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虚拟企业、虚拟组织、虚拟团队、虚拟办公室,甚至虚拟人生等等,虚拟经济为稍显疲软的互联网市场带来了新的兴奋点。虚拟旅游所产生的巨大反响,更是让我们顿时看到了虚拟实践的巨大社会价值和深远的未来影响。  相似文献   

2.
由于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人类实践活动必然会产生负效应.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领域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三个方面,实践活动的负效应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体现.当我们说某种效应的时候总是相对于特定的主体而言的,同一结果对不同的主体会表现为不同的效应,这就是实践效应的主体性.要克服目前的实践负效应,光靠提高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实现对人类社会的自觉控制和改造.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景区提供给旅游者的只能是实在的地理位置或活动范围,而虚拟现实系统通过想象还能够提供给旅游者一个实际生活中不存在的环境,也就是只要是想到的都可能实现,扩大了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开发范围。  相似文献   

4.
<正>近些年,随着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虚拟旅游、云旅游等活动不断涌现,实地旅游场景数字化趋势显著,有效地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体验需求。文章收集332名体验过虚拟旅游的游客的数据,对虚拟旅游与游客行为意向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游客在虚拟旅游中的存在感对游客行为意向具有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通过虚拟旅游增强游客到实地旅行的意向。  相似文献   

5.
虚拟集群式旅游供应链模型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旅游供应链理论研究动态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态势,提出以信息拉动式为特征的在线旅游供应链(e-tourism supply chain)的理念。从集群式供应链视角,分析了虚拟集群式旅游供应链建立的动因,构建了虚拟集群式旅游供应链理论模型。文章通过创新旅游供应链研究视角,借鉴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管理耦合研究理论,试图在赛博空间(Cyberspace)里,构建起虚拟集群式旅游供应链的理论框架,可分成4个部分:(1)旅游者信息链,是围绕着每个旅游者需求信息的一条"信息拉动式供应链",在此基础上形成旅游企业旅游服务大规模定制链;(2)旅游服务定制链,旅游企业在以"旅游者"为中心的信息链上提供即时响应、即时采购、即时生产、即时销售的敏捷制造服务,同业性旅游企业合作服务于旅游者;(3)信息共享平台,包括旅游者需求汇集、统计、分流平台,旅游企业沟通平台和旅游评价平台;(4)专业化辅助企业,具有弹性专精的优势,缓解大规模标准通用化服务提供和市场的定制化随机要求(stochastic demand)之间的矛盾,满足了旅游者对定制化旅游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6.
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催生了虚拟旅游这一新生事物。本研究基于中国542家虚拟旅游景区浏览量数据,运用泰尔系数、核密度分析、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虚拟旅游景区浏览量的规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虚拟旅游景区规模尚小,省级空间尺度的分布与5A级、4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基本吻合。(2)虚拟旅游景区浏览量的规模随景区质量等级降低呈现递减规律,且等级越高,内部差异越大;地文景观类和水域景观类的虚拟旅游景区数量较少,但平均浏览量高于其他类型的虚拟旅游景区;东部和西部地区浏览量规模的省际差异大于中部和东北地区;假期与平时的浏览量规模波动幅度较小。(3)虚拟旅游景区浏览量受城市经济属性、社会属性、景区属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地区第三产业占比、5A级旅游景区数量和移动手机用户数量等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揭示了中国虚拟旅游景区浏览量的基本规律,为虚拟旅游景区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虚拟照进现实:对虚拟旅游的研究内核及范畴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近些年才出现的一种新事物,虚拟旅游在产业界已经被公认为热点之一。然而,学术界并没有针对虚拟旅游研究的内核及外延进行思考,仍然停留在东敲西打的探索阶段。面对虚拟旅游实践超前,学术滞后的现状,研究其理论内核,使其科学化,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旅游体验为理想型,提出了镜像体验这一概念,试图以此建立起虚拟旅游研究领域的内核,并进一步以其为核心对虚拟旅游研究范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景点的应用日益普及,虚拟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目前研究较多关注虚拟旅游在目的地营销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后果,鲜有研究基于时间感知视角探究虚拟旅游意愿的前因变量。鉴于此,文章通过两个情景实验探究时间稀缺感对虚拟旅游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时间稀缺感导致消费者产生更高的虚拟旅游意愿,而且多样化寻求在时间稀缺感和虚拟旅游意愿二者之间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进一步,消费者的控制点(内控vs.外控)可以作为上述中介效应成立的边界条件。该研究不仅丰富了时间稀缺感的相关文献及其旅游应用场景,同时也为虚拟旅游的营销推广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对虚拟会展发展的背景、现状及趋势的分析,分别从会展主办方、参展企业和参观者三方面论述了虚拟会展的优越性,并通过对虚拟会展系统的架构及功能的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开展虚拟会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方芳 《旅游学刊》2022,37(1):44-55
随着旅游实践不再被看作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实践活动,而是一种日常实践活动,对旅游的认识也不应被束缚在传统的现代性框架之中,而需借助旅游发展史,揭示当代旅游实践自身的当代现实特征,并回归到其最初的实践形态--一种特定的移动方式,从而将思之方向落在旅游实践的建构意义之上,探讨旅游实践的日常化对于生活世界来说有何种"新"的建构意义。因此,当代旅游实践的反思和批判应当经历一次"还原",将旅游从启蒙叙事中"解救"出来,悬搁已有批判,并将旅游放入移动性框架之中,通过"惯常-非惯常"背景、权力背景、生存背景和目的性假设4个层级还原出旅游实践的基本内涵。在一种最为基础的层面上,旅游实践在移动性中获得了日常化后的"新"含义,基于此,可对当代旅游实践的新特征和建构意义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1.
对一些人,虚拟旅游替代了他们真实旅游的渴望,让他们更多地安坐家中而不是背包出行。而真正的旅游爱好者正将Google Earth、全景三维图片等作为有效的线路计划工具,甚至可以预览度假海滩上的露天烧烤区和饭店大堂。  相似文献   

12.
冯捷蕴 《旅游学刊》2014,(1):127-128
正目前,中国旅游学界虽然大力提倡跨学科的旅游研究,但是大部分研究还是集中于经济学和管理学;而话语研究界的学者主要研究文本空间、侧重西方理论,很少关注当下的中国旅游话语实践。在话语研究与旅游研究的结合方面,虽有一些研究论文发表(冯捷蕴,2010,2011;施旭,2008;田海龙,沈长智,2008),但就此进行系统阐述的专著非常少见。《旅游话语研究:理论与实践》(田海龙等著,2012,外文出版社),提出了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旅游产业组织虚拟前向一体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梁忠平  马梅  乐峰 《旅游学刊》2001,16(3):14-18
近几年来,随着Intemet兴起的新经济体系,对中国旅游产业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旅游产业组织结构以及旅游实体在线销售必然性的分析。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探讨在IT的条件下中国旅游产业组织虚拟前向一体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国外网络虚拟旅游研究述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业作为信息密集型的行业正发生剧烈的变化,以Travelocity、Expedia等为代表的虚拟旅游公司及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近期400余篇虚拟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分类研究,重点对虚拟旅游的发展层次、关键影响变量以及代表性的虚拟旅游评价模型进行分析,并对虚拟旅游领域进一步研究的重点进行探讨,以便为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旅游者虚拟旅游行为模式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个体亲环境行为对酒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已有研究缺乏对酒店特定空间情境的关注。绿色实践是酒店构建绿色空间情境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长沙市4家金叶级绿色饭店为研究案例,基于刺激-机体-反应理论,采用质性研究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酒店绿色实践对个体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质性研究结果表明,酒店绿色实践主要包括四大维度,分别为环境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宣传和绿色管理。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1)无论顾客组还是员工组,环境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宣传和绿色管理对个体亲环境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地方依恋在绿色实践与亲环境行为之间具有中介效应,由于绿色产品对员工地方依恋无显著影响,导致员工组在此维度上的中介效应不显著,而其他中介效应均显著;(3)在绿色管理维度,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该研究强调了酒店空间情境的作用,有利于丰富酒店内亲环境行为的研究,并对酒店的绿色运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关于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重新界定了实践教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指出应科学设计并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系统的实践教学设计应包括课内实践、课外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业内实践与业外实践等多个相互关联的环节,确保实践教学子系统有机整合于教学系统中,同时指出,规范科学、因实践性质而异的全程管理是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目标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旅游型海岛承担着生活和旅游的双重功能,明晰游客与居民的时空间行为特征,对海岛空间优化、基础设施配置等具有现实意义。辽宁省长海县是典型淡旺季分明的旅游型海岛,本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和空间分析方法,分类刻画游客与居民活动行为模式及其活动-移动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受旅游淡旺季影响,海岛年内活动群体空间集聚区域明显分异,形成了旺季围绕景点、浴场等场所,淡季围绕家、村镇中心等场所的游客与居民时空间行为模式;(2)游客和居民活动行为的时空特征明显,游客出行频次更多,行为空间范围更广,大长山岛镇中心和广鹿岛镇中心是游客前往景点和浴场的集散地之一,也是居民日常活动的集散地,是游客和岛民行为空间重叠区域,也是海岛共享度最高的空间。(3)游客时空间行为受行为目的、偏好和活动组合影响,居民时空间行为主要受社会角色、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影响,群体时空间行为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可针对旅游型海岛的基础设施空间优化配置、海岛社会空间效率提升、海岛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文 《旅游学刊》2016,(8):29-39
“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关于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该理论的主要主张是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翻转为历史辩证法的“空间化”,因其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表现出的整体性、彻底性和说服力成为人们重新认识空间本体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对“空间的生产”及延伸理论内涵的挖掘和解析,认为资本、权力和阶层是主要影响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要素,该理论立足于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基于空间社会统一体的认识,形成了系统性剖析社会空间问题的空间认识论、生产论、批判论和权利论基本框架,是对资本主义种种异化现象进行文化和社会层面批判的有力工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凸显,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跨越;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旅游空间实践也出现了空间的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面对新问题,在研究向度上不能脱离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的理论视域;在概念体系分类层面,可以将旅游空间的实践(物理-地理空间)、旅游空间的再现(社会-经济空间)和再现的旅游空间(文化-心理空间)作为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范式;未来国家旅游愿景的实现应扬弃旅游空间生产带来的异化现象,警觉资本逻辑对旅游空间实践的另类牵引,并将空间正义作为新的发展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与空间道德碰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实体要素空间特征所体现的空间道德 在文化地理学者看来,空间既包括物理的(或实体的)空间,也包括在这些物理空间中展开的人类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体现的意识形态内容.旅游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因此所有关于空间正义、空间伦理的理论都应该适用于对旅游空间的分析.由于伦理是受道德指引的,有时说到道德时往往也包含了伦理.为了简化问题,下面采用空间道德的表述,来例举中国文化的例子.  相似文献   

20.
挑选10名同学,每人只允许带20元钱和一小瓶治疗腹泻的药到大连独立闯荡、生活一周。从2001年7月25日到7月31日,鞍山钢铁学院团委在假期组织开展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活动”,现在这10名学生全部完成了这种模拟“绝境”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