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我国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测算其规模,并在此基础上采用2002—2014年的月度数据和结构VAR模型(SVAR)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近些年我国影子银行发展规模均以较为平稳的速度增长;影子银行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但总体来看其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具有积极作用;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规模过度扩张将会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弱化其信用中介功能,对金融稳定产生负向冲击效应。最后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影子银行监管改革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静 《青海金融》2012,(6):31-33
目前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小、风险小,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但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的持续深入和我国“金融深化”、“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影子银行系统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我国原有的金融结构。为此,有必要错鉴国际影子银行监管改革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郭华丹 《福建金融》2013,(10):28-30
影子银行具有类似传统商业银行的职能,但其运作方式、风险暴露等却与商业银行并不相同,因此对既有的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监管体制构成巨大挑战。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影子银行体系在我国获长足发展,并对我国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在描述影子银行的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影子银行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和改进监管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4.
宗潇泳 《时代金融》2014,(12):80+85
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问题成为了宏观金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就一些影子银行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细致探讨。本文认为:从广义上看,影子银行应当包括所有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中介活动;我国的影子银行与西方存在两个方面的重要差异,即融资模式上的差异和风险特征上的差异;影子银行的发展速度较快,但规模仍然较小,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影子银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抑制带来的一些问题,但也导致了一些新问题的产生;对影子银行应当采用疏堵结合而非以堵为主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影子银行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三方面估算影子银行规模,并构建四维动态金融稳定指数。利用2010-2019年数据,基于TVP-VAR模型探究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同期来看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持续向好,但提前期冲击于2016年转变为负,2018年负向影响最大;(2)影子银行不利于金融体系有序发展和平稳运转,但对金融防御有积极作用,且规模可控时有利于金融恢复;(3)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影响与影子银行总规模更接近,影子银行机构的影响更积极,互联网金融则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视角,通过模型分析和数值模拟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增加银行风险,而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有两种不同影响渠道。在影子银行发展初期,正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减小,在影子银行达到一定规模后,负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增大。在对融资成本影响方面,影子银行降低经济中的融资成本,互联网金融增加融资成本,纠正存款利率管制带来的利率扭曲。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需重视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市场金融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结构出现了变化。影子银行作为近年来金融行业的新模式,有效的补充了正式的金融机构无法填补的空缺。但影子银行借贷规模的扩大,其给金融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影子银行的不规则发展已经开始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威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防范其风险的产生和扩散,促进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影子银行的风险传染特征进行分析,着重就如何防范分析提出可行对策,以期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影子银行发展对经济增长而言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影子银行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实现;接着,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回归方程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上述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影子银行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互为促进作用。因此,必须合理引导影子银行发展,以发挥影子银行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否则可能对经济发展有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9.
影子银行体系是金融体制改革以及融资多元化的必然趋势。在融资需求与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以金融创新为特点的影子银行体系的急剧增长。然而,影子银行体系的固有缺陷及脆弱性使得我国金融市场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控制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是当下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中在阐述影子银行及金融审计的基本内涵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主要风险,并在审计视角下提出规避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促进影子银行体系有序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进行测算,并利用73家上市及非上市商业银行2013—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子银行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银行影子业务对商业银行全样本数据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效果明显;随着银行影子业务规模的扩大,流动性创造能力下降的幅度增大;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影子银行促进了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削弱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综合来看,监管部门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制定差异化监管政策时,要在风险可控范围内鼓励其开展影子业务,促进金融创新,同时对于规模较小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而言,应严格控制其内部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防范流动性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以非保本理财产品作为影子银行业务的代理变量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与影子银行业务具有正相关性;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不同规模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对大型银行影响不明显,对其他银行作用明显;银行金融科技水平的提高虽然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子银行业务使得表内信息的风险评价指标得到改善,却也可能增加了银行整体风险承担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对国内影子银行的影响,基于2011—2019年我国173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利用系统GMM和DID模型实证分析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政策的推行降低了国内影子银行规模;(2)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加强"风险约束"和缓解"融资约束"途径可以降低国内影子银行规模;(3)宏观货币政策环境的调节机制表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弱化了数字普惠金融降低影子银行规模的效果;(4)微观银行特征异质性表明,大型、高资产规模、低资本充足率的银行更能降低影子银行的规模;(5)相比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实施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对影子银行的约束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在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维护金融安全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影子银行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研究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防范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健全国内金融监管体制,维护我国金融秩序持续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介绍现今国内外在影子银行体系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并总结了影子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针对国内影子银行监管暴露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我国影子银行的数量和规模呈现出快速上升态势,其信用扩张和超常规发展影响了我国的金融安全,干扰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需要出台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信贷需求角度对我国1990—2014年影子银行规模进行系统测度,通过建立VAR模型对影子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影子银行发展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促进了影子银行发展,反之则不成立。本文认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引导影子银行资金流向,建立预警监测系统以保证影子银行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影子银行近年来如雨后春笋版迅猛增长,一方面影子银行业务拓宽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帮助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升了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影子银行抢占了有限的金融市场,给商业银行造成经营压力,且通过交叉业务将自身风险传递给商业银行,降低商业银行整体盈利能力。本文在剖析影子银行运作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结合影子银行的特点提出针对性建议措施,帮助商业银行更好的利用影子银行业务提升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双重作用为出发点,在理论证明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可能存在阈值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动态非线性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呈U形关系,存在阈值效应,阈值点出现在2013年左右;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程度依赖于银行资本情况、经营效率与资产规模;银行风险承担与内、外部影子银行规模之间均呈U形关系,但分别位于U形曲线的前半段与后半段,即目前内部影子银行发展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而外部影子银行发展则倾向于提高银行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18.
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子银行和离岸金融相互关联,对金融危机的产生与蔓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手段进行金融监管改革,控制影子银行与离岸金融的规模与行为,相对有效地降低了金融风险。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与离岸金融对金融监管的影响及危机后欧美国家采取的主要监管措施,进而研究了我国影子银行与离岸金融在监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我国影子银行和离岸金融的金融监管改革提出框架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7年以来,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2012年全国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的总规模接近15万亿,民间融资规模也日益庞大.但随着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其风险逐渐被人们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影子银行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加以防范.本文从影子银行的定义及其特点入手,在对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进行风险防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体系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研究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深入分析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同时在借鉴国外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影子银行发展,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