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既有研究侧重于成熟旅游目的地内的权力问题,但对新兴旅游地发展决策中的权力运作有所忽视.文章以山东省上九山村为案例地,以相关新闻报道为分析对象,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探索该村由前旅游地向旅游地转变过程中利益各方的权力博弈过程和运作策略.研究认为,空间生产是权力运作的表现形式,由传统村落向旅游村落的转变是伴随所有权转移的新一轮空间实践过程;资本交换是权力博弈的基础,村民文化资本、企业经济资本和政府社会资本的相互转换难以执行同一标准;身份变迁是权力流动的结果,表现为社区居民身份表征的他者化和女性身份的符号化.不同群体、地方和社会在意识形态层面具有的“异质的现代性”,既是推动旅游发展决策的原始动力之一,也是造成旅游决策场域中权力冲突的根本原因.要实现旅游发展的公正,需结合中国特殊的经济状况、产权意识和文化传统,保证目的地社区的空间正义、资本正义和身份正义.  相似文献   

2.
易柳夙  吴茂英 《旅游学刊》2020,35(4):133-144
家庭旅游是全球旅游业最重要的细分市场。近年来,我国家庭旅游市场的规模和发展潜力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但相对于我国家庭旅游市场的发展实践,国内学术界对这一细分市场的研究明显不足。文章对2000-2019年发表在英文期刊的136篇家庭旅游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国际学术界日益关注家庭旅游,文献数量不断增长,但研究地域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研究主题、数据获取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研究对象聚焦儿童参与的核心家庭旅游活动。研究主要以家庭消费的计量模型、家庭角色和家庭资源/权力理论、体验理论和家庭功能理论等为基础,可归纳为消费、决策、体验和功能等4个研究视角。基于英文研究的局限,并结合中国的文化、家庭、市场和社会特征,文章提出了中国家庭旅游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的4个方向:(1)中国文化价值观及其影响;(2)中国家庭角色和结构特征;(3)家庭旅游市场的供给研究;(4)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旅游社会学和文化地理学的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旅游社区东道主家庭的社会变迁一直受到关注,并形成了包括结构-功能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等不同思想流派.通过对中英文数据库文献的分析发现,相关研究集中在旅游社区家庭经济收入、性别地位、家庭结构、家屋格局和家庭认同等方面的变化上:旅游可以促进东道主家庭经济收入的提升,但也普遍存在着收益分配不公的问题;女性的旅游从业使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但仍然受到父权制文化传统的限制;社区旅游使得东道主家庭结构逐渐从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于家庭客栈、开发性迁移和第二居所的出现,东道主的住房格局和生活空间受到严重影响;尽管旅游参与改变了扎根于传统地方的家庭认同感,但东道主也能对此进行主动调适.未来可以考虑新的拓展研究,包括构建旅游社区东道主家庭的社会变迁结构方程的模型、超越主客二分的对旅游城市东道主家庭的研究、对东道主家庭再社会化问题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与商业服务领域相似,旅游公共服务近年来也经历了由产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演变的过程,由公共服务供需双方共创价值的实践现象已经出现。文章以杭州市社会资源国际访问点为案例,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性地提出旅游公共服务价值共创的概念,剖析了由政府、企业、居民、游客等不同社会主体参与的旅游公共服务价值共创现象,识别了制度保障、增权激励、信息透明、技术摄入、文化契合是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价值共创的驱动因素与前提条件。而不同主体间耦合形成的服务生态系统,其内部各要素的互动与整合是旅游公共服务价值共创实现的中介要素。此外,旅游公共服务价值共创的行为过程包括价值主张提出、共创环境营造、社会成员嵌入、社会价值共识、公共价值创造和社会影响输出。文章拓展了价值共创理论在旅游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揭示了共创的内部机理与行为规律,为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发展与供给模式创新提供了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5.
提升家庭生计恢复能力是促进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将文化适应力纳入家庭生计恢复力分析框架和测度指标体系,选取云南大理两个典型乡村旅游地为案例,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家庭生计恢复力水平及其内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受文化自信度、政策知晓度和文化拥有度等因素影响,乡村旅游地家庭生计恢复力在缓冲能力、文化适应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2)储蓄能力、政策知晓度和文化自信度是导致案例地生计恢复力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3)注重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并采取多元生计策略的乡村旅游地家庭,通常表现出更强的生计恢复能力。本研究分析了文化适应力对完善生计恢复力理论和家庭生计恢复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据此建议通过文化恢复、旅游精准治理和生计策略优化等措施提升乡村旅游地家庭生计恢复力。  相似文献   

6.
陶长江  郭凌  林瑶 《旅游学刊》2016,(10):97-107
关注旅游发展下客家妇女地位变迁状况,有益于深化旅游对东道主女性影响研究和客家文化变迁研究。以四川龙泉洛带古镇为例,采取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法,综合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探究旅游发展下洛带古镇客家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迁状态、变迁特点和变迁原因。研究表明,旅游发展影响洛带客家妇女地位变迁;旅游对洛带客家妇女家庭地位变迁影响强度大于社会地位变迁,且更易于被感知;旅游参与方式对洛带客家妇女地位变迁程度无明显影响;旅游影响洛带客家妇女地位变迁的原因集中表现在生计、自由空间和家庭分工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朱璇 《旅游学刊》2012,27(6):73-78
文章从乡村精英的性质、特点等方面对这一特殊阶层做出初步分析,以虎跳峡徒步路线地区为例,分析受益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脱胎草根而非传统权力社会的新乡村经济精英的形成及其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探索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带动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并为整个社区带来更大的福利.结论指出,中国欠发达地区的乡村需要培育和支持新乡村经济精英,虎跳峡徒步路线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值得其他欠发达地区借鉴.该案例研究对社会学领域的社会分层理论和人类学领域的旅游涵化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妇女是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地的主要参与者,其社会角色变迁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该研究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案例,通过田野调查和定量分析,从经济收入、家庭地位、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妇女参与旅游活动后的社会角色变迁,揭示了旅游业影响妇女社会角色变迁的规律。研究表明,发展民族文化遗产旅游为妇女创造了本土就业机会,增加了更为直接的显性收入,进而提升了妇女在家庭的劳动地位和决策地位,引发了妇女消费观念、职业理念以及生活方式、社会互动模式的变化,妇女社会角色变迁为更为复杂的社会身份,但新的社会角色只是妇女原本角色的调整、补充和拓展。妇女参与文化旅游活动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促使妇女获得更加平等的发展机会,有助于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政府、企业、妇女三方仍需努力,充分释放旅游业在促进妇女发展与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积极功效。  相似文献   

9.
社区精英角色研究是社会分层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民族旅游的蓬勃发展,民族社区中诞生了妇女旅游精英,其角色对社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旅游研究中却未获得足够关注.文章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基于西部4个省8个民族地区的22位妇女旅游精英的访谈资料思考妇女旅游精英的角色.研究表明,妇女旅游精英和普通社区精英皆为社区中的权威人物,其角色亦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但由于受到传统性别观念影响,妇女旅游精英多为非治理精英;同时,她们扮演民族“女性”艺术守护人和女性与弱者关怀者等具有女性特质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难以置信,现代社会进化到今天,中国(?)西高原上仍藏有一方神话般的母系氏族社会——摩梭“女儿国”。那里的家庭没有丈夫和父亲,只有姐妹、子女、(?)或外甥、女性是家庭的中心。 为了完成(?)趟神奇的探访,把疲倦不堪的身体扔到汽车上颠簸了72公里,从丽江地区到宁(?)县再向东北翻(?),(?)山,才到达永宁(?)的落水村。 揉揉酸涩的眼睛,(?)疑还在梦中,(?)沽湖一湖碧水拥抱着蓝天白云,(?)(?)出一山如云的杜鹃花,湖水真静,仿佛一嗓子就能喊出一群美丽的(?)。 疲劳立即被兴奋(?)光了,(?)(?)踏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回顾全息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传统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构成及其划分,据此构建全息理论视野下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并对其全息现象进行解读;最后在空间思维模式的指导下,结合全息理论,选择重庆市近郊璧山县为实证案例,解析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发展思维并作出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前台、帷幕、后台”模式是由杨振之教授提出的,因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模式,但该模式尚未受到重视。随着民族村寨旅游的深入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因此旅游界必须重视“前台、帷幕、后台”模式。笔者以旅游业已经较为成熟的X村和尚未进行旅游开发的Y村为例,阐述“前台、帷幕、后台”模式下民族村寨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问题,并针对案例村寨的旅游发展状况给出相应建议,以期为其他村寨开展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卫红 《西部旅游》2024,(2):8-10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非遗传承保护与旅游融合开发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形式受到广泛关注。非遗传承保护与旅游融合开发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此,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法,结合陕西非遗文旅案例,探索总结出博物馆模式、舞台演艺模式、产业园模式、主题公园模式等六种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模式,以期为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文 《旅游学刊》2016,(8):29-39
“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关于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该理论的主要主张是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翻转为历史辩证法的“空间化”,因其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表现出的整体性、彻底性和说服力成为人们重新认识空间本体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对“空间的生产”及延伸理论内涵的挖掘和解析,认为资本、权力和阶层是主要影响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要素,该理论立足于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基于空间社会统一体的认识,形成了系统性剖析社会空间问题的空间认识论、生产论、批判论和权利论基本框架,是对资本主义种种异化现象进行文化和社会层面批判的有力工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凸显,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跨越;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旅游空间实践也出现了空间的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面对新问题,在研究向度上不能脱离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的理论视域;在概念体系分类层面,可以将旅游空间的实践(物理-地理空间)、旅游空间的再现(社会-经济空间)和再现的旅游空间(文化-心理空间)作为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范式;未来国家旅游愿景的实现应扬弃旅游空间生产带来的异化现象,警觉资本逻辑对旅游空间实践的另类牵引,并将空间正义作为新的发展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5.
旅游发展背景下政治不信任的形成因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品宇  刘俊 《旅游学刊》2020,35(2):93-107
信任或者不信任的动态关系变化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社会关系和发展过程是十分重要的。信任可以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成功或者失败,但是旅游学者很少关注到信任话题。文章以广东汕尾红海湾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旅游发展背景下政治不信任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进一步通过空间实践影响旅游发展的过程。研究发现,政治不信任受到权力关系、收益成本感知、政治经济绩效、人际信任和文化导向5个因素的影响,是在特定的制度环境、社会互动和历史文化的复杂关系中交织形成的。政治不信任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与地方社区之间拒绝社会交换以及社会资本的断裂,增加了旅游政策运行成本,延缓了旅游发展进程。研究一方面把政治信任理论视角引入国内旅游研究,另一方面修订和补充了旅游发展与政治信任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对政治信任研究的批判性思考。研究有助于推动从旅游管理"过程"的关注向旅游开发"起点"的关注,即政治信任问题一定程度上先天奠定了旅游发展的成功或失败,这为当下旅游开发中的善治问题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重构的重要驱动力量,乡村社会重构是乡村重构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典型旅游村落湖州市顾渚村为案例地,从乡村居民视角出发,分析乡村社会重构的特征,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旅游驱动下乡村社会重构机制理论模型。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发展改变了乡村居民的原有身份,乡村居民从农民、打工者转变为旅游经营者,实现了社会身份的重构。(2)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员进入乡村,乡村社会关系格局逐渐从“差序格局”转变为“多元格局”,实现了社会关系的重构。(3)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居民与乡村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乡村从传统乡土社区转变为旅游服务社区,实现了社会空间的重构。(4)旅游要素的介入是旅游乡村社会重构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乡村经济重构、乡村空间重构、资源环境驱动、旅游市场驱动、政策制度驱动、行为主体参与6个方面分别构成了乡村社会重构的空间载体、物质基础、支撑机制、引导机制、促进/约束机制和引擎机制,各作用机制之间相互影响、动态耦合共同推动了乡村社会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的演化,行政驱动对优化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的作用渐趋弱化,而地区间的文化影响机制相对稳定,文化资源和文化空间的跨行政区分布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现象,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要在整合行政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响应旅游地的公众认知和市场需求,实现区域旅游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围绕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状态、区域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基本条件等设计调研项目,采用社会调查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公众对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认知和评价情况.研究发现,文化旅游区域协同的空间认知分异规律存在文化资源导向性、交通区位导向性和文化关联导向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有助于厘清政府主导的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思路,有助于旅游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进而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的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保护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依托,对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城市更新改造的进程中,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面临着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利用的矛盾。文章以广州永庆坊作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调查采集永庆坊文化舒适物数据,基于场景理论中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戏剧性3个维度,梳理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路径,以期为其他城市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场景、实现文旅价值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是冰雪旅游的胜地,每年都有很多游客来黑龙江游览冰雪大世界、雪乡等景点。在旅游景点附近都有卖旅游纪念品的,但现在游客对旅游景点纪念品都有介意,基本都是纪念品质量不好,价钱贵成为旅游纪念品的代名词,如何进行开发与研究黑龙江冰雪文化旅游纪念品,是提高黑龙江冰雪文化知名度,促进黑龙江经济的发展都起到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黑龙江冰雪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理念、开发案例研究进程阐述黑龙江冰雪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研究,希望为研究冰雪文化旅游纪念品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徐日辉 《旅游学刊》2007,22(11):84-88
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旅游理论的提出[1],不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作为中国传统旅游理论的基础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从更深层次看,孔子将"仁"导入到旅游理论当中,并以"君子比德"的理论高度,提升了旅游文化的品位,同时也为我们考察旅游经济大开发的当前现状,反思种种不协调的音符,重新思考和定位传统的儒家旅游理论,将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