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险分析 境内银行外汇理财运营——国家风险小 从外汇资金流角度,我们对整个国家的外汇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承接主体(银行)在境内的,开展外汇代客理财业务与否基本不影响外汇的跨境资金流动;承接主体为境外的,外汇代客理财业务会导致资金流向境外。  相似文献   

2.
山不转水转,我国中部地区正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在这一过程中,沿海转出区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中部承接地怎样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路——本刊特别组织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专家杨正位、广东东莞和湖北、湖南金融外汇管理部门的一组文章,探索产业转移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产业梯度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正位 《中国外汇》2008,(11):48-49
山不转水转,我国中部地区正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在这一过程中,沿海转出区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中部承接地怎样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路——本刊特别组织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专家杨正位、广东东莞和湖北、湖南金融外汇管理部门的一组文章,探索产业转移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探讨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对十二五时期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进行了经济学分析。研究分析表明,十二五时期承接地产业的配套能力是决定国内外产业转移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据此提出了基于产业耦合的有效承接模式以及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耦合是实现产业耦合的有效机制,并提出了武汉在十二五时期金融支持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耦合的产业承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与金融支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国现阶段欠发达地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而金融支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保障。同时,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也促进了金融业的创新和完善。本文根据安徽产业转移存在的具体特征,分析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了金融支持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些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主动承接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已成为后发地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方式。本文以高安市承接广东等地陶瓷产业为例,总结了产业承接过程中的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为欠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大产业承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与金融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都是资金或资金等价物的运动。资金或资金等价物流动的规模和速度既反应当时社会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又促进当时社会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都需要金融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国际产业转移、市场经济与区域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韩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了经济腾飞。中国由于市场经济不完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取得的成效不尽人意,市场经济不完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效果。国内区域合作是解决在市场经济不完善前提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果差的方法之一,区域经济合作既可以弥补国际产业转移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能够弥补市场不完善造成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王林丽 《时代金融》2014,(17):153-154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产业承接地政府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相关企业在当地进行投资。但由于我国中西部地方政府存在着盲目使用优惠政策,过度竞争等行为误区,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相关企业的投资形成了抑制。为加快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着重探讨了中西部地方政府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产业承接理念和如何规范政府行为,以及建设什么类型的政府行为模式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促进"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树立和落实创新、和谐、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概念的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转移必然有承接,河北省作为重要承接地,如何对接北京市产业转移,精准打造承接平台和载体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评估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承接力为研究核心,探讨如何通过发挥河北省各市的承接优势,从而精准打造承接平台和载体,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针对产业承接和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剖析,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其次,衡量了河北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以及分析了产业承接的结果。最后,结合河北省对接北京产业的现实基础以及实证分析结果,对河北省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青海为例,运用压力测试模型分析了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后的经济指标变化对于区域金融稳定造成的冲击,发现在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西部地区商业银行体系面临的金融风险较小,但当其面临比较恶劣的宏观经济状况时,金融风险将会大幅提升,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防范商业银行体系金融风险。最后提出了促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维护金融稳定双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创造条件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无疑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科学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外生力量。但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存在着产业转移成本过高、转移企业科技含量低、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和“污染转移”等问题。本课题在对喀喇沁旗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经过几年的发展,永州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同处于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衡阳、郴州尚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从永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特点入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以保定市为例对区域产业承接能力进行研究.在分析保定市经济发展现状、产业承接的定位和产业承接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河北省11个地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进行评价分析,进而找出保定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以保定市为例对区域产业承接能力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保定市经济发展现状、产业承接的定位和产业承接的现状;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河北省11个地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进而找出保定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最后根据前面的实证分析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经过几年的发展,永州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同处于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衡阳、郴州尚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从永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特点入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尽管产业协同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目前,京津冀三地产业相似度依然较高,特别是津冀的优势产业仍高度趋同,存在明显的竞争倾向,未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仍存较大提升空间。河北作为主要的产业承接地,其承接能力关系到京津冀区域产业的布局以及协同的发展成效。本文利用多指标面板数据就影响产业承接力的关键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承接地各城市间产业承接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其经济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劳动力资源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状况等是影响产业承接能力的关键因素。据此,本文就如何提升区域内产业承接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促进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承接京津产业不仅符合梯度转移理论,而且对正在经历转型升级阵痛的河北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介绍河北省各市的产业特点及承接情况、特点,分析了金融支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促进河北省更好地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倩  伍旭中 《云南金融》2011,(9X):135-136
文章利用皖江城市带2009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对影响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劳动力成本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呈负相关关系;第二,皖江城市带现有工业基础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第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它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也越大;第四,皖江城市带产业集聚度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所以,要更好地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必须在夯实工业基础、提高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集聚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商务部认定的湖南、江西省四个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为样本,对比分析要素禀赋、政策支持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异同及其影响,在总结归纳各自承接模式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品园区+核心企业+直接融资+金融助推"的较优模式,认为政策支持是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直接因素;要素禀赋的影响力有弱化趋势;金融资源配置是影响承接力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对待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转移企业,承接的工作重点应各有侧重.因此,承接产业转移要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方向一致.注重与本地的产业互补相结合,并需要金融部门的主动参与和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