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是近年来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回顾国内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基础理论和主要内容作了重点而详尽的介绍,并就我国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 总被引:83,自引:2,他引:83
随着西部旅游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民族旅游开发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给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给当地民族文化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本文分析了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消极影响,探讨了西部民族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旅游接待地的社会压力问题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一、前言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来看待,发展旅游事业主要着眼于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但是,旅游活动的实践告诉我们,旅游现象远比人们所能认识到的要复杂得多。旅游活动所引起的人口流动,已经给旅游接待地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随着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而与日俱增。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中,为了促进当地 相似文献
4.
5.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50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两个容易被混淆的概念,也是两个应该引起重视的研究领域。本文从对比这两个概念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入手,辨析了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研究范畴,指出目前研究的局限和应有的研究框架,并分析其相应的实践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接待服务行为,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近日,吉县旅游局结合全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农家乐”接待服务星级标准。 相似文献
7.
“摩梭人文化保护区“质疑——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泸沽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的提法进行了反驳,并阐述了少数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联系与区别,就旅游在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Jennifer Devine 《旅游学刊》2013,(12):6-7
纵贯拉丁美洲, 旅游都是巨大的产业。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过去30年里, 旅游的浪潮已经席卷了整个大陆。仅1995~2007年间, 拉丁美洲国家旅游接待人数就增长了49%, 旅游收入增长了61%。拉丁美洲的旅游热潮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若干事件引发的完美风暴。尽管拉丁美洲旅游热潮之根源早于那个年代, 但20世纪80年代所谓的“失去的十年”(lost decade)预示着从墨西哥到阿根廷的许多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崩溃与重组, 以及国家支持的经济民族主义、保护主义和进口替代产业化的终结。在危机的灰烬中, 新调整的经济与债务偿还计划被置于新自由主义线(neo-liberal lines)上。在许多国家中, 由此产生的食品与住房成本上升、社会服务供给下降、贫困与失业加剧, 往往引发公民的暴力抗议。这种种反应, 往往采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谓的面包暴动(bread riots)、反私有化运动和反全球化抗议形式。 相似文献
9.
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泸沽湖地区为例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但同时也可能给少数民族接待地区的社会文化带来负面的影响。本文以泸沽湖地区为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方式和开发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0.
11.
12.
论旅游地形象发生发展中的几个效应 问题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旅游地形象问题研究受到旅游理论界和业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本文吸取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旅游地形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入手,集中探讨了旅游地形象发生发展中的几个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是任何一个旅游者都必须做出的最重要的决策。多年来,国外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提出了大量的相关理论模型,这些模型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对实证主义范式下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进行了回顾,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其进行了评述;通过对其理论渊源、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进行梳理,以期为旅游目的地选择的相关研究和营销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信息传播:旅游目的地营销与服务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文章讨论了旅游业作为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的特征,并指出,旅游目的地信息传播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目的地营销的基本内容,同时,传递信息也是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5.
16.
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机制试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本文探讨的重点,包括以下方面:①制约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因在于外界旅游流对旅游地的静态平衡系统产生冲击和干扰,分析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必须从构成“流“的要素入手;②旅游者及其携带而来的物能流与旅游地各主体要素(政府机构、旅游企业、旅游地原生居民等)的竞争与协调产生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文学旅游地的遗产保护与开发——南京夫子庙李香君故居和王谢古居案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以南京夫子庙李香君故居和王谢古居为例,从文化遗产角度探讨文学旅游景点的开发.笔者以文学遗产旅游地特征模型和文学遗产旅游地产品开发模型为依托,通过问卷调查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造访文学遗产地游客群体特征、旅游目的、对景点事先了解程度、旅游者对文学遗产旅游地的感知和旅游者对旅游地满意度等.通过对旅游者体验和期望之间的差异分析提出文学遗产旅游地如何制定市场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与推广模式 总被引:52,自引:7,他引:52
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及其认知的多层面性,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过程,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模式。作者从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组织、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旅游目的地形象载体与形象推广整合等方面,重点阐述了旅游目的地推广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建构的研究多数以微观经济学、认知心理学与市场营销学等为基础理论,较少从个体与地方感情连结的视角探讨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行为。文章以旅游目的地选择为研究主轴概念,结合地方情感概念中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和地方依恋,根据研究文献梳理结果、基础理论界定模型建构的路径变量与逻辑框架,进而提出基于地方情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及模型过程步骤。文章建构模型表明,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始于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形成,随着整体认知意象的深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将产生地方认同感,再通过选择决策行为选择意向的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通过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体验的功能满足产生依赖感,最终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地方依恋感。研究成果对于旅游目的地选择具有交叉研究的创新价值,对于旅游目的地市场战略规划实践活动而言具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国内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花费模型的构建——以西安"五一"黄金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游客旅游目的地花费水平的因子有游客个体因子及与每次出游相关的因子.本文以西安地区"五一"黄金周国内市场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12.0对旅游花费影响因子进行了虚拟回归分析,寻找出国内游客旅游目的地花费的显著影响因子,并构建了旅游花费模型.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旅游花费影响因子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不同旅游方式的花费水平差异明显;拓展旅游产品谱系、完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是提高西安国内游客旅游花费水平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