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湖北省为率先实现在中部崛起,确立了武汉1+8城市圈发展战略。能否迅速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是湖北农行当前发展必须尽快研究解决且事关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课题。本文从黄冈实际出发,提出了农行支持城市圈建设的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2.
黄石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在城市圈的发展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黄石市作为个例来研究武汉城市圈圈域城市金融创新,首先综述了城市圈发展与金融创新的基本理论,接着详细分析了黄石市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针对黄石市的经济金融发展现状,从金融制度、金融业务技术、金融服务、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产品这五个方面分析了黄石市金融创新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3.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在推动力,在资本配置效率上,金融直接决定着投资融资的效率。作为中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地区金融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因此利用好武汉城市圈现有的金融基础,进一步深化城市圈金融改革,把武汉打造成中部地区金融中心,对于城武汉市圈和中部的发展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武汉城市圈的旅游合作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武汉城市圈,实现区域一体化,是省委、省政府作为湖北在中部崛起中率先腾飞的重要举措,整合区域内旅游产业,培育旅游共同市场,加强区域的合作,实现武汉城市圈的旅游经济一体化,是武汉等9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孙思  周璐 《中国证券期货》2012,(10):182-183
2006年,国家提出"中部崛起"的国家发展战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心脏",当之无愧地成为华中地区的金融、交通和文化中心。而任何城市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愈来愈成为国家或地区融人世界经济大潮、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城市经济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形式,打造武汉城市圈是湖北  相似文献   

6.
2006年11月17日,首届“1+8”武汉城市圈金融协作与发展论坛在湖北咸宁市举行。来自中国金融学会、人民银行总行研究局、湖北省金融学会及“1+8”各城市人民银行的有关专家学者就武汉城市圈金融协作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这对于进一步加强武汉城市圈经济金融融合、推动武汉城市圈经济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期特推出部分专家学者的文章和会议综述,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金融支撑平台的构建与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建设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为背景,针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与特点,在对区域金融支撑平台进行理论分析和现实考证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武汉城市圈金融支撑平台的初步设想,即组建中部发展银行、金融控股集团、金融租赁公司和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四个主体;打造武汉城市圈产融对接平台、武汉城市圈物流金融平台、武汉城市圈网络服务平台三个子平台。  相似文献   

8.
<正>建设“1+8”武汉城市圈最早由武汉市委、市政府于2002年发起倡议,并得到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的积极响应。这一构想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呼应了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2003正式将武汉城市圈建设纳入湖北发展战略,这对于加快湖北经济发展、推动中部崛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武汉城  相似文献   

9.
中部崛起     
《投资北京》2012,(10):28-29
中部六省再获国家政策红利继2006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后,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经济带,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促进经济合理布局。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发展,形成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截至目前,中部六省各具特  相似文献   

10.
武汉担当中部崛起"龙头"的金融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从统筹区域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型城市,担当中部崛起“龙头”既得天时,也有地利,更具人和。银行作为金融部门,支持武汉担当中部崛起“龙头”责无旁贷,其主要措施是:集合金融资源,积极支持武汉实施城市联动战略;加快金融体制创新和业务创新,积极探索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中部开发银行和中部发展银行,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在武汉市进行信贷资产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尝试资产管理公司与政府合作处理不良资产,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等;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信贷政策对产业政策的敏感度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引导金融支持的方向和力度。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企业配合国家政策的情况,本文选取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所有在沪、深上市公司(66家),对其2007-2009年近三年的财务报告进行提取信息,并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设计社会责任绩效与财务绩效的指标,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衢州市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状以及金融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支持过程中遭遇的主要瓶颈,并从五个方面对金融支持产业集群绿色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12年武汉市调研数据,对样本地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对其城市融合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伤保险对城市融合的作用根据个人的经历而变化,实际上只有那些遭遇过工伤事故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对城市融合的正向影响才显著。另外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影响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因素,结果发现,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概率变大;相对于制造业和零售、住宿餐饮业而言,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概率更低;在个体私营企业从业的农民工和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概率更低。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文章对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的覆盖率,从而加强其城市融合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武汉金融》2001,(5):4-9
金融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一个地区 ,在突出的支付风险得以逐一化解之后 ,适时启动创建金融安全区工程 ,并以此全面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实现区域金融业持续稳健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论证武汉市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构建以武汉金安指数为核心的指标监测体系、具体创建规划以及相应运行规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武汉地区的现实经济金融状况,客观地分析了本地金融业面临入世的机遇和挑战,指出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在应对 WTO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上应该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而不能盲目攀比沿海发达地区。金融业应纳入地方应对策略的整体来通盘考虑,在基本消除本地区的突出金融风险后,面对 WTO,本地金融业正处于既要稳健经营又须积极开拓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自2000年以来,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各大城市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金融服务业集群,本文利用区位熵、Moran's I等指数来考察该区域内各大城市之间的区域外溢性及存在的空间关联,以进一步揭示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在金融服务业集群过程中基于空间自相关性的空间依赖和空间异质。结果表明:珠三角9大城市在集群过程中各自与周边地区的关联程度不一,存在着4种不同的情形,而广州、深圳的空间关联性则更多的体现为空间依赖上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社会公正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财政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当务之急。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极为复杂和深刻的财政学命题,只有突破在现有财政收支框架内讨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局限,立足于"工业反哺农业"的宏观战略背景,并结合下一步财政体制的均等化改革,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有可能从理念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1991-2015年数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考量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乡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差异以及城乡财政支持差异、非农产业结构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城乡金融规模差异是直接引起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异的格兰杰原因;城乡之间在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方面存在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都有拉大的作用;短期内城乡金融结构差异作用明显,长期内金融效率差异作用较大,而金融规模差异、财政支持差异在长期和短期内都起作用,非农产业结构水平在长期内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很强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利用31省市2005~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中国金融产业存在不断增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与空间集聚性,邻接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具有溢出效应;资源禀赋能部分解释中国金融产业区域集聚,在控制新经济地理与产业政策因素影响下,资源禀赋因素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不再显著;新经济地理变量和产业政策变量对金融集聚有正的促进作用;中国金融产业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0.
在后工业时代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双重背景下,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产业面临严峻考验。对于不同类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面临产业升级、转移、退出的选择。本文以醴陵陶瓷产业集群为例,从其外部环境、集群内部协作、企业自身约束、政策导向四方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并从短期、长期两个角度为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升级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