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农村由于历史及制度方面原因,发展远落后于城市,尤其在资金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户对于资金的需求,因此大力扶持和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形成原因及发展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在当前应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加强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监管,明晰产权,让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成农村一体化金融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2009年全国10省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村二元信贷市场结构下的农户借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当金融资产余额不足以满足农户资金需求,或因子女上学、家庭成员生病、修建房屋、农业生产投资而产生资金需求时,农户才会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或非正规金融中介融资;与非正规借贷相比,正规借贷与受教育程度和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正相关,而与家庭经营主业、房产价值负相关;当农户与资金供给方之间具有某种关系时,其他变量就成为相对不重要的影响因素;正规借贷与非正规借贷之间是一种替代与互补并存、互补更为突出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一个在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市场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在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的利率与正规金融市场融资的规模如何决定的理论模型.他们在分别确定各自的利率和信贷规模时进行非合作博弈.在均衡时正规金融市场的价格与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有效价格相等.在完全替代的金融市场条件下,如果正规金融机构利率降低,正规金融机构放款量会增加,这会导致对非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需求的减少,从而降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最终降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收入,增加中小企业的利润.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结合农户资金需求的特点,论证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有效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利用农村社会的内部特点说明了农村非正规金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基于重复博弈理论分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低风险性,认为应该取消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抑制政策,使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结合农户资金需求的特点,论证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有效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利用农村社会的内部特点说明了农村非正规金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基于重复博弈理论分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低风险性,认为应该取消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抑制政策,使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CHARLS全国调查数据,通过Probit模型检验了金融可得性对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都能显著提高农户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概率,且正规金融的影响效应更大;但另一方面,无论是融资数量还是资金来源,非正规金融都是农户融资的主要渠道,正规金融对农户融资存在着严重的供给约束,金融需求与供给的脱节成为农户转变生产经营模式的重要障碍。因此要持续推进我国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就必须创新农村金融市场,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提高农户的金融可得性。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正规金融市场与民间金融市场基本处于"双轨制"的状况。我国的利率管制从资金总量与结构性融资上降低了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满足社会融资需求的能力,这促进了民间金融的兴起。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正规金融机构满足社会融资需求的能力将日益增强,民间金融的市场供需规模将被压缩,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金融会消亡,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民间金融相对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独特优势将被凸显出来,正规金融市场利率与民间金融市场利率将趋于统一,我国正规金融市场与民间金融市场的"双轨制"将被打破,民间金融市场作为正规金融市场的补充其市场定位将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8.
针对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对金融业务需求日益增加,正规金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非正规金融市场又不规范的实际。本文就充分发挥正规金融主渠道作用,放开和规范非正规金融市场,加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相互合作,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效对接阐述了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金融发展细化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两部分,对1997-2014年间江苏省苏北地区四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面板协整分析,验证了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同新型城镇化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表明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效应明显:正规金融对人口城镇化的支持效果显著,而非正规金融对满足农村融资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建议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非正规金融发展、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等措施来更好地满足新型城镇化的资金需求.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博弈论,分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正规金融机构面临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正规金融惜贷现象和非正规金融信息优势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上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的内在原因。在分析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提出了二者合作的两种模式,指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互利合作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实现多方共赢,从而让金融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农村金融的根本问题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2006-2007年对中国西部和中部12省区的农户调查所反映出的资金流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户信贷需求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我国农村金融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而在我国现阶段,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离农"有其必然性.应该以发展的观,最看待农村金融.农村金融的破题,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目前的现实选择则是鼓励各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在农村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2.
陈卫东 《济南金融》2009,(12):76-79
在目前的农村信贷市场上,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正规金融和私人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构成了信贷的供给方。但由于种种原因,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担负起支农、兴农责任时,尚有部分保留,而非正规金融由于"先天不足",其借贷活动的规范仍需长期的政策引导与市场监管,这就导致了"涉农贷款难"。为此,本文从"三农"的角度,用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对当前农村信贷配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解决"涉农贷款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企业规模较小甚至以农户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而以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改革却成效甚微。本文从农村经济发展引发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诱制性制度需求与政府代表的强制性制度供给两方面的分析得出:农村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制度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符合国家的效用函数。  相似文献   

14.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演变、规模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非正规金融事实上一直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扮演着特殊角色,本文对国内非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两种概念进行了必要区分,并指出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演变进程是由原先的社会属性向经济属性、关系型信用向准契约型信用转变的过程.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最终演变方向与政府政策选择有着密切联系,政府应该有效地整合农村非正规金融资源,将其纳入到正式制度的调节范围,使其最终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基于湖南省2000户样本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利用离散选择模型比较研究农户结构和行为对正规借贷和民间借贷供需倾向的影响发现,农户显性有效借贷需求严重不足,农户的结构和行为对其借贷需求倾向影响重大,农村金融中介的借贷供给倾向性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6.
金融联结的理论机理与实践绩效:文献梳理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贷补贴模式和市场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作为新的农贷模式,金融联结逐渐从民间自发实践演变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战略。金融联结既利用农村信贷市场微观结构,又融合正规金融和乡村中介的比较优势。它盛行于发展中国家,大量存在于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于我国亦初现端倪。从文献梳理视角,本文分析评述金融联结的现实背景、理论机理及国内外实践。基于发展前景的乐观预期,依据一般原理,结合中国情景,本文提出实施金融联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西安地区金融支持"三农"面临贷款需求大额化、长期化、信贷支持领域多元化、金融服务方式多样化的新形势。但农村信贷市场存在涉农贷款难以满足需求、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意愿不强、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应坚持统筹兼顾,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贴近"三农"实际,优化农村金融的功能定位与服务;减少资金分流,有效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广西北海市农村信用社为例,将其贷款利率水平与全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水平进行比较.结论表明,农村信用社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两者存在比较稳定的竞争状态.但由于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制约,面对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以高利率为支撑的农村信用社难以适应利率完全市场化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视角,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2003-2010年中国31个省市农村二元分层金融发展的农民收入效应进行再考察。研究结果显示:农民收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均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是正规金融的影响效果不如非正规金融明显;农民收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空间变量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2006年以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放宽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一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运而生。这些金融机构对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构建新型农村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运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暴露出不同程度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其当前发展困境和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