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汪洋 《金融与经济》2001,(11):25-28
根据九七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现实,社会各界要求中央银行“采取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因此有专家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着多目标约束。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我国中央银行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汪洋博士(在读)为本刊撰文着重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内涵以及稳定币值、稳定物价与稳定货币的重大差异,指出我国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外部均衡的目标约束下,实际演变成人民币汇率稳定优先于国内物价稳定的政策选择。文章分析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与人民币物价稳定的冲突并探讨了中国经济在目前外需不足的情况下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
赵远瑞 《甘肃金融》2001,(3):28-29,56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基本含义和核心问题 1995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严密、科学的法律条文规范了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就是"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法律规范的基本含义是: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以"稳定币值"为目标,这是货币政策所要追求和实现的基本目标;在坚持以"稳定币值"为货币政策目标的同时,还必须把"促进经济增长"放在货币政策的视野以内,正确处理货币政策目标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只有追求和实现"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目标,才能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币值"与"促进经济增长"不是并列的,也不是有主有从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而是以"稳定币值"为单一目标.  相似文献   

3.
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学习《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体会刘慧勇《中国人民银行法》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中央银行体制提供了法律保障。在这部法中,明确规定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符合现阶段我国...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了可以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首先要保持币值稳定,同时极有可能会面临"特里芬难题"。人民币近期贬值并不是意外事件,但人民币贬值未必就是利空,海外机构主体将逐步配置更多的人民币资产,维护人民币稳定甚至推动人民币升值的潜在动力也不可小觑。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后,单一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经济环境,要使当前经济环境良好运行,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保持币值稳定,则应该采取政策联合搭配使用,才能达到期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李丹儿 《中国外汇》2006,(12):14-15
近年来,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已经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而影响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由1994年“发展经济,稳定货币”的双重目标改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但12年一轮回之后,当我们重新审视开放国度下尤其WTO过渡期即将结束的中国经济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在经济垒球化的背景下,单一目标是不可行的,无论哪一国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都不能不顾及“经济增长、货币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重目标。在开放经济体中,四重目标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是金融宏观调控的辩证统一体。作为金融宏观调控主要手段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必须兼顾这四大目标,中国亦然。  相似文献   

6.
一、现实经济环境下多重货币政策目标的协调要求对央行自身能力的挑战 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明确规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这就从法律上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国内金融理论界长期的多重与单一目标之争.  相似文献   

7.
田霏  李中坚 《甘肃金融》2002,(10):44-46
近年来,中央银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宏观上看,GDP保持了7%以上的增长速度,人民币币值稳定,外汇储备平稳增长,但微观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密切,代理国库,对国家提供信贷,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要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但中央银行仍应保持相对独立性,不能完全受政府的控制和操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稳定币值,有效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而我国中央银行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取得一种比较超脱的独立地位.本文针对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而又不独立"的地位在职能、组织、人事三方面的诸多限制加以论述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穿越岁月的风云,伴随着时代的脚步,走进充满阳光和希望的2005年,走进《中国金融家》第一期封面的风云人物是中国中央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国金融界面临挑战和考验的2004年,中央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金融宏观调控,保持了人民币币值和汇率稳定,9年来首次提高利率……向党中央和国人交出了一份丰厚的答卷。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金融危机的背景入手,指出危机过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调整压力,而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势不可挡.接着从经济实力、币值稳定、金融市场完善等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最后得出后危机时代进行人民币国际化是可行的,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因此,人民银行的监测和预测工作主要是服务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决策过程,同时也服务于中央银行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首先是保卫人民币币值,即反通货膨胀;其次,要保证经济稳定增长,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地波动。通货膨胀有显性的,即一般  相似文献   

12.
构建我国货币政策理论框架的若干问题厦门大学财金系林宝清货币政策是市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中央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稳定是当今奉行市场经济国家所孜孜以求的政策目标,然而,达到这一目标的货币...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及其操作困境2003年12月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根据这一表述,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稳定币值,其次是促进经济增长。而稳定币值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保持国内价格稳定,二是保持汇率稳定。这意味着我国具有两个名义锚。在这种双重名义锚的条件下,中国货币政  相似文献   

14.
美国未来学者认为中央银行制度是人类的一大发明.从世界各国中央银行成立以来的履职情况看,中央银行的主流职能是实施货币政策,即采取可行的措施控制通货膨胀,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心是保持币值稳定,这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通行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国情的不同,再附加一些相关的政策目标,如推动增长、增加就业、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以保持汇率的稳定,等等.虽然不同国家中央银行所处的履职环境不同,具体职责互有差异,但其工作特征始终未脱离主流职能.  相似文献   

15.
蔡晓辉  李珍 《中国外资》2011,(10):39-40
本文从金融危机的背景入手,指出危机过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调整压力,而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势不可挡。接着从经济实力、币值稳定、金融市场完善等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最后得出后危机时代进行人民币国际化是可行的,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盛松成 《新金融》1995,(7):16-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下称《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如何正确理解这一货币政策的目标?一种观点认为,稳定人民币币值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甚至提出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保卫人民币”。正确、全面地理解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我们贯彻落实《人民银行法》的主要任务之一。我认为,《人民银行法》中的货币政策的目标至少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相似文献   

17.
吴瑕 《时代金融》2014,(9Z):5-6
<正>《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其主要职责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央银行会计是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中央银行会计报表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如何在新形势、新体制下切实履行央行职责,凸现央行宏观调控和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当前央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理念亟待进一步转化。首先  相似文献   

19.
<正>《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其主要职责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央银行会计是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中央银行会计报表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借鉴了世界范围货币政策的经验,同时也是我国货币政策经验的历史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