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界对危机在中美两国不同的演进逻辑进行了剖析,现在已基本形成共识,即美国是遵循次贷危机-资本市场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第二轮资本市场危机……的顺序发展,而中国是由来自信贷市场的过度萎缩导致实体经济的大幅波动,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引致出口的巨量收缩进而使实体经济深度下滑并客观上加剧资本市场的下跌.  相似文献   

2.
迪拜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迪拜债务危机的爆发是金融危机冲击下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跌、资金链条断裂、工程项目停工等多重因素下的结果。欧洲银行业在此次危机中风险敝口最大。此次事件应不会造成主权债务危机,新兴市场资金流向和美元汇率短期将受到影响,对世界经济的长期影响有限。迪拜债务危机对中国影响较小,但其所暴露的问题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2007年7月,美国房地产价格下跌引发的次贷危机,迅速向全球蔓延,并最终发展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在危机爆发和升级的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经济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危机的起因进行了剖析,主流的观点认为,这场金融危机的内在根源是美国经济模式的弊端,直接原因是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过度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衍生品最早成为被归咎的对象.中国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作为发展中国家,这就提出了危机对中国衍生品发展的启示和未来如何发展中国衍生品市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场内和场外的衍生品市场发展概况,然后提出了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发展衍生品的启示,最后对中国衍生品市场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标志次贷危机的爆发,但美国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总规模不过2万亿美元,即使房价下跌30%,总损失也不过6000亿美元,美国政府先后对金融机构的援助资金已超过9000亿美元,同时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5%下调至1%的历史低位,但仍然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国金融市场几乎均遭受重创,世界经济增长下滑,这究竟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程实 《金融博览》2013,(1):35-35
2008~2012年,是次贷危机和债务危机轮番肆虐的五年。那么,其间国际金融市场是有效的吗?数据最有说服力:2008年初至2012年12月18日,美国标普指数下跌1.43%,德国DAX指数下跌4.87%,中国上证指数下跌59.03%;与此同时,2008~2012年,美国、德国和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61%、0.59%和9.35%。  相似文献   

7.
媒体观点     
《黑龙江金融》2013,(6):6-6
美国侨报网:中国爆发金融危机可能性不大6月24日,中国股市经历"黑色星期一",从全球以及亚太市场看,中国A股独跌,这似乎与2008年雷曼兄弟以及华尔街多家银行因次贷危机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导致华尔街股市暴跌,从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有几分相似,尽管如此,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索与教训,例如银行业的发展规模应是有边界的,应该紧密地结合实体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三年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种种迹象表明,危机中的一些阴影至今并未消除。当前市场上,西方的信用评级不断地被降低,股价持续下跌。这种气氛对我国资本市场也产生了影  相似文献   

9.
中国衍生品市场概况与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高速成长,金融市场不断完善,衍生品市场也逐步发展起来。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衍生品最早成为被归咎的对象。中国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作为发展中国家,这就提出了危机对中国衍生品发展的启示和未来如何发展中国衍生品市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近二十几年来中国场内和场外的衍生品市场发展概况,然后提出了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发展衍生品的启示,最后对中国衍生品市场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爆发的金融危机均给相关国家的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伤害。一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就是一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外因之一。1840年后,外部因素的作用使得近代中国爆发了13次外源性的金融危机,其中有9次是国际金融危机经由国际收支渠道和特定的机制向国内传染而酿成的。把握中国近代国际传导性金融危机生成的机制及其危害,有利于今人防范和化解国外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构成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