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众乐乐":旅游虚拟社区"结伴旅行"之质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往对互联网与旅游相结合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信息交换方面,本文将探讨在互联网平台上寻找"游伴"的现象.采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文章搜集和分析了一个"讨论串"和12个半结构式访谈.研究发现,虚拟社区结伴旅行是互联网普及和自助精神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自助旅行方式.旅游者通过控制旅伴的数量和质量,规定旅伴间的权责关系,力图在孤独的背包客和团队旅游中找寻一条中间道路,以"小圈子"把这条中间道路确定和保持下来,他们的旅游体验最终结合团队旅游和背包客的优点,实现了优化.文章最后讨论了研究限制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世界旅游组织出于经济统计需要而对旅游和旅游者概念的界定广为人知,不但旅游行业的统计数据来自其界定的口径,旅游基础理论和旅游学教科书也深受其影响.由于其准官方和国际组织背景,此前虽有一些学者指出了其概念界定的宽泛性会带来误解,但是无人对其做出系统分析.文章详细辨析了世界旅游组织拟定的统计性旅游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范围,梳理了相关文件对旅游、访问、旅行三大基本概念外延边界关系的界定和历史演变,指出这种界定虽然符合一定的经济统计需要,但明显有悖于常识认知和逻辑规律,阻碍了人们对旅游概念形成理性认知.它以“旅游”统计之名,行“旅行”统计之实,混淆了旅游、访问、旅行的关系,对人们正确理解旅游与旅行的关系带来干扰.依据这种口径统计出的数据,不能直接反映真实的旅游业和旅游现象,更对旅游基础理论形成障碍和冲击.文章提出了符合常识认知与逻辑规律的旅游和旅游者概念认知方式,分别从旅行和休闲两个角度分析了旅游的内在属性与外延边界,辨析了旅游与旅行在三个层次上的关系,运用了纯旅游、准旅游、泛旅游、非旅游等概念来细分旅游与旅行的关系.文章指出部分语词的汉语翻译错误加剧了旅游概念理解的混乱,对“visitor”一词长期被翻译为“游客”的危害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正钱钟书老先生在《围城》中说: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就像日本的成田机场成为了"分手机场"一样,小夫妻在旅行中可能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回到成田机场时一落地就分手;好朋友们一起出行也有可能遭遇"友情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究竟该怎么处理?与好朋友一起出游,友谊的小船一定会翻吗?【正方观点】@tokay:会翻!我曾和最好的朋友一起骑行,  相似文献   

4.
苗学玲 《旅游学刊》2016,(11):22-31
旅游,从本质上讲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共同生产出来的体验.多年来,众多研究关注背包客旅行带来哪些个人成长、旅行动机,以及目的地等其他客观因素的作用,却忽略了旅行者对故事的思考.于是,理论界有旅行带来的个人成长无须努力、轻而易举的论断,而报界探讨“旅行是心灵鸡汤”是否是伪命题.基于此,该文的研究问题是旅行者的主观因素,特别是反思,如何促成个人成长.文章采用自我民族志收集资料,讲述2011年和2014年作者在旅行中结识的两位单身女性和她们的故事,日常生活中的困境以及旅行结束后的持续思考,试图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来呈现旅行带来的个人成长的“全貌”,包括旅行前、旅行故事发生、返回日常生活.文章提出的研究命题是:(1)旅行带来的个人成长不但取决于目的地发生的故事,同样重要的是旅行者的反思;(2)旅行收获存有质量上的差异,深刻和持久的个人成长来源于对行为背后偏见、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察觉和纠正;(3)旅行是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最后,将“旅行的个人发展”定义为在旅行活动的推动下,旅行者在认识和社会情感方面逐渐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夏赞才 《旅游学刊》2006,21(1):12-13
30年前,MacCannell在其<旅游者>一书中提到:旅游者到欧洲旅行时一定会去巴黎;到了巴黎一定会去巴黎圣母院、去艾菲尔铁塔、去罗浮宫;去罗浮宫一定会去看维纳斯雕像、去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几年前笔者到欧洲旅行时,仍然不能摆脱这一固定的模式,走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路线.近来查阅国内一些旅行社的欧洲线路,也大同小异.旅游是一种体验,虽然绝大多数旅行者并不是艺术家,但"神圣之旅"也好,"世俗仪式"也罢,旅行能带给旅游者的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所无法满足的审美体验.因此,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无论是大众旅游吸引物还是特殊旅游对象,我们都应当从更深层次去认识其共有的价值结构及其美学价值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数字     
第二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预言,今年,中国人在旅行方面将超过日本人和德国人,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在柏林国际旅游交易展上介绍了一份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7.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体味旅行,或许是最好的成长方式……最近英国的一家民间组织"国民信托"发起了一项活动,名日"12岁前要做的50件事",内容包括50件户外旅行相关的活动,旨在鼓励孩子们在"重归自然"中强健身心、成长发育。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旅行或可成为最好的成长方式之一。"国民信托"的调查报告显示,12岁以下的英国孩子有1/3从未上过墙、爬过树,10人里就有一个不会骑自行车。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说:"我给年轻旅行者的建议就是从穷游开始。"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通常被认为对地方经济有促进作用,然而对这种作用很少从旅游者旅行模式的角度进行分析,旅游线路模式导致的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差异要远大于游客活动分布的空间差异.文章以651条国内长途团队世博旅游线路详细报价单为基础数据,结合长三角城市地理空间背景条件,比较分析了旅游线路模式中基于线路节点特性的旅行模式、角色、功能、停留时间与旅游花费,对世博线路中的旅游目的地合作圈层进行了划分,深入探究基于旅游线路模式的长三角城市目的地旅游经济收益的空间差异.研究发现:(1)充分了解并建立与其他目的地的合作关系将从中受益.(2)目的地节点在各客源地旅游线路模式中的角色和功能不同,旅游收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在不同客源地进行差别化的旅游宣传和营销.(3)整个旅行时间长度是影响游客在目的地区域扩散模式的主要因素,也影响地区间经济利益的分配.目的地日花费与旅行天数呈U形曲线拟合,基于线路中目的地停留时间和花费的估算,长三角地区的旅游经济收益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该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为各目的地进行客源市场定位、宣传与营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如何平衡商业与公益?对于年轻的旅行者来说,旅途经历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收获",而是将自己的爱心留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在"给予"的同时,享受旅游的乐趣。这就是目前国际上颇受青年人推崇的旅游方式——公益旅行。所谓"公益旅游",就是在做义工服务的同时享受旅游的乐趣。这项独特的旅行方式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  相似文献   

10.
正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本质上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阶段的产物,对应着消费型社会的新型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和社会革命,后现代主义与旅游的关系至今尚未获得足够的凝视。《旅游学刊》发起的"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笔谈主题,无疑具有前瞻性。比如以"后现代+旅游/休闲/游憩/旅行"为检索关键词  相似文献   

11.
张骁鸣 《旅游学刊》2016,(11):14-21
流行文化中有关“旅行的意义”的说法并不少见,但如何对“旅行的意义”进行阐释却很少有人研究.该研究从“意义”的3种常见用法——价值与目的、含义与语义、语境与范畴——入手,主要借鉴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得到了如下主要观点:①存在两种阐释“旅行的意义”的可能方式,即可以将其理解为旅行行为本身在语境、含义、价值之间的一种整体性关联,也可理解为嵌套于人们的整个生命时空或生活世界之中的一种基于“旅行-意义”的关联,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需要从旅行这个相对封闭的小世界跨入日常生活这个开放的大世界;②人们是先行在前语言的层面上获得了原初的“旅行-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用语言来获得派生的“旅行的意义”;③对“旅行的意义”这个命题来说,更合理的提问方式应该不是问旅行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问旅行的意义“如何(发生)”.  相似文献   

12.
旅行与人类学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最早的人类学叙事或者民族志来自旅行者,无论他们是学者、传教士,或者军人.他们带回来的大量的、有意义的关于异族与异文化的纪录,以及后来出版的书籍,引起了18世纪和19世纪许多学者的关注,也刺激了人文主义者试图对人类的文化多样性进行理解的尝试.于是,人类学有了它的奠基人.早期人类学者同时也是旅行者,无论他们是否真正做过田野工作,但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确乎到过一些非西方地区旅行.例如,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就曾经因为养病到过中北美洲.我们虽然难以说明这些旅行对他后来研究的影响程度——因为他并未在旅行的基础上出版过民族志,但是,作为一位敏锐的学者,不受到影响是不可能的.我有些怀疑,如果没有这些旅行经历,他是否能有把"文明"与"文化"等量奇观的雍容大度.  相似文献   

13.
(长治局):为大力宣传、推介、促销县域旅游品牌,实现"品牌,让县域旅游更红火"的目标,品牌中国产业联盟、《旅行》杂志社、《旅游时代》杂志社、家庭期刊《旅游界》、上海天娱传媒、《财经时报》社联合组成活动组委会,于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品牌中国总评榜—中国县域旅游品牌评选活动"。组  相似文献   

14.
从西方经济史看旅游起源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愉秉 《旅游学刊》2000,15(1):68-71
目前有关旅游起源不同认识的症结在于如何看待原始人类的出行。本文不同意以原始人类迁徙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来否定其为旅行或旅游,认为西方古代经济史提供的基本事实表明,近代以前与谋生相关的旅行、特别是商业旅行大都曾程度不等地带有被迫和求生的色彩,因而从逻辑和历史的角度,被迫性和求生性都不宜作为区分原始迁徙和古代旅行的标尺。本文提出,原始人类迁徙与后世旅行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不具备旅行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DEMATEL法的旅行预订类App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合理地识别现行旅行预订类App的关键指标,并判明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旅行预订类App的开发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问题认知、信息搜索、方案评估、购买决策和购后行为等阶段为评价框架,结合旅游预订类App的特点,参考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中有关信息系统和营销等视角的指标,构建了由16个具体指标组成的旅行预订类App评价指标体系.应用DEMATEL方法,深入分析了各个指标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绘制了影响网络关系图.研究结果显示:购买决策是旅行预订类App中最重要的影响维度,购后行为作为最终结果最容易受到其他维度的影响;信息搜索作为整个旅行预订类App评估维度的起因,可以影响包括问题认知、方案评估、购买决策和购后行为在内的所有维度.最后结合各个维度的具体指标,提出了改进和完善旅行预订类App建设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乡村地区游客动机行为以及游憩价值十分必要.文章选择北京市延庆县作为案例地,采用现场观察和个人访谈以及问卷调查获得研究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对乡村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行为、消费行为以及乡村地区的游憩价值进行了研究.发现乡村地区游客以北京市和目的地周边城镇的中青年居民为主,收入高于平均水平,涵盖多种职业;在选择目的地方面更重视亲近和享受自然,体验乡村文化是次要动机;游客以自费出游为主,人均年出游次数为7.62次,每次花费249.86元,吃、住、交通费用都较低.以旅行次数为因变量,旅行成本、人口统计因素和个人对乡村景点质量的偏好为自变量,采用旅行费用法的计数模型进行回归,发现旅行次数主要受到旅行费用和家庭收入的影响,性别、年龄、职业以及对乡村环境的支付意愿也有影响,以此为基础计算的每人每次消费者剩余为1724 14元,其中包括了多种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引言在全世界,旅游业是发展最快的经济产业.本文探讨"乡村旅游"的本质及其对小城镇发展的作用.一、乡村旅游的本质1844年,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写了《旅行即生活》.他从哥本哈根城出发,遍游欧洲,脱离城市生活的疲惫与乏味.如今,人员流动性的增加、不菲的收入及信息社会的更多信息等因素都促使人们摆脱城市生活,强健体能,净化灵魂,与家人同乐,与朋友同欢.在清新山川,体验自然世界风貌,吸引着人们远离尘埃喧嚣的工业城市,旅游、娱乐和休闲互相联系,融为一体.乡村游本质上是怀旧和回归到本初.  相似文献   

18.
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旅游知识共同体(学科)构建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流行的旅游定义所存在的过于宽泛的问题,阐述了笔者的观点: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在异地获得的一次休闲体验。这一定义涉及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同时也决定着旅游知识共同体的核心、内涵和边界。笔者认为,区别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旅行,有利于旅游以及相关学科的建设,能避免当前旅游以及相关专业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纵观近年来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新兴在线旅行服务公司的业绩和影响力都远远强于传统旅游企业.  相似文献   

20.
更正     
本刊发表于2020年35卷第2期的《野生动物旅游景区游客情感特征研究--以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为例》(作者:丛丽,何继红)一文中,Doi号"10.19765/j.cnki.1002-5006.2019.02.009"刊出有误,应为"10.19765/j.cnki.1002-5006.2019.00.009"。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