进影子银行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3.
作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最早开放的金融行业,保险业在两岸金融交流合作的道路上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随着两岸经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两岸保险交流必然向纵深方向发展,由此催生的全新风险对保险监管提出了挑战。本文简述大陆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两岸保险合作的演进历程,运用金融投资理论分析揭示深化合作中产生的新风险,并借鉴"国际保险集团监管共同框架"提出加强保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保险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问题逐渐受到世界各国重视。目前我国的保险监管制度虽已逐渐将保险系统性风险纳入监管范围,但现有的监管措施过于简陋,难以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为此,在厘清保险系统性风险内生性根源与制度性根源基础上,反思我国保险系统性风险既有监管规则之不足,认为我国保险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应然诉求是建立金融机构协调合作机制的法制化路径、提高保险宏观审慎监管相关立法、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与保险宏观审慎监管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影子银行天生具有的表外性、高杠杆性和证券化运行机理,一旦疏于监管就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和法律风险。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和美英欧等各大经济体纷纷出台强化影子银行监管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我国应结合自身情况,探索和构建适合我国金融业发展实际的影子银行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影子银行”是以套利性融资为核心的市场创新,是金融抑制的博弈产物。与欧美的“影子银行”相比并不是完全不受监管,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可能性还比较小。但应未雨绸缪、趋利避害,为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8.
李伟 《河北金融》2010,(10):59-60
受利益驱动和中间业务收入考核的影响,银行保险监管套利行为动机明显,收取代理手续费居高不下。同时由于银行保险业务处于比较模糊的边缘,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滞后,监管存在着"真空"。因此应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进一步深化银保综合监管协调机制,消除银行保险监管套利所带来的无序竞争。  相似文献   

9.
余明 《时代金融》2015,(3):84+86
自2008年美国由次贷危机进而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一词就成为学界的一个高频词汇,对于影子银行的讨论也成为学界的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对于影子银行的定义,各大金融机构和诸位学者对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笔者将对此进行梳理,并给出一个清晰简明的定义。对于学界某些学者认为影子银行在我国的杠杆已经很高的言论,笔者将从我国影子银行的形成机制、发展历程及实际现状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进而与国外的影子银行杠杆予以对比,发现我国影子银行的杠杆并不是如某些学者所言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及政策的建议,学界也是众说纷纭,笔者将从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角度予以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一些监管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时代金融》2013,(4):35-36
<正>今年1月9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中,浓雾缠绕,能见度极低,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使以往被人们一度熟悉的"雾"失去了清爽、梦幻的色彩。殊不知,还有一场持久的"雾霾天气"笼罩在金融界的上空,同样让人们惶惶不安,即中国的"影子银行"。自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后,"影子银行"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此前一直游离于市场和政府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从一个边缘的、信贷补充的市场角色,逐渐成为了现在经济  相似文献   

11.
资产不透明的金融机构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进行监管套利不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防控。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在经典银行道德风险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关联性,从资产透明度和监管套利的视角分析银行系统性风险累积的内在机理。而后利用2007-2018年中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构建资产透明度指标和系统性风险指标(SRISKMES),对理论推论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1)资产不透明、监管套利会提高银行的系统性风险。(2)监管套利弱化了资产透明度和资本监管机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的约束作用,资产透明度与资本监管机制在约束系统性风险承担中的协调作用不明显。(3)以大银行为主的债权银行受监管套利的影响相较于受资产透明度的影响更明显。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以及监管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e potential for banks to arbitrage between regulators exists both in the US, with its multiple federal banking regulators, and in Europe, due to multinational banking. This paper models multiple regulators that have an agency bias, which can give rise to a “race to the bottom”. The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egulatory equilibrium and several salient pre-crisis features: rising bank leverage; wholesale funding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increasing supervisional costs to disentangling bank asset exposures. Each of these raises bank risk taking on its own, but regulatory competition is shown to be an amplification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3.
苟文均  袁鹰  漆鑫 《金融研究》2016,429(3):74-91
本文以CCA模型为基础,对债务杠杆与系统性风险传染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债务杠杆攀升能够通过推升国民经济各部门风险水平,并使风险积聚于占据网络结构中心的金融部门,进而通过债务和股权两个渠道显著影响系统性风险的生成与传递。基于我国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我国国民经济尤其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杠杆的大幅攀升,已显著推升我国系统性风险水平,而在国民经济部门间实施杠杆转移,通过大力发展企业股权融资改善企业融资结构等措施能有效提升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健性。  相似文献   

14.
司登奎  李颖佳  李小林 《金融研究》2022,506(8):171-188
本文结合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形成机制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特征事实,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重视角探究银行竞争如何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以2003—2019年中国非金融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发现,银行竞争能够显著降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进一步以放松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为标志事件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双重差分法的计量结果为识别银行竞争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效应提供了稳健的经验证据。机制分析发现,银行业竞争通过弱化“信贷扭曲”和“监管套利”两个维度的作用机制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异质性分析表明,银行竞争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作用在融资约束较高和投资机会较少的样本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呈现典型的“高储蓄—高杠杆”特征,高储蓄率也被认为是中国杠杆率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能否通过降低储蓄率的方式来去杠杆成为了广泛讨论的问题。为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含有融资约束的动态宏观模型,研究了储蓄率对杠杆率的影响机理。并且,基于41个代表性经济体1966-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储蓄率与杠杆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有两点研究发现:(1)虽然高储蓄率会导致高杠杆率,但是储蓄率与杠杆率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而是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结合测算的U型曲线拐点值与中国实际情况,预计储蓄率下降在降低杠杆率方面的作用效果有限。(2)高杠杆下,较高的储蓄率可以有效降低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而储蓄率下降则会加大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基于此,本文认为中国不能通过降低储蓄率的方式来降低杠杆率,反而需要对近年来储蓄率下滑的现象予以高度重视,从而更好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相似文献   

16.
彭章  施新政  陆瑶  王浩 《金融研究》2021,494(8):152-171
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导致劳动者职业转换愈加频繁,失业保险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探究了失业保险金水平对企业财务杠杆的影响。运用2009—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失业保险金上升会导致公司财务杠杆下降。渠道检验显示,提高失业保险金可以降低员工失业风险溢酬,公司劳动力成本下降,公司有更多自由现金流和盈利进行内源融资和偿还债务,公司财务杠杆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失业保险金的作用在失业率高的地区更加显著。主要结果在分别运用《社会保险法》和《关于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的指导意见》构造双重差分模型和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更改模型设置、排除投资水平影响、删除特殊省份、更换样本期间后,依然成立。本文结果说明加大失业保险保障力度有助于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17.
胡利琴  陈锐  班若愚 《金融研究》2016,428(2):154-162
本文运用非对称的NARDL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详细探讨了影子银行体系在不同货币政策周期的规模扩张和风险承担行为。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均存在非对称效应,其中长期内紧缩性数量型调控政策和扩张性低利率政策更易引起影子银行的扩张行为,且两者的配合会强化影子银行的风险承担。此外,经济下行会助推影子银行转型,引起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增加,我国影子银行以房地产为主的投资导向已发生改变,因此,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拓宽居民和企业投融资渠道,构建影子银行全面监测平台,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影子银行资金运作,促进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向,引导影子银行与经济政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监管资本套利,产生于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框架的缺陷,是一种利用资本监管制度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制度内部的不协调性,运用某种手段在不改变实际风险水平的情况下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的行为。通过对以下问题的探讨:商业银行监管资本套利所获得的收益在银行与资金需求方之间的配置比例;针对某种资产的监管资本套利,对其他资产供求双方所产生的隐性套利收益的表现形式及其归属程度;由商业银行异质性所导致的监管套利顾客现象;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市场对于套利者与非套利者的逆向选择等等,认为银行监管部门应适当引导符合政策意图的套利行为,提高政策引导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保险推动了保险业态的创新发展,也使保险风险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征,需要法律对此作出回应和解决。保险科技法律规约与导引缺失、互联网保险业务创新存在法律规范漏洞、互联网保险风险的法律防控能力欠佳、互联网保险法律制度权威性与精细化亟待提高等情况,反映了我国互联网保险法律制度的适应性滞后。技术规则变革、行业利益争夺、信任制度化要求、新形态风险防控是产生互联网保险法律制度需求的动因。必须把强化保险科技法律规范、明确保险行为主体法律权责、推动信任制度化、完善监管法律制度等作为互联网保险法律制度的供给方向,提高法律对互联网保险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新趋势及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基于美国国会于2010年7月15日通过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比较了次贷危机前后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异同,特别是针对美国在反思其传统监管模式基础上从预防系统性风险角度出发所进行的金融监管改革的新趋势,提出了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对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以及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