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脱贫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建立减贫长效机制至关重要。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作为资金供给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扶贫的“输血”和“造血”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两者有机协调起来,可以强化贫困地区内生力和实现长效减贫。近年来,由于财政、金融协同扶贫机制不够完善,政策耦合效应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本文以重庆市扶贫数据为例,引入VAR实证模型和关联分析法,通过论证得出,随着财政边际减贫效应逐步递减、金融的扶贫杠杆效应逐步增强,加强两者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建立减贫长效机制,实现乡村振兴。同时产业扶贫作为最佳传导机制,加强投入能提升减贫政策靶向效应。  相似文献   

2.
选取2005—2013年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435个国定贫困县的样本数据,从金融发展规模、效率和服务程度不同维度,运用PVAR模型测度金融发展水平与贫困程度之间动态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存在先抑后扬的"非线性关系",在短期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呈现负向冲击,而长期则具有正向激励。现阶段贫困地区农村金融体制与机制缺陷,将制约金融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深层结合,抑制甚至负向影响金融减贫的实践效果。通过贫困地区内在机制与体制创新,才能驱动农村金融作用于贫困减缓的行为轨迹,扩张金融减贫的正向作用路径与空间,实现金融减贫的阈值跨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金融发展与减贫关系的理论研究入手,利用1990—2010年数据,以新疆农村为例进行农村金融发展与减贫之间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分析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贫困减少的长、短期影响和Granger因果关系等,目的是考察新疆农村金融发展能否对改善贫困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新疆金融反贫困的实践及政策效应进行实证评价,从金融视角下为政府及市场减少贫困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数字技术赋能普惠金融,让金融服务惠及更多的低收入人口,但数字普惠金融是否具有更好的相对贫困减缓作用,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我国传统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减缓效应,并进一步探讨地区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减缓相对贫困,其减贫效应大于传统普惠金融;传统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协同发展能够显著促进相对贫困程度下降。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而推动相对贫困减缓。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在提升传统普惠金融供给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根据实地情况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减贫的收入分配效应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量县域金融、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对多维贫困减缓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县域金融发展对多维贫困减缓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同时存在,且直接作用强于间接作用;经济增长效应强于收入分配效应;对消费贫困的影响大于医疗贫困与教育贫困.因此,应提高贫困县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县域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创新县域金融服务产品与模式,加速推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此促进县域金融发展,减缓多维贫困.  相似文献   

6.
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空间关联关系,以及财政教育支出对农村减贫的空间关联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空间关联上呈现出复杂、多线程的网络结构;区域间财政教育支出差异和人力资本差异与农村贫困联动矩阵呈现显著负相关,区域间技术发展水平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与农村贫困联动矩阵呈现显著正相关。加强我国农村贫困的治理,需要考虑财政教育支出的空间关联作用,实施定向的、梯度推进的区域协同策略。  相似文献   

7.
缓减贫困一直是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政府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基于2003~2011年中国26个省市的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模型定量研究农村小额信贷缓解农村贫困的效应。结果表明:小额信贷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其降低农村绝对贫困的程度效应要大于降低农村贫困人口相对收入短缺和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效应。为了更好地发挥小额信贷缓减贫困的效应,应进一步放开小额信贷发展的约束成分,改进贫困农户贷款评级授信的方式,提高小额信贷缓减贫困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5—2017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普惠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发展和贫困程度都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从全国层面来看,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从区域层面来看,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存在异质性,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对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门槛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减缓贫困还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当经济发展越过某一门槛时,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会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近几年来的相关面板数据,结合国际上先进的金融理论,详细分析研究了农村金融在农村扶贫减困工作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能够显著减少农村贫困,并且主要体现为间接作用。这也为政府的扶贫减困工作提供了工作思路,即应当将制定政策的重点放在间接效应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期地实现农村减贫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以流通产业为例,选取我国2000-2015年省域面板数据,依据内生经济增长及经济增长假说理论,从总体减贫、内部要素、区域差异、空间溢出等四个维度提出假设,讨论流通产业发展能否有效减少贫困.研究发现: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减贫效应,且在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中减贫效应表现突出;流通产业发展内部要素减贫效应存在显性差异;信息化水平减贫效应最大,劳动力、交通投资次之,人力资本减贫效应有待挖掘;流通产业减贫效应存在区域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流通产业减贫效应显著且高于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减贫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脱贫攻坚”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任务,金融减贫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空间视角下分析了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减贫增收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效应,并基于2005—2017年中国省级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普惠金融的扶贫增收效果。结果发现:我国各地区间的农村扶贫增收绩效具有明显的空间联动与依赖性;普惠金融发展对本地区农村减贫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各地区应该继续加强普惠金融发展,并重视地区间普惠金融减贫合作与政策互通的深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等信贷可得性视角,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减缓的影响路径与影响程度,以期强化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社会资金捕获能力,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客户触达能力,促使城乡之间金融服务的机会均等化,降低融资交易成本,破解金融排斥,缩小城乡差距,降低农村地区的相对贫困水平.但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只能够有效地降低东部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水平,而在中西部地区,这种效应并不明显.中国应因地适宜改进和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提高各类微弱经济体信贷可得性、增强金融赋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在攻坚期内脱贫不脱政策背景下,利用湘鄂渝黔毗邻民族地区脱贫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产业扶贫政策对脱贫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扶贫政策显著抑制了脱贫农户生计脆弱性。在考虑了遗漏变量和安慰剂检验之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对于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力度较大的地区而言,产业扶贫政策对脱贫农户生计脆弱性的抑制效应更加突出。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分析,明确了生计模式和致富意愿是产业扶贫政策降低脱贫群体生计脆弱性背后的深层原因,其中生计模式呈现了更为明显的渠道效应。在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时间节点上,本文为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衔接提供了有益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建军  韩珣 《金融研究》2019,465(3):129-148
本文从县域和省际两个层面,采用OLS最小二乘法和DID双重差分法检验了普惠金融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普惠金融发展初期,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这种效应仅在集中连片特困区显著,受资源倾向性配置的效率损失、农贷的“精英俘获”以及金融知识匮乏的影响,银行服务包容性的提高没有反映出明显的益贫性;在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中介市场发育程度较高、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程度较强的地区,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对金融资本扭曲配置行为加以约束,纠正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的负面效应;银行、保险等正规金融机构忽视弱势群体的资源配置结构是导致包容性金融体系无法实现减贫的根源。因此,兼顾广泛包容、特定配比和商业可持续的制度框架才能扭转正规金融机构现有效率和公平皆损的局面;构建信息化普惠金融体系,能够克服正规金融机构高门槛、服务成本高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成为对社会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框架选择,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和减缓贫困。  相似文献   

15.
普惠金融实质上更多表现为农村普惠金融,这决定了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推动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按照商业化可持续发展原则,激励金融机构创新符 合弱势群体金融需求、成本适度的金融产品。普惠金融和扶贫金融的服务对象虽然都是弱势群 体,但扶贫金融更加关注较为贫困的弱势群体,决定了前者具有商业性金融属性,后者具有政 策性金融属性。但鉴于普惠金融和扶贫金融的金融属性,不能寄望于通过发挥两者作用推动所 有弱势群体尤其是极度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和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6.
徐强 《征信》2021,39(3):60-64
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积极开展扶贫征信文化宣传活动,引导人们同心协力强化诚信意识,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扶贫征信文化宣传活动具有降低不良贷款水平、提升农户了解自身信用状况和维权意识、形成农村征信宣传网的优点。开展扶贫征信文化宣传活动具有重要启示:贫困地区征信文化建设需要制度机制,征信宣传路径创新能够更好服务群众,征信宣传产品差异化设计非常重要,宣传人员培训与传播技术更新具有良好效果,多维度宣传能够提升整体效果,宣传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构建影响扶贫绩效的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财政资金扶贫绩效的影响因素,还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贫困地区的扶贫绩效及其动态演化趋势,比较了不同财政资金以及各省的扶贫绩效差异,最后还探讨了扶贫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财政资金扶贫绩效在近些年整体上呈现出递增趋势,但扶贫绩效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其关键在于扶贫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升;与其他财政资金相比,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扶贫绩效相对更高;不同省份的扶贫绩效和扶贫绩效增长速度差异较大,个别省份的扶贫绩效急需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可促进扶贫绩效提升,基尼系数对扶贫绩效的影响为负。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应当继续坚持综合性扶贫开发工作,完善财政资金扶贫绩效考核体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以便为扶贫绩效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交通信息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限制,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各种扶持力度,但我国贫困地区农户的人均收入、生活水平依然不高,发展仍然滞后.  相似文献   

19.
李靖 《财政科学》2021,(3):103-110,135
我国扶贫工作经历了漫长的艰苦奋战,尤其2015年以来,精准扶贫力度空前加大、成效显著,终于在2020年末,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然而,从贫困县尤其深度贫困县情况看,由于贫困区自身条件较为恶劣而且连片贫困区域较多,许多区域虽如期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仍无法短期内根除“相对贫困”。笔者在对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分类研究和实地考察基础上,拓展精准扶贫思路,从贫困连片区、跨县角度研究,提出了跨区域联合开发的扶贫战略升级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钟春平 《征信》2021,39(1):24-28
金融的盈利性与扶贫的公益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导致了参与积极性不高和资源效率等有所损失,因而需要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在分析金融扶贫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识别贫困的成因和环节,精准采取相应的扶持措施;更多的扶贫实务交由政策性金融机构;集中扶贫的资金和资源;有针对性地推广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