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创新叶谢康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换,是我国金融组织体系变革的核心。实行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把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划归政策性银行,并不意味着国家专业银行变为国有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实现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轨关键在于其经营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银行业在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业务与法律制度层面存在的诸多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抑止风险、提高竞争力、发展业务的设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塑造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环境金小伟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市场...  相似文献   

4.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已经到来的国内银行业的巨大变革,中小商业银行只有看清发展道路上的优势与劣势才能实现在变革中发展壮大。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优势(一)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受外资银行的冲击较小。从外资银行的发展策略和目前的经营行为看,外资银行更注重抢占大的优质客户和收益高、风险小的结算业务等,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主要客户为大中型企业,因此面临的冲击要远远大于中小商业银行。这样  相似文献   

5.
《甘肃金融》2002,(Z3):33-35
中国加入WTO以后,根据银行业对组织成员国的承诺,外资银行准入将享受同等国民待遇.在其冲击下,我国的银行业将面临结构性调整.国内商业银行在发挥本土优势,做好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的同时,必须加快转轨步伐,调整经营策略,转变经营理念,加强同业间合作,才能壮大自己的实力,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个人贷款业务市场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学习比较香港银行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不同,从香港银行业发展现状审视国际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深入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发展的市场环境,并对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个人贷款业务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7.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结束。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和完善银行业的监督管理,促进银行业稳健运行,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全面兑现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客户对象限制,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对中外资银行一视同仁地实行国民待遇。国内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标志着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当前,我国银行业改革正在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金融创新和银行业监管都取了显著成效,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8.
我国加入WTO,要求在2006年全面开放银行业,允许外资银行全面开展业务.面临着外资银行的挑战,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在市场份额占有方面有优势,但其劣势也不言自明--自有资本金严重不足以及大额的不良贷款,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低下,竞争力不强.  相似文献   

9.
章晟 《财政监督》2002,(4):36-37
一、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面临挑战1.银行市场结构的显著变化。首先是银行组织结构的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成立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专业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存的格局。第二个阶段是近几年来外资银行的进入,特别是目前我国已成为"WTO"的成员国,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已成为必然趋势。按照世贸组织成员国间的多边协议,外资银行在保护期后将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并享受国民待遇。因此,在目前过渡时期,银行监管应逐步规范化,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还应按国际惯例来执行。其次是银行业务市场结构显著变化。一方面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呈快速发展趋势,导致四大国有商业银  相似文献   

10.
农业银行经营亏损原因剖析夏仁起,张耀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政策性银行,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发展商业银行,现有专业银行要逐步转变为商业银行"的重大改革措施,清晰地勾画出农...  相似文献   

11.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是我国金融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将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产生长远和积极的影响。要实现这一转换,并非轻而易举。由于旧体制的各种影响和历史遗留问题,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比新建若干家商业银行要困难复杂得多。转轨必须具备以下这些条件:1.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进行分离。2.政府应该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停止干预,以保证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3.专业银行的历史“包袱”必须查清处理;4.应该尽快公布银行法;5.中央银行必须改革宏观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年之后 ,外资银行将获准在中国经营外汇业务 ,同中国企业进行人民币业务 ;五年之后 ,外资银行将获准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 ,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将取消。在金融市场向外资银行开放后 ,国有商业银行将丧失其传统垄断地位 ,外资银行凭藉完备的全能银行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客户争夺战。对此 ,我国银行业将如何来应对 ,显然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全能型银行体制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潮流纵观世界各国的金融制度可以分为两种 :全能银行制和专业银行制。全能银行可以提供包括商业银行、投…  相似文献   

13.
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到今年末,我国的商业银行将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将在对等的基础上展开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为使我国商业银行适应银行业全面开放后与外资银行的竞争,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金融体制的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改革的目的就是让我国  相似文献   

14.
论农业银行实行商业化经营的十大关系王义戈,刘伟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农业银行实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新的金融体制要求改革和完善农业银行旧的运作机制,建立新的经营秩序。这就必须明确和调整农业银行与我国其他行政、经...  相似文献   

15.
王桂芝 《新金融》1998,(2):16-17
我国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商 业银行体系架构和各家银行的市场定位也初步形成。特别是“十五大”后,银行体制改革将加快,商业银行业务分工将更为明确,如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逐步向大中城市集中,为大中型企业和大型建设项目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成立城市合作银行,重点支持城市中的中小企业发展;区域性银行、地方性银行与全国性银行要进一步划分;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要实行分离。在这种大的环境下。  相似文献   

16.
谢一平 《新金融》1994,(8):22-23
现在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已成定局,人们对专业银行的改革和商业银行的特征、运作的研讨也在不断深入。但笔者认为人们对专业银行现阶段如何向商业银行转变的讨论还缺少切实的分析,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低下、政府行政干预较多、专业银行仍承担着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肩负着宏观调控职能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17.
现代金融业从业务角度可分为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两大类,前后台业务相对分离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商业银行数据集中的完成为商业银行后台集中处理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抢滩布局,外资银行先进的业务处理模式给我国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流程带来变革机遇和挑战;同时,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银行业各项业务不断增长,而银行网点和前台柜员数量并没有相应增加,基层银行网点的营运压力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建设银行将面临着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首先遇到的是经营机制转换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政策性银行,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发展商业性银行。现有专业银行要逐步转为商业银行……,要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根据这个精神,建设银行要逐步转变为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19.
赵勇 《国际融资》2006,72(10):19-21
根据中国加入WTO时签订的《金融与贸易服务协议》,2006年底我国将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同时逐步放宽对新兴商业银行的限制.这意味着外资银行、新兴商业银行将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全面的竞争,从而使中国银行业呈现出多元竞争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必将产生重大、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对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影响将更为突出。这些影响既是竞争上的挑战、也是发展中的机遇。面对WTO,我国金融业应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尽快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迎接挑战。在华外资银行的主要优势(一)体制上的优势。外资银行的运作基本不受政府干预,十分适应灵活多的市场经济;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未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还或多或少地承担政策性信贷业务,短期内仍将无法摆脱政府干预。外资银行多是混业经营,银行可以经营投资、证券、保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