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地方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是当前国内外旅游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域旅游合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云南参与泛珠三角旅游区域合作为例,在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品结构的基础上,指出了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云南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分析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云南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关于合作创新研究存在的缺乏对能力定量化内在性关注、结果较为粗浅、解释力较差等不足,文章选取泛珠三角九省区为研究对象,依据2015年的样本数据,引入能力结构关系模型,开展旅游创新能力结构、能力结构耦合度及其利益分配的测度,深入分析综合创新能力结果基础上,探讨合作创新耦合度以及合作创新获益分配格局形成的原因.研究认为,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空间发展极不均衡,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存在阻碍,区域内合作创新范围和效率不高.广东省和其他省区合作创新的耦合度偏低,属低程度耦合,而广西、海南与其他省区合作创新的耦合度偏高,合作创新的可能性大;两省区之间旅游合作创新的可能性会受创新能力相似性与地理邻近因素影响.广东省与其他省区旅游合作创新的总获益值最高,但合作较不稳定,江西、贵州、广西这些综合能力比较相似的省区间获益比接近于1,进行旅游合作创新最稳定.基于此,提出推动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3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宗河 《旅游学刊》2005,20(6):49-49
由广东省旅游局、韶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泛珠三角温泉旅游高峰论坛”9月20-22日在广东韶关举行。广东省旅游局局长郑通扬等来自泛珠三角各省区的旅游局官员、旅游研究者、业界知名人士和60多家温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200余人出席了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教授、中山大学彭华教授、泛珠三角各省区旅游协会代表和多家具有代表性的全国著名温泉经营负责人等,应邀先后就“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泛珠温泉资源保护开发及规划建设”、“中国温泉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等问题在大会作了主题发言。被一些媒体称为“泛珠三角9省区旅游合作温泉先行”的这届论坛,引起了相关方面的极大重视,海内外到会采访传媒多达60余家。会议决定,下届泛珠温泉论坛将于明年四川旅游国际博览会期间在四川举行。  相似文献   

4.
基于博弈论的“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协作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协作是一项需要"9+2"各方和国家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借鉴博彝论和帕累托最优理论的方法和模型,厘清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协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创建一套科学的旅游产业政策和旅游协作机制.在不同类型的区域,制定盖剐灵活的旅游产业政策,从而实现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协作的理想状态--区域均衡.  相似文献   

5.
旅游市场分类研究及其意义——以佛山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华  钟韵 《旅游学刊》2002,17(3):49-54
我们在佛山市旅游研究中使用了“市场分类研究法”和“产品-需求对应分析法”,对不同的旅游吸引物所对应的旅游市场进行分类调研和分类处理,发现景点旅游者市场与城市过夜旅游者市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对于分析区域旅游发展的主导旅游吸引,分析旅游需求趋势和需求预测,对确定区域旅游发展的主动力模型和旅游发层动力机制,制定产品战略和市场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粤港澳大旅游区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董观志 《旅游学刊》2004,19(4):49-52
本文回顾了20多年来粤港澳大旅游区的发展历程,将粤港澳的旅游合作与发展划分为理念趋同、机制构建、制度变迁和模式转轨4个阶段,分析了制度性、市场性和技术性3个因素对粤港澳大旅游区创新路径的影响,提出了粤港澳大旅游区创新发展必须选择在“自由贸易区”基础上的区域一体化模式,阐述了建立多元化的协调机制、制定协同化的发展战略、构建集群化的产业平台、激活互动化的运作要素、实施主题化的整合营销、建设统筹化的泛珠三角是粤港澳大旅游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马波 《旅游学刊》2007,22(5):24-28
旅游接待地一般要经历自然发展、接待要素发展、吸引物发展、产业协同发展、目的地发展和区域发展等6个递进的阶段,向高一阶段的跃升就是旅游业的转型过程.中国主要的旅游城市或地区已开始进入目的地发展和区域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区域旅游合作有市场互换、市场共享、要素协同和一体化发展等4种基本模式,一体化发展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高级形式和最终目标.尽管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市场是推动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力量.中、日、韩三国具有构建旅游合作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三方当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进这个巨大工程.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Salop圆周城市模型, 在区域旅游产品特征及区域旅游合作方式分类的基础上, 研究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最佳合作方式及实现条件; 考虑区域旅游地合作方式对利润及旅游产品价格的影响, 通过区分区域旅游地的资源导向和市场及形象导向型两种常见情况, 引入两阶段博弈法, 按照两种区域旅游利润最大化的合作方式分别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区域旅游合作是基于旅游产品的差异、同质化程度, 采取不同的协调方式进行的, 主线是促进差异化, 控制同质产品的内部竞争力;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下的契约式合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最佳方式。如果政府间要实行行政组织一体化策略, 则只有在各旅游地旅游产品同质化时才易推行, 但是这种竞争状态并不稳定;区域旅游一体化是要利用行政力量削弱行政壁垒, 倡导市场要素流动的无障碍化。  相似文献   

9.
区域间旅游障碍由制度性障碍与非制度性障碍两大类型组成.所谓区域旅游障碍,主要表现为各区域之间对公共品牌旅游资源经营权的垄断、市场隐性分割、基础设施滞后、环境安全隐患、信息不对称,以及服务疲软所诱致的利益博弈问题.区域旅游障碍虽然与行政区划格局有一定相关关系.但没有必然联系.行政区划是国家权益地方性配置的制度性安排.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基础.既有中央政府的统一意志,又有地方政府积极性的行政区划格局,是中国区域旅游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条件.区域间旅游经济发展的本源性动力是竞争.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之间都可以寻求其旅游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和合作发展的契机.区域旅游合作是区域旅游发展竞争的高级形态和境界.打造无障碍旅游区,构建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相关利益群体和谐共存、相关区域之间统筹和谐的发展局面,是现代地方政府有效作为的重要领域和空间.  相似文献   

10.
海岛型旅游地空间竞争与区域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作为滨海旅游发展的延伸,海岛旅游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重要领域之一。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海岛型旅游地有较为相似的旅游资源、重叠的客源市场以及相当的重视程度,同时,其资源特色、发展环境、市场定位、发展条件、政策条件、介入机会等竞争因素差异较大,这些都决定了海岛型旅游地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对立统一关系。本文以福建省4个特色海岛——海坛岛、湄洲岛、鼓浪屿、东山岛为例,从分析4个特色海岛的概况入手,重点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空间竞争优势,最后提出海岛型旅游地区域合作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区域旅游角度对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旅游合作条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两个区域都具有经济圈的背景支撑、旅游业发展水平高、资源优势度大、旅游合作尝试早等共性;差异性在于区域内部均衡性、空间结构和旅游合作阶段等方面。试图从区域客观属性来解释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进展缓慢的问题,并针对环渤海区域特点.提出了该区旅游合作应走次旅游合作向区域一体化合作过渡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区域旅游合作中形象差异性和可整合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影响力在于形象的整合,而旅游线路促销中则应突出各自形象的差异性,差异和整合共同存在于区域旅游合作中.在对大珠三角城市的实证分析中,通过聚类分析得到了城市间形象的亲疏关系和可能进行的形象板块划分,这将为大珠三角今后旅游合作中对外推广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和操作的策略,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区域正在开展的旅游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区域旅游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测量由旅游资源维、市场维、社会经济维和环境维4大维度32项变量构成.本文以珠江三角洲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测评为基础,结合聚类分析,将该区域旅游系统内的城市划分为三种类型,指出各类城市的优劣势及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4.
运用GIS技术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选取2001年、2005年和2010年3个时间断面数据,探讨了转型时期泛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集聚及异质性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基于半变异函数进行了空间异质性格局的模拟。结果表明:泛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集聚态势明显,人均入境旅游收入、人均旅游总收入及其增长空间格局集聚态势差异显著,以上海和南京为中心的集聚区表现异常凸显。同时,空间滞后模型检验发现,最小二乘法估计的F统计量均大于100,拟合优度在0.8以上,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残差通过1%检验.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展程度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旅游经济中心的极核作用越来越显著。结构化梯度引起的关联效应呈现上升态势,控制旅游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综合作用,共同促进了旅游经济的整体提升,随着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不断深入,异质性格局将呈现弱化态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旅游流转移视角的云南入境旅游发展历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云南旅游业自成功举办"世博会"以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其入境游客市场中有46.69%是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入境旅游发达区转移而来.但三大区域入境旅游流向云南扩散转移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研究发现:京津冀是云南最大入境旅游中转地,但年际变动较大;长三角排名第二,其入境旅游流转移保持较快增长;珠三角向云南转移数量最少,且近些年不增反减.云南旅游在拓展三大入境旅游中转地客源市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16.
论中西部旅游资源开发的资本市场战略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彭德成 《旅游学刊》2000,15(2):42-45
针对当前中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中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本文提出社会化投入和多元化融资将是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的重要途径和市场经济下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文中分析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资本市场的特点,阐述了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5种途径,分析了当前旅游资源开发难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主要原因。文章指出,资本市场能有效化解旅游资源开发的融资障碍,是因为资本市场建立了较完善的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相对应机制。  相似文献   

17.
西北五省区冰雪资源丰富、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冰雪文化厚重,具备优越的冰雪旅游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本文以2019年西北五省区125个滑雪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滑雪场空间布局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西北五省区滑雪场呈“双核心、集聚化”的空间格局特性,2个高密度区域分别为陕西中部和新疆北部地区;空间自相关性较明显,冷热点分布呈现“西北和东南热,中部区域较冷”的非随机性分布特点。(2)西北五省区滑雪场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供给维度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冰雪资源禀赋条件、交通可达性基础,消费维度的核心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辐射与消费市场。据此建议西北五省区应以中国冰雪旅游新发展极为战略目标,构建“多点连片”空间发展结构,放大核心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造多要素融合发展新模式,强化区域协作与联动发展,塑造国际化冰雪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8.
在旅游业高质量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全面厘清与掌握省域尺度范围各旅游节点在网络中的角色和地位,并解析其网络结构效应具有重大意义。针对现有研究因旅游流数据采集限制而较少对团队游空间结构研究的不足,基于云南省旅游包车客运信息,运用社会网络结合空间分析的方法,提取了云南省团队游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并对其聚散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团队游整体网络密度较小且淡旺季表现出相似特征,网络对各节点的旅游联系与合作影响尚未显现,暴露出云南省团队游旅游市场发展的不均衡;团队游网络外向中心势显著高于内向中心势,网络空间集聚趋势明显;通常具有较强外向中心性的旅游节点同时也具有较强内向中心性,表现出“集中—发散”的聚散规律;旅游节点的聚散效应表现为单个节点以圈层状向外递减形式发生,其扩散路径主要集中于文山—蒙自、景洪—思茅方向。整体上,云南省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明显,应重点加强滇西南与滇西旅游区、滇中与滇东北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