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SIBs)的监管已成为金融监管层的共识,但是各界对于SIBs的确定标准和方法则没有达成一致,包括BCBS(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内的重要研究机构,对其评估方法仍处于完善之中。本文在BCBS和Zhou等思想的基础上经研究认为,在进行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时必须要考虑银行规模和关联传染两方面的因素。本文分别采用客观赋权法的熵权模型和对变量分布不做要求的Spearman相关级数,研究了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规模重要性和关联重要性,最后综合构建了一个新的CSⅡ指数,并由此得出相关的结论与启示。此思路为一个新的系统重要性评估方法,相对来说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可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佳  陆静 《金融论坛》2011,(9):30-37
系统重要性银行作为国际银行监管机构提出的新概念,其评估方法还未达成一致。本文根据巴塞尔委员会、金融稳定理事会和中国银监会等部门的监管理念,从规模、关联性和复杂性出发,对附带破坏指数CDI做出改进,采用多变量极值模型和规模加权的稳定尾部相依函数,评估中国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上市银行股票收...  相似文献   

3.
次贷危机之后,为了应对系统性风险,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根据《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指引》(2009年),确定了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在内的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通过实践普遍认为,为了应对系统性风险,针对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来制订特殊的监管措施是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介绍了系统性风险和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概念,阐述了保险机构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在此基础上说明了IAIS对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评估方法和监管措施,以及IAIS的评估方法和监管措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次贷危机的爆发,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如何识别并控制其风险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讨论的话题。本文建立了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指标,并通过加权平均法得到各家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分值,以此来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评估。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工农中建四家银行始终排在前四位,处于前两个等级的银行都是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6.
王珏 《中国传媒科技》2013,(Z2):165-166
本文应用GARCH回归的计量方法构造协同风险模型对我国上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了阶梯分析,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监管提供了实证依据,对于构建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体系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规模、相互关联性、可替代性和复杂性四个维度构建了系统重要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对2006~2015年间我国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开展实证评估。研究表明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远高于其它银行,且各银行系统重要性体现的方面有所不同;单家银行的系统重要性、不同银行之间系统重要性的差距有随时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强化对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G-SIIs和D-SIIs)的监管,目的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和保险行业)系统性风险,但必须明确,系统重要性机构虽然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潜在导因,却并非唯一导因,至少同样重要的还包括系统运行目标和运行规则的设计。此外,如果以我国保险业作为参照系统,研究其是否面临行业系统性风险及其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不能先假定这种风险是内源性的(endogenous),它也可能是外源性的(exogenous),更可能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综合效应。因此,在强化对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D-SIIs)监管的同时,更要积极探索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基本规律,加强行业治理,明确行业风险的监管主体,建立与相关领域的监管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9.
宏观审慎导向的金融监管是理论界和监管当局关注的重点,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对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进行科学评价,可以为监管部门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依据,从而有效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并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本文在Adrian与Brunnermeier(2008)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了基于Copula函数和GARCH分布的动态CoVaR模型,推导出了一种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的评价方法,提出了一个操作性较强的风险监管指标,并采用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对各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以及监管强度进行排序。研究结论表明,大型商业银行对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溢出影响非常大,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具有动态的特征,并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监管当局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时,应该综合考虑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水平和它的系统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商业银行声誉危机事件频发,给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形象和地位,也带来了多种负面影响。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经营发展需求等多重压力,声誉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不得不正视的新课题和新挑战。本文将对当前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从建立和维护声誉、防止声誉风险、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和防范化解声誉危机等角度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