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节事活动的成功举办与形象传播对建设生态城市、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以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为案例,基于\"投射形象-感知形象\"的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对应分析、成分分析方法,评估了典型生态节事活动的形象投射与感知差异。研究发现:(1)北京世园会形象可以划分为旅游吸引物、环境与地方氛围、设施与服务、旅游体验4个维度。(2)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仅在旅游吸引物维度方向差异小,在环境与地方氛围、设施与服务、旅游体验维度方向差异大。(3)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在旅游体验、环境与地方氛围维度上成分差异大;在旅游吸引物和设施与服务维度,投射形象内部存在明显分异,反映在官方微博的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成分差异大,设施与服务维度官方公众号的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成分差异大。(4)北京世园会努力建构的绿色生态的环境与地方氛围在游客感知层面接受度较差,核心原因是供需两侧的目标、需求与策略的不匹配。本研究对北京世园会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的方向差异与成分差异进行了重点分析,揭示了其在不同主题维度的区别化特征。这有助于促进生态节事活动的科学化、精细化评估,为其形象传播效果提升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与其说是一系列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如说是一个过程、一组实践。以此为基点,文章从符号表征的视角重新审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及其建构过程,解释其中所发生的意义生产、嬗变和争斗的过程,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具有社会、文化、心理3个层面的概念,并具有以下特征:群体共享性和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规范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符号表征功能的运作,而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意义就在于规范和组织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内的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3.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与其说是一系列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如说是一个过程、一组实践.以此为基点,文章从符号表征的视角重新审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及其建构过程,解释其中所发生的意义生产、嬗变和争斗的过程,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具有社会、文化、心理3个层面的概念,并具有以下特征:群体共享性和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规范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符号表征功能的运作,而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意义就在于规范和组织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内的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4.
旅游吸引物兼具客观和符号的双重属性。节庆既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本文从符号学视角出发,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以广州广府庙会为研究对象,探讨组织者视角下的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生产机制。研究发现,节庆吸引力、节庆的组织管理、节庆的策划理念和节庆场景构成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生产的基础、路径、思路和内容。具体而言,节庆组织者基于对节庆吸引力的理解,通过调动多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清晰的组织结构,组织和管理符号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源,秉承弘扬传统文化、注重文化创新、紧跟国家战略、顺应时代潮流等多思路的策划理念,塑造了包含安全保障、节目表演、创意互动、美食小吃、商贸展销、人员服务、辅助设施和节庆氛围所构成的节庆场景,该场景浓缩了节庆文化内涵,其灵活多样、可塑性强,组织者可不断调整以形成节庆文化的独特性,从而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相似文献
5.
国家旅游目的地性格是影响国家旅游形象和国际游客旅游决策的关键因素,对入境旅游市场营销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研究法,对东南亚3个国家的中文主播网络视频、在华留学生及其亲属的访谈内容进行分析,以探究东南亚国家人们对中国旅游目的地性格维度感知强度和差异。研究表明:根据感知强度大小,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旅游目的地性格维度感知依次是能力、真诚、魅力、友善和侠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旅游目的地性格维度感知存在国别差异,其中,越南人和缅甸人的感知总体呈正面,感知维度分别是“友善”“魅力”和“侠义”“斯文”;老挝人感知相对负面,感知维度为“随性”“自我”。据此建议中国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区别不同国家人们的感知特点,进一步强化正面性格感知,调整和优化针对负面性格感知的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6.
《旅游学刊》2014,(6)
现有传播研究缺少对大型事件本身作为媒介的关注。该研究聚焦于作为新型媒介的大型事件,在议程设置理论指导下,以国家形象为切入点,通过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法国馆、日本馆游客展开认知形象研究,试图探讨事件作为新媒介的传播效果。针对156名游客进行的事前、事中现场调研,文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世博会作为事件媒介载体在国家形象构建和传播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议程设置特点。"议题"主要通过位置强调、面积和数量、规模(频次)重视、加框以及媒介语言的使用等途径进行凸显。第二,事前-事中对比显示游客的国家形象认知变化是强化、弱化和建构并行;变化的发生与事件媒介议程设置有关。变化主要表现为:目标型游客事前认知中的部分积极成分被强化,部分消极成分被弱化;事前认知模糊或者缺乏认知的大众型游客在事中会迅速建构某些方面的形象认知。第三,认知变化与事件媒介议程设置有关,体验型媒介语言和实用性信息易获得高关注,事件加框效果不及常识加框。 相似文献
7.
8.
旅游者的美食体验与其他旅游体验类型相比显然具有更强的具身性。同时,旅游者在美食体验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体验转向也表明,它也是旅游者借以探索旅游地传统人文特质的一把符号性的钥匙。旅游者美食体验的这种具身性和符号化特点,显示出针对旅游者美食体验的研究不仅可以从表征视角下的符号意义入手,也可以从非表征视角下的情境与具身观点出发予以展开。基于此,文章选取在旅游者眼中独具美食体验魅力的新疆为案例地,综合表征与非表征两个理论视角,利用访谈和网络游记得来的文本材料,采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旅游者的美食体验认知一般会经历一个结构-解构-再结构的过程。在首个结构化过程中,旅游者借助于目的地美食景观的话语表征,构建其对目的地的美食符号意象。在其后的解构化过程中,旅游者通过其具身性美食体验行为,借助向目的地美食背后所存在的广泛的社会文化关系进行“索引式”的探求,将先期产生的符号化意象不断地消解在具体的旅游场景当中,使旅游者的美食体验不断突破单一的、刻板化的美食景观意象,凸显了旅游者美食具身体验的解构性,完成了其美食体验的具身性延展。在最后的再结构化过程中,尽管旅游者美食体验的刻板意象... 相似文献
9.
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因其对消费者行为和决策的重要影响,分别发展成为国际商务领域和旅游营销领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热点,虽然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但学界对它们的研究却相对独立,缺少交叉研究.该研究在对两个领域的文献和理论模型进行整理后,将目的地形象放置到国家尺度下重新审视,试图揭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家形象与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之间的互动机制,并尝试引入“熟悉度”等概念建立整合模型.最后以中国大陆为案例地,以来华国际游客为调查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和修正.结论指出:(1)熟悉度对目的地形象有正向影响;(2)国家形象与目的地形象之间具有双向且正向的影响;(3)国家形象通过目的地形象对游客的忠诚度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纪念场所旅游的重要功能,然而,随着人们对公共休闲空间需求的增长,遗留于中心城区的纪念场所的休闲功能也日益凸显,其教育与休闲功能的关系正在发生重构。纪念场所的教育意义不是以单向和线性的方式传递,而是透过旅游场域中游客身体与场所的邂逅和互动,因而从非表征理论视角理解游客在纪念场所的空间感知、体验和实践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非表征理论,建立起“心智-身体-环境”的分析框架,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例,从游客的视觉生产和视觉感知两个过程,运用自助摄影、眼动实验和访谈等方法探讨纪念场所的意义重构。研究发现,游客对农讲所休闲类景观和呈现历史场景的教育类景观有更强烈的视觉兴趣,农讲所教育功能与休闲功能的边界正在模糊化;游客心智、身体与纪念场所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正在重构农讲所的地方意义,在超越表征到回归表征过程中重塑纪念场所的教育与休闲功能的关系。因此,文章呼吁,无论是从理论层面对纪念场所旅游体验的剖析,还是从实践层面纪念对场所的地方营造,都应从超越表征的视角去理解游客的旅游体验,将教育元素融入休闲旅游的情境之中,实现纪念场所教育纪念与旅游休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Jing Xu Tsz Ling Ch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Administration》2018,19(3):289-310
Destination im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ow tourists make their travel and purchase decision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erceived image of Taiwan as a travel desti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ng Kong residents. The Hong Kong outbound tourism market is important for Taiwan. Using a self-completed questionnaire,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destination image of Taiwan among 213 Hong Kong resid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ffective image is a stronger predictor of travel intention than cognitive image. Affective image also plays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image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Hence, affective image is an important intangible quality for today’s destinations. 相似文献
12.
"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旅游地形象策划是旅游地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了旅游地形象策划的核心理论——“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构建了旅游地策划和旅游地形象策划的理论框架,对产生“形象遮蔽”和“形象叠加”的原因、形象遮蔽的表现形式、作用机制、空间影响力和如何避免形象遮蔽,产生形象叠加效应等方面,结合作者在规划编制中的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韩流看"影视表象"与"旅游地形象"的构筑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近年来在影视作品引发下,韩国大众文化产品在日本广泛流行,形成"韩流"现象,并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往韩国旅游.现代大众旅游业中,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是引发游客产生出游欲望的重要因素,而影视表象则促进了游客对于目的地集合性关注的形成.表象的特征是替代性与再现性,亦即具有非实在性特征.韩剧虚构的表象世界在与旅游地形象的重叠、交织下得以有形化,从而获得自身的空间性特征.影视旅游中游客通过亲身参与所产生的情感移入,最大程度地实现对影视作品所描绘的理想世界的融入. 相似文献
14.
论旅游地形象发生发展中的几个效应 问题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旅游地形象问题研究受到旅游理论界和业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本文吸取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旅游地形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入手,集中探讨了旅游地形象发生发展中的几个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旅行社产品同质化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主要讨论了旅行社产品同质化的表现、影响和成因,特别强调了旅行社产品在质量方面的低水平同质化问题,并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对旅行社产品同质化成因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