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林伟 《理财》2005,(9):8-9
2005年8月9日,是香港“流氓教授”郎咸平与中国“并购之王”顾雏军两人“郎顾之争”正式引爆的周年祭日。在此一周前的8月2日,“郎顾之争”主角之一的顾雏军被捕的消息得到最后证实,他一手“炮制”的中国制冷帝国格林柯尔系轰然坍塌。1年前,站在复旦大学讲台上的郎咸平,发表了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筵中狂欢》的“讨顾檄文”。“檄文”认为,顾雏军只不过是乘着“国退民进”的东风,驾驶着“资本绞肉机”,只花了区区数亿元人民币,换回来的却是资产总值达136亿元的科龙、美菱、亚星、襄轴等众多响当当的企业。“檄文”一出,顾雏军…  相似文献   

2.
一年前把经济圈搞得沸沸扬扬的“郎顾之争”终于以顾雏军被刑事拘留、郎成平一语成谶而暂时告一段落,顾雏军终于没能摆脱大腕倒下的厄运,郎成平再度以乌鸦嘴名冠学坛。从郎成平点评德隆的“智大才疏”,到与格林柯尔“国资盛宴”的纷争,虽然最终都以郎咸平的胜利而收场.但这当中未必存在多么大的玄妙,其实只要稍  相似文献   

3.
炮轰:海尔、格林柯尔、TCL8月初,“爱放炮”的香港著名教授郎咸平以“四问”的方式,质疑海尔借壳海尔中建正进行着“曲线MBO”。8月9日,郎咸平在复旦大学发表了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将格林柯尔老总顾雏军收购系列上市公司的方法归纳为“七大板斧”——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以及借鸡生蛋,制造所谓“民企神话”。郎咸平指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可能利用有关法律制度的缺失,通过暗箱操作,自己制定价格,在国企改制中“合法”地侵吞国家财富。顾雏军先后收购了…  相似文献   

4.
林伟 《理财》2005,(9):12-15
对“郎顾之争”的评价,有“中国企业股改第一人”之称的刘纪鹏堪称一针见血。他说:“我别的不想评论,但是(认为)郎咸平下手太狠,不太了解情况。在私有产权脆弱、大量产权不清晰的时代,他这样搞,真的可以让一个人上天堂,也可以让一个人下地狱。”  相似文献   

5.
尚冰 《科学投资》2005,(1):12-15
反观2004年由“郎顾之争”引起的经济学家大分野,以及近年来经济学界的一系列论战,表明随着改革日益深入,我们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就连号称“指导者”的经济学家都常常找不着北,更遑论寻常百姓?所以,投资者一定要小心观察,谨慎从事。  相似文献   

6.
史利 《财会学习》2009,(4):39-41
从2004年"郎顾之争国资流失"到科龙案顾雏军被抓,到最近安徽古井集团高管窝案,这些案件均为利用改制之便大量侵吞国有资产的大案要案,大部分是由于改制评估不规范引起的.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根据在评估机构和现在单位的工作经验与教训,从评估项目核准的角度分析了国有企业改制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热点散乱     
用股票的术语讲叫“热点散乱”,用媒体的术语说是“视点不集中”,不知怎地,这个阶段真的不知该关注什么?还是该关注的太多。 从“郎顾之争”引发了关于国有股权转让的大辩论,牵动了学术界与企业界,学术界与学术界、学术界与政府、政府与企业界错综纷乱的辨争,逼得国资委迅速推出《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并且郑重声明与“郎顾之争”并无干系。其实国有产权的转让是国家经济发展一盘棋当中的重要一步,要有战略、有计划、有组织、有制度、有措施,就向毛主席指挥三大战役一样,启能人云亦云,乱了章法。诺大的一个国有股权转让被个把经济学家闹得沸沸扬扬,政府职能部门表现的完全是一种弱势形态,不能让人怀疑是否做好打大战役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林伟 《理财》2005,(9):10-11
当国内经济学家“集体失语”从那位神秘媒体人士嘴里脱口而出的时候,在场的经济家们无论如何应答都变得无足轻重。因为,在“郎顾之争”这杆极具“品牌”号召力的大旗下,国内经济学家的范围圈定与“集体失语”这一极具思维冲击力的“品牌理念诠释”词汇,和着各路媒体竞相跟风考问的节拍,就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国内所有自视为经济学家的人物一网打尽。  相似文献   

9.
有分析指出,“郎顾之争”引发的这场辩论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可能,公众得以有机会发泄愤恨情绪,辩论也沦为不同观点经济学者争夺话语权的冲突。另一种可能,正视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深化产权制度的改革。只有理性思考、怀抱宽容心态、认真  相似文献   

10.
越石 《国际融资》2006,63(2):18-21
"国有银行贱卖"之争被视为2005年最受关注的争论之一.比起2004年的"郎顾之争",这场争论似乎少了网民的参与,所以,一定程度上是较高层次的争论.这场堪称金融改革关键时期的争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