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1998年8月以来,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今后仍要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什么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什么会取得明显成效?这是当前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为什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是由当时经济形势决定的。我国治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于1996年实现了“软着陆”,由此带来了“两个转变”。一个转变是,由卖方市  相似文献   

2.
王晓琳 《税务纵横》2003,(10):19-20
由于我国目前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推行是以国债的大量发行和财政赤字的扩大为基础的,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可能会超出我国财力所能负荷的范围与程度。于是,有人提出了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问题。笔认为.积极财政政策虽然是种短期政策,不会长期维持,但目前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谈出的条件还不具备,应继续实施,发挥其支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解决国内经济结构失衡、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矛盾,防止经济下滑,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反周期调节。如今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三年有余,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年我国还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正确认识这一政策并不断充实和完善其具体的政策措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4.
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强调,1999年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适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状况的正确决策。下面是我学习财政会议精神,对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理解,谈几点认识。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为了支持内需为主...  相似文献   

5.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出现,宏观调控政策也实现了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到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下一步宏观经济走势仍存在不确定性,宏观调控仍处于关键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稳"为主,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6.
根据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未来走向,为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的良好势头,我国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依据对三年来积极财政政策的评价,通过深化改革,提高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1998年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财政政策,这些财政政策的实施对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财政状况日益严峻,财政风险已很明显,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8.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2001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意味着中国即将进入持续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第四年.一部分专家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是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短期政策措施,因为财政投资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可能产生"挤出效应",抑制社会投资,执行一段时间后要考虑"抽身而退"的问题.现在看来,这一政策措施目前并无"退"意,至少还要再实施一年.  相似文献   

9.
1998年下半年,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的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当前政治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既吸取了外国的有益经验,又立足于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就进一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其他政...  相似文献   

10.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是深入分析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做出的选择,也是实现宏观调控预期目标的合理政策组合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  相似文献   

11.
宏观税率对国债依存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有些学者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应逐渐淡出,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我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为研究时间段,选取国债依存度Y为因变量,国债依存度的滞后一期Y1和宏观税率X1为自变量,通过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有效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宏观税率对国债依存度存在着负向作用。本文通过以上结论,以期为政府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通过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的积极财政政策能否有效地扩大总需求,即财政政策是否有效,不仅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我国今后很长时期内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对李嘉图等价定理进行回顾性理论分析,并在理论上论证该定理站不住脚,最后通过计量经济分析证明该定理不适用于我国。本文的结论是:税收和国债在我国并非等价,通过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转轨财政不同于一般财政的特殊性是其具有支付改革成本的职能,支付改革成本给我国转轨财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影响.要减小财政改革成本压力,须进行两层面创新,即在理论上要突破单纯从市场失灵角度来研究我国转轨财政职能的局限,确立支付改革成本在我国财政职能体系中的地位;在实践上要改变积极财政政策从"以直接投资为主"直接支撑经济增长转移到"以支付改革成本为主",从而建立和完善经济增长的制度环境上来.  相似文献   

14.
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若干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财政政策是反周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中国式表述,代表性事项是政府举借长期建设国债筹资而用于投资、扩大内需,投资的重点体现了政府职能的优化调整和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结合衔接。我国这一扩张性政策在支持发展的同时,赤字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其在过去五年内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应充分肯定,其成效将会发生长久影响。2003年这一政策继续实行,在实现反周期基本目标之后这一政策必然要淡出。  相似文献   

15.
两种属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由于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构的差异,将会形成效率型与稳定型两种属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而它们又将从不同的层面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而导致不同的政策效果。1998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效率型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的严峻形势。为了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保证改革的稳定环境,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应由“效率型”转向“稳定为主兼顾效率”的复合型积极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货币流动性相对过剩的问题,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对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带来冲击。一方面中国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开展国库现金管理,提高财政收益,减少政府筹资成本;另一方面应该根据经济条件把握好国库现金管理的进度和规模,重点关注国库现金管理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并在操作中进一步探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7.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协调配合是当前国家支农和减贫的重要政策创新之一。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自2009年起在全国部分省区进行了多轮试点,是一项利用财政手段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配置的重要举措。基于我国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本研究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评估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是否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气候条件、要素投入、地方支农财政支出、地方金融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等变量后,涉农贷款奖励政策显著激励了各地区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即用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农确实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检验证明估计结果是稳健的,且由于地方财政分担比例不同等原因导致涉农贷款奖励政策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奖励政策主要是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优化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方式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本研究表明应继续推进财政引导金融支农的政策,为振兴乡村战略提供更多支撑。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三年中,国家财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扩大内需,启动银行信贷,提高GDP的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对巩固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存在的问题,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随着新形势的发展改变其运行方式。本文主要探讨“十五”期间积极的财政政策怎么走?可否采用减税的方式来搞活微观经济,现行政策如何实施为上策。  相似文献   

19.
疫情的突然爆发就像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飞出的一只"黑天鹅",短期导致消费骤降,中期和长期将对供给产生严重影响,中小企业遇到了明显的生存威胁。此时,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疫情救助和打好未来发展的基础,与以往大水漫灌式的刺激不同,此时的财政政策更需要精准施策,在保基本保民生的基础上突出支持国家战略重点产业,为下一轮的经济发展积蓄动能。同时,引入动态的、可公开的、权责明确的绩效考核机制,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税务政策方面,减税降费政策本身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保持长久的减税降费趋势,同时利用税务部门的征管数据优势和纳税服务优势,积极进行中小企业生存情况数据画像,为国家治理服务。  相似文献   

20.
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短期的,但不可低估它的后续影响,特别是,全球疫情的蔓延让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从财政上看,应对疫情,需要构筑三道防线,分别是:第一,为抗击疫情提供财力保障;第二,财政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第三,提升预算绩效,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根本改善。为了让积极财政政策更有效,应高度关注财政政策实施的四大风险点,做好逆周期调节工作,通过改革释放市场活力,为应对风险寻找可替代财力,过紧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