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陶伟  李丽梅 《旅游学刊》2003,18(3):43-48
城市游憩商业区RBD是城市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认为,城市游憩商业区是城市中某一特定的区域,本文通过苏州实证性的研究指出,城市游憩商业区在城市发展的整体态势下呈现为动态的发展图景,尤其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中游憩商业区的形态往往会突破单核的固定结构而表现为多核结构,整体上又往往呈现为链状、环状或网状形态等等,从而形成一个游憩商业区系统SRBD。系统中各游憩商业区因其自身形成背景、发育过程和功能定位等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我国旅游突发事件伤亡规模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2006-2010年我国发生的旅游突发事件案例作为研究样本,以旅游伤亡人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局趋势分析法、空间自相关模型对旅游突发事件伤亡规模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从人员因素、环境因素和设施因素等结构维度,对旅游突发事件伤亡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信息解构,并利用OLS模型和GWR模型对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特征进行剖析,研究表明:我国旅游突发事件伤亡规模的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由东向西、自北向南皆呈倒U形分布,且东西向差异幅度略大于南北向.此外,Moran指数为0.1626,说明我国旅游突发事件伤亡规模的空间结构呈弱集聚分布态势.在影响因素的非平稳分析中,发现GWR模型估计结果要优于OLS模型.从全局区域看,人员因素、环境因素和设施因素对旅游突发事件伤亡规模的影响较为显著.从局部区域看,各因素的分布皆存在非平稳性,其中,人员因素的各系数段之间在空间上出现靠拢现象.环境因素系数值最高的区域为西南和西北地区.设施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特征较为明显,其中,最高系数值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运用多重分形消除趋势移动平均分析法(MF-DMA)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前后4年的九寨沟国内外游客时序波动趋势,发现九寨沟旅游市场具有长期记忆性和多重分形特征.进一步采用滑移窗口理论方法,分析了地震前后九寨沟国内外游客人数波动多重分形结构的时序演化过程.研究发现,虽然震后九寨沟旅游市场遭受沉重打击,但仅过了1年,以2009年5月12日为界,九寨沟旅游系统内在分形机制就逐步恢复到震前状态.通过对该现象的深入分析,研究受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的旅游景区灾后市场恢复过程中出现的临界质点效应,认为具有分形特征的灾后景区旅游市场恢复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相变过程.在这一演化过程中,旅游系统是否进入临界态,以及是否有引发相变的关键事件是起决定作用的两个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苏州城区22个游憩点为例,从平均空间距离通达性和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分析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和公共交通系统条件下游憩点通达性变化,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游憩流的空间分布变化,探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对游憩点通达性的影响程度及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苏州城区城市游憩空间对策.结果表明:(1)苏州城区各游憩点空间距离通达值决定了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公共交通系统导向下,各游憩点的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显著提高,位于轨道交通沿线上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提升明显,公共自行车对游憩点通达性提升也起到一定作用.(2)游憩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游憩点对游憩流的集散能力,但公共交通系统压缩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值,从而提升游憩点的游憩集散能力.(3)在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游憩流模式以"点对点"单一目的地游憩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为主,游憩空间呈现"双核"格局;而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下,游憩空间行为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线型游模式、旅行链模式、区域游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游憩空间呈现"多核"格局.  相似文献   

5.
旅游景区分布约束下的四川旅游流齐夫(Zipf)结构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首先分析了国家级旅游景区系统的空间扩张形态变化,结果显示该系统的空间扩张不是普通的均衡扩张,而是呈某种自相似特征的向外蔓延,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性质.基于此,提出借用分形理论研究旅游景区系统空间分布结构的设想.受旅游景区的分布约束,利用与分形模型相关的齐夫(Zipf)定律研究旅游流的位序-规模结构,得到旅游流的地区规模分布服从齐夫(Zipf)法则,其演化发展经历了局部分形-单分形-退化为局部分形-双分形的过程,空间分布形态则由Pareto分布模式向对数正态分布模式转变.通过比较分析景区系统空间分形和旅游流齐夫(Zipf)结构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得到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说明旅游景区的分形演化对旅游流齐夫(Zipf)结构的形成及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两种结构的变化过程具有总体趋势的一致性,但在具体演化路径方面有不同步性,这主要源于除景区以外的其他要素干扰所造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的休闲生活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休闲从最初早晨的广播体操、午间的午休、晚上的"遛弯"、周末逛公园等,发展到现今的广场舞、户外运动、线上健身和自驾旅游等多种休闲游憩活动。在当今多样化的休闲游憩活动中,旅游作为休闲活动的一种类型逐渐从大众旅游发展到红色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其中,体育旅游的出现更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学术角度上来说,体育旅游是个实践性强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集体育学、教育学、管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为一体,所以体育旅游研究更需要综合性知识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邮轮航运网络是特殊的航运网络,除传统航运职能外,还具有旅游休闲职能,这促使航运网络在港口分异、网络结构等方面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港口联系、航线组织等表现出空间聚集性、显著的区域化特征。加勒比海是全球邮轮旅游市场、邮轮航运网络最成熟的航区。本文以加勒比海为例,基于邮轮航运轨迹大数据,采用复杂网络模型识别邮轮港口中心性和划分邮轮港口社区,对区域性邮轮航运网络进行剖析,刻画港口分异格局与网络结构,揭示区域性邮轮航运网络的结构和空间规律。研究发现:(1)加勒比海邮轮港口存在职能分异,划分为大型综合母港、一般母港、一般始发港、核心挂靠港和一般挂靠港5类。邮轮港口空间分布不均,形成了以佛罗里达半岛为核心、东加勒比海为次核心,周围地区为外围的“核心-外围”式空间结构。(2)加勒比海航运网络存在区域化特征,形成了4个港口组团,并形成了两个邮轮航运联系密集的航运通道,构建起加勒比海邮轮航运网络的核心和骨架。(3)这种双核心,多节点的结构有助于航运网络的构建,对中国邮轮旅游的港口建设和航线组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广州南沙湿地公园为案例地,基于一手调查数据,从游客感知的视角,研究了游憩冲击的维度及其影响.首先,理论探讨了湿地景区的游憩冲击影响游憩品质,进而影响游后意愿的逻辑关系;其次,探索并验证了游憩冲击的结构和维度;最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深入分析了游憩冲击以游憩品质为中介变量进而影响游后意愿的内在机理与关联特征.研究发现:(1)游憩冲击属于二阶因子结构,包含有生态环境冲击、游客冲突和设施管理冲击3个维度;(2)生态环境冲击和设施管理冲击负向影响游憩体验,设施管理冲击和游客冲突负向影响总体满意度;(3)游憩体验是提高总体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游憩体验正向影响总体满意度和忠诚度,并通过总体满意度间接影响忠诚度.  相似文献   

9.
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休闲城市的标准做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对城市休闲的基本问题从规划实践的角度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对城市休闲的产业体系、城市休闲的游憩方式与城市休闲的空间构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钟洁 《旅游学刊》2012,27(8):95-103
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个性特色,难以满足游客高质量体验需求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选择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四川甲居藏寨两个典型的民族村寨为游客调查研究点,以国外游憩体验偏好量表为基础,开发设计了旨在适应中国本土化民族村寨游客游憩体验质量的测量量表,并对其加以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民族村寨游客的游憩体验质量存在“享受自然风光、新朋友的结交、心理压力缓解、民族风情氛围、民族知识学习、身体锻炼放松”6个共同因子;并根据其定量评价结果,提供了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优化策略,以期构建内涵丰富、形式多元、结构合理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谱系.  相似文献   

11.
根据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模式,采用聚集分形方法对桂林市旅游景区在1973年、1997年和2007年的空间结构分组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桂林市市区组团和阳朔组团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化符合聚集分形模式,其中,市区组团景区空间结构演化为从点状发展模式到聚集分形发展模式,阳朔组团景区空间结构演化为从面状发展模式到聚集分形发展模式.而兴安组团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不符合聚集分形发展模式,表现出多中心共同发展特征.研究对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指出桂林旅游发展格局现状和规划目标的差异.研究同时发现,采用聚集维数单一指标来研究旅游目的地总体空间结构存在缺陷,与平均半径指标和生命周期方法联合使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消费理念的转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业飞速发展,逐渐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为其提供理论、技术、信息支撑的旅游信息科学呼之欲出。进行旅游信息分类体系与编码研究是旅游信息科学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同时为旅游管理、规划决策、旅游信息平台搭建提供技术与信息支持。文章基于旅游三体、旅游六要素、需求层次、协同、可持续发展和信息组织六大理论,结合目前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全面系统地提取了各类旅游信息;采用时间、空间、属性三维分类方法,建立了旅游信息三维立体分类模型,构建了旅游信息五级分类体系基本框架;应用“空间维+时间维+属性维”信息编码结构,确定了旅游信息编码的3段37位代码;通过陕西省旅游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的实践验证,旅游信息分类体系和编码系统性强,完整性高,操作便捷,可为旅游信息科学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任何成功旅游地的发展必定经历起步、发展、相对成熟和优化4个阶段。旅游系统的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空间上的不同组合,表现为十分丰富的各种形态和结构。基于此,可根据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以江西旅游发展为例,改革开放至今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经历了点状、放射和凝聚模式,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矛盾、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必须优化空间结构的目标、措施和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旅游网站电子商务产品与服务分析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马梅 《旅游学刊》2003,18(6):77-83
本文从电子商务的理论角度出发,从交易维、信息维的角度对旅游电子商务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划分,并依此深入统计调查了目前中国旅游网站各类电子商务产品与服务开展的情况。同时就其中典型的在线旅游产品和服务与典型的线下产品服务作了对比统计。从而对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开展程度作出结论。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民反向旅游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是城里人越喜欢到乡下旅游,越是文化人越对自然风光一往情深,旅游也遵循利益极大化规律.文章以反向旅游理论为指导,以北京市民调查结果为依据,系统论证了"城→乡"、"文化→自然"反向旅游现象的普遍性,考察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细微差别.反向旅游普遍存在,但年龄较大、心理保守的人,反向旅游意向不如年轻、心理开放的人强烈.影响人们旅游意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追求新奇以外,还要考虑经济、交通等因素.掌握反向旅游规律可以有效避免旅游景区建设的很多误区,如景区现代化、接待设施家庭化等.  相似文献   

16.
自驾车旅游成为休闲旅游的重要方式。自驾出游半径不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异,根据市场需求差异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自驾车旅游产品,对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市场抽样调查方法,分析苏州市出游半径不同的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差异。结果表明,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在旅游动机、信息渠道、出游方式、出游时间、停留时间和旅游消费等6个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但差异程度不同;研究还发现,影响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道路标识系统不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滞后、自驾车旅游经济成本高以及驾车安全隐患等4个方面;最后针对不同类型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提出科学合理的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成熟的消费者是提升一个行业的物质与服务产品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消费者越挑剔,一个行业的物质与服务产品的质量就越高,旅游行业亦不例外。旅游者即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是旅游服务的直接参与者、感受者与享受者,加之旅游服务质量的评估离不开对旅游期望值和旅游满意度的比较,可见旅游者对旅游服务的监控比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行业组织,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如消协)的间接监控更为直接有效。因此,通过社会的旅游消费教育、旅游法制教育,促进旅游消费的成熟,也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薛莹 《旅游学刊》2006,21(4):47-54
首次提出并研究"旅游流的区域内聚"现象.根据系统的自组织与组织原理,以江浙沪地区为例,研究在旅游流的区域自组织演化中所形成的旅游中心城市,并研究以这些旅游中心城市作为节点而形成的区域空间结构和基于这种区域形态的区域旅游空间组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苏州古城围绕本土生活方式打造目的地品牌,为苏州传统的“天堂苏州,东方水城”旅游目的地品牌赋予了新内涵,一种围绕“苏式生活”的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被逐步建构起来.在致力打造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品牌的过程中,目的地形象对其品牌个性究竟有何影响?如何依托目的地形象发展目的地品牌个性?针对这两个问题,论文简要回顾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品牌个性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采用深度访谈、扎根理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混合方法”,一方面,依托质性材料,采用扎根理论分析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其品牌个性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根据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形象对其品牌个性的建构效应.研究表明:游客对苏州古城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主要包含游憩功能、空间格局、文化氛围、文化创意、文化功能5个方面,而游客对其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认知则主要体现在生活氛围、生活状态、生活品质3个维度.在依托“苏式生活”推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进程中,苏州古城旅游目的地形象5大因素对其目的地品牌个性均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依托苏州古城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建设,培育和发展生活方式型目的地品牌个性的导向和对策,为同类型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培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20.
关于抽样调查在旅游调研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统计随机抽样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抽样调查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我国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去搜集有关旅游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在一些旅游企业及相关的旅游组织与机构(非统计专业机构)纷纷进行旅游调研活动的同时,也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