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访张强,推迟了将近一年。2001年12月,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笔者见到这位风头正劲、年轻有为的副专员,即被他的风趣与健谈所吸引。短暂的拜见,使我无法触及访谈的主题。但300多个日子、上千公里的阻隔,终究不能冲淡我对他的浓厚兴趣。当我终于将一改再改的采访提纲呈现在他面前,已是2002年11月初。  相似文献   

2.
尹情 《财政监督》2014,(6):27-31
正深邃的眼神,朴实的着装,两鬓斑白,容貌清癯,他是财政学界的知名专家,是荣获"全国高校名师奖"的名师,在笔者眼里,他更是一位时时反思生活与教学的思想者。采访中的每一个问题,他深思而谈,由浅入深,感慨良多。初次见面,张馨教授给人的印象很深刻。务实、耿直是他的行事风格,他坦言"我喜欢讲真话";面对各种选择,他相信"跟着感觉走就行";对于教学,他主张教给学生"一种思维逻辑",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在这所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里,寒冬中的采访添了几分暖意。循着这位"哲人"的思路,以一种思考者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关于高考、职业、学术、人生的探讨更有一番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的财政经济学界,大概没有不知道何盛明教授的,且不说在学界和教育界的卓越成就,单就他培养的一个个"翻云覆雨"的得意弟子,便足以景仰他的崇高声望。尽管他担任财政部科研所所长多年,但许许多多从蛇山南麓、黄鹤楼脚下走出的"中南财大"的学生,包括那些已经当上厅长、大学校长、大型公司老总的高徒,仍然习惯地称他为"何校长"。采访何盛明教授,照理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儿。不用接触他本人,人们就可得知他"形容"与"作为"之大概,他身正为范的教育家品格,高屋建瓴的理论家气魄,以及海纳百川的领导者胸杯,深深影响了一茬又一茬财政界学人。我们从许多地区、许多部门,都能找到一两个喝过"中南财大"几年墨水的学生,都能很自豪地谈起他们的老校长。笔者已有十多年未曾与何教授谋面,但从电话另端听到他那慈祥而熟悉的声音,使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以致忍不住内心的激动,专程赴京拜望这位刚从所长职位上退休,并给我教诲和关爱的恩师。  相似文献   

4.
采访湖北省财政厅童道友厅长,笔者等了两个月之久,原因自然是"忙"、是"不巧",本刊记者几乎不知道这位厅长什么时候能了却我们的心愿。拟定的提纲修改并呈上过四次,但最终,我们只能收获两份简短的文字材料,据称这是童厅长忙里偷闲给本刊的一个交代。看来,所谓采访,只能是笔访和侧访了。听说童厅长一向重视财政监督工作,凡是有关财政监督工作的会议,他基本上"逢会必到,到会必讲"。8月21日上午,记者抓住湖北省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会议这一良机,聆听了他在会上的讲话,并在会议间隙追着他下电梯、上小车,见缝插针地问了几个问题。记者顿觉释然、欣然。原先的两份文字材料仿佛被激活的铿锵的音符,和着代表们热烈的掌声,在会议大厅,也在我脑海久久回荡。现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呈现于本刊,  相似文献   

5.
坐以论道,容止汪洋轮椅边初识于光远先生,是在2002年10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和法国法中工商协会、江汉大学等在武汉主办的"家族企业国际研讨会"上。在"会议指南"一百多名特邀代表名单中,于光远先生赫然排名第一。在他的名字下面,依次列着著名学者李锐、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保育钧、著名经济学家晓亮等。我是冲着"于光远"之名"挤"进的会场,目的不单在于听听他"关于中国家族企业几个问题"的高论,更是为了一睹这位声名卓著的学术大家的风采。笔者在采访宋涛、董辅礽、许毅时,他的名字便已串起一个个重大事件,仿佛他很遥远,只能在书中、在报纸上和网上探测他的神秘,当真正有机会走近他时,已过不惑之年的我,依然感到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6.
采访贾康,是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间隙。虽然电话预约过多次,但要让这位财政部科研所新任所长专门安排时间接受采访,无疑是件难事,我只得利用午休时间,在京西宾馆他下榻的房间门口等他。与其说等,不如说是"拦截"。当一位身着浅灰色茄克,没系领带,也没提公文包的教授模样的先生来到门前,我断定必是贾所长无疑。采访进行得随意而轻松,贾所长的谦逊和平易,使我对打搅了他休息的歉疚心理渐渐消远。虽然只长我几岁,但他的声名、他的成就、他眉宇间闪烁的思想与智慧之光,不能不让我仰视。他的财政理论和政策研究范围之广、学术探究视野之宽、剖析矛盾和问题程度之深,是无可置疑的。这不  相似文献   

7.
正真诚热情是多数人对蒋经法教授的评价,不论是财税圈内好友还是本校外聘的国际学者,甚至是学校后勤工作人员,提起蒋校长,大家都觉得他并不是那位行政大楼里高高在上的校领导,更像是一位身边的老朋友。笔者采访他时亦有如此感受——甫一见面,他一边为笔者泡上一杯"贵人茶",一边讲述着校园特色和校园周边环境近年的变化。犹如老友,整个采访过程更像是叙旧交流而非人物专访。彼时,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刚刚召开了"2014年教研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8.
十二月的北京,北风呼呼地吹着,空气中飘着丝丝寒气,我一路构想着我将要采访的主人公会是什么样子。马连道一座并不十分抢眼的楼里,李直向我走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头并不高,精明中透着点腼腆的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几分钟后,我就坐在一间宽大的会议室里,听我的主人公讲述他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9.
读完赵凌云教授的新著《劳动价值论新探》,心中顿生许多感慨。这位小我两个多月的朋友和校友,以其严谨的逻辑、邃密的思维和老到的笔力,使我感到一种少有的畅快。他在2002年9月8日书就的"后记"中说:"书稿最终定稿只是给我瞬间的轻松,因为台历提醒我40岁生日在即,我即将进入不惑之年。"这使笔者想到15年前。那时,读在职研究生的他在不到12平米的单身宿舍便贴有一则"告示":"闲谈不超过三分钟"。书桌前他亲书的一幅书法作品的下方,亦写有"离三十岁生日只剩四载"的警语。这"逐客令"式的告帖使我不敢在他的斋舍胡吹神侃,但他之于友朋"骚扰"无可置疑的婉拒,我多少有些不以为然。没想到,同样的句子出现在他今天的著作中,在令人惊异的同时,又不能不使我羞惭。十多年来,他就这  相似文献   

10.
在记者采访董文标之前,已经对这位民生银行行长的经历以及形象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当他出现在记者面前时,仍然很难将眼前这个看上去文质彬彬的“书生”与一位在金融市场屡掀波澜的风云人物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采写陈共先生,得益于武汉大学副校长吴俊培教授和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博士的推介。这两位早已成为名流的中青年专家,在谈到财政学界知名人士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位他们所尊崇的前辈。至于20年前就拜读过陈共教授著作的一位后生,正是因了他的名望和成就,而产生非拜见不可、不寻访不快的执着与热情。3月8日上午,在北京顺城饭店会议室,笔者终于见到了参加北京市财政局某科研课题鉴定会的陈共教授。他用疑惑的目光打量着冒冒失失"冲撞"他的笔者,似乎不放心我驾驭经济学人传记体裁的本领和介乎文学与经济学、赋理论以灵性、施辞彩以思想的笔头功夫。等他读了我自以为得意的"作品",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  相似文献   

12.
<正>1999年2月6日,父亲杨纪琬先生在与病痛的抗争中,吟诵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离开了弟子亲人,离开了学问讲台,离开了会计战线;但他留下了深邃睿智的思想,留下了奋进开拓的精神,留下了谦和关爱的情怀。父亲自称"会计迷"、"会计战线老兵",而于我心中,他是个"诗迷"、"书痴"、"人生导师"、"严父兼挚友",更是"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奠基者和领路人"。早在1982年,父亲  相似文献   

13.
美国总监拍着脑门说:初到上海时,我被碰得头破血流! 周末,笔者如约来到陆家嘴一座洋人聚集的豪华公寓内,在小区楼下的网球场上见到了纳希尔先生.这位37岁的年轻"老外"是浦东一家美资贸易公司的总监,已在中国生活了6年.他能讲一口略带上海味的汉语,刚进入采访,就幽默地拍着脑门说:"刚来上海时,我简直被碰得头破血流啊."  相似文献   

14.
认识许毅教授应该有20年了。那时,我是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在校学生,他是赫赫有名的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财政经济学家。其后几年,我留校从事宣传工作,好几次,为前来视察的许毅拍过照片。他似有一道光环,使我在说不清道不明的"距离"间感受他超常的魅力,以致我从没想过近20年后还能同这位大人物侃侃而谈。我甚至怨恨当时的懵懂和鼠目寸光,竟没能找机会同他照一张合影。不过,他的慈容笑貌已深深印入我的脑海。2002年7月21日,当他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我竟因惊喜而不知所措。岁月的  相似文献   

15.
人生在世,免不了有相见而不相识、不相知的困惑;亦有相识、相知却不相见的遗憾。此前,笔者之于蔺春林,当属于后一种。作为本次采访的对象,笔者其实早有所闻。这位从湖北专员办调到南昌主持江西专员办日常工作的副专员,近三年来,以其干练的作风、突显的业绩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省外同行的赞誉。早在五月中旬,笔者就拜读并刊发过他的一篇短文,名为《做好财政监督工作的四点体会》。他那朴实的文笔、简洁的辞令,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所以"深刻",在于他没有  相似文献   

16.
结识夏书章教授,是在2002年4月9日。那天,笔者在武汉大学首届MPA班开学典礼上,聆听了这位被誉为“中国MPA之父”的著名学者的精彩演讲。他腰板挺直,风度翩翩,一头银发下双目炯炯,谈起他所钟爱的行政管理学专业,妙语连珠,如数家珍,令所有学员为之陶醉,也使我和他有了难以忘怀的一面之缘。2002年10月18日,在“张培刚教授九十华诞庆贺会”上,笔者又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术报告厅见到了这位慈祥的老人。他是一位引领学术潮流、催人激昂奋发的泰斗级学者,他主持的讲坛,激情飞扬、如瀑如涛,仿佛使人纵览其学术领域的壮阔风景,令人在掌声和欢呼中,感受由知识而蕴含的理论与思想、由责任而生发的尊严与豪情。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驻地见到于学军时,他正在伏案工作。办公桌上整齐地码放着一摞摞文件与资料,座位前一个笔记本、一支笔还有几本书,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忙碌与勤勉。很多人把于学军称为"学者型官员",在采访过程中,他多次提到当前经济形势的种种困难,坦言对未  相似文献   

18.
老伯的笑容     
来到新的分理处上班,我遇到了一位与众不同的老伯。那天,他来到我的营业窗口,我问他:"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老伯没有回答我的问话,而是递给我一张纸条和万通卡,纸条上写着:请帮我看看余额是多少。我正纳闷着,同事在一旁悄悄地告诉我,他是个哑巴。这时我注意到,这位皮肤黝黑的六七十岁的老人,大热天的,年轻人吹着空调还喊热,他却把领口扣得严严实实。  相似文献   

19.
公车维修的水分都挤干了吗?带着这个沉甸甸的问号,笔者走访了湘乡市定点维修特聘监察员朱伟强。这位60多岁的老人曾经亲自主讲过9年的汽车维修课程,开过11年的汽车维修店,眉宇间透着精明与执着,显示着洞察分明的成熟风范。提到公车定点维修,他便似乎有着道不尽的话题,说不完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尹情 《财政监督》2014,(9):18-22
正走进厦门大学研究生院,一群学生正在商讨问题,正当我张望之际,陈老师主动朝我挥手,问道:"你是来采访的记者吧?"我以为是研究生院的学生。后来采访时,他笑着说到:"我与学生们在一起,一般人很难分辨出谁是老师。"是的,他的长相颇显年轻,加上与学生融入的气氛,即便告知他是老师,也会让我惊讶十分。这样一位年轻、充满活力的学者,我很难将他与50多岁的年龄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