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本质上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阶段的产物,对应着消费型社会的新型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和社会革命,后现代主义与旅游的关系至今尚未获得足够的凝视。《旅游学刊》发起的"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笔谈主题,无疑具有前瞻性。比如以"后现代+旅游/休闲/游憩/旅行"为检索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研究的学术规范(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旅游 旅游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得到学界、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因实用主义思想的误导,关于旅游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将广泛意义的旅游功能简化为经济功能,旅游仅仅被视为是一个经济产业.而其本质的功能,诸如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明确旅游学的社会学学科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旅游旅游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得到学界、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因实用主义思想的误导,关于旅游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将广泛意义的旅游功能简化为经济功能,旅游仅仅被视为是一个经济产业。而其本质的功能,诸如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循化红光村具有丰富的西路军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能很好地发挥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方面的主题教育功能。进一步加强红光村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推动其与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农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传承红色基因、振兴乡村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假期旅游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假期旅游市场发展不尽人意.本文在分析中学生假期旅游市场开发的重要意义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学生假期旅游市场开发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其概念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其概念存在一定争议,暂时将其称之为农业文化遗产.本文研究了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的特征.研究发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属于一种遗产旅游,从本质上区别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等旅游形式.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特色明显、分布范围广、脆弱性和敏感性高、可参与性强和复合性强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农业文化遗产目的地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张小军  吴毅 《旅游学刊》2017,(7):119-126
旅游作为人类的普遍行为,在今天的商业化中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却逐渐丧失了其本真.通过思考"旅游"的内涵以及当代商业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文章区分了人类"天性旅游"和"商业性旅游"两个基本的旅游形态,探讨了"旅游"对于人类学的意义以及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旨趣,检讨了以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局限所在.文章指出人类的天性文化是人类天性旅游的本质内涵,文化自由是天性旅游得以实现的基础,保证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性,实现游客和东道主的"共主体"地位,是文化自由的条件.同时,商业化和市场化应该服从人类自由情性的发展,而不是让旅游成为商业化的帮凶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8.
在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景点本身已不是旅游唯一的卖点,精神层面的深度需求使得"文化+旅游"的出行方式逐渐成为主流。"文旅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旅游产业的必然选择。以"文化性提高旅游产品的内涵"的思路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将是我国长时期的一条新路径。本文将针对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升级改造进行研究。以独具特色、更富格调的旅游商品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禀赋,将文化作为创新旅游的切口。  相似文献   

9.
一、旅游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位置杨吾扬曾经用一个示意图(见下图)来说明旅游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位置。 旅游地理学基本上偏向属于社会文化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但与自然、经济地理都有关。从活动行为性质上讲,旅游活动具有社会文化性,因此它属于社会文化地理学。但讨论风景旅游资源时离不开自然地理学。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是一项经济产业,因此,经济地理也要研究它。就是说,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它是属于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它的风景资源的自然部分要由自然地理学来研究,而作为旅游业则是属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围。或者可以这样说,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带有综合性的地理学。  相似文献   

10.
刘朝晖 《旅游学刊》2012,27(10):8-9
文化旅游对于文化的利用需要经历"文化资源化"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旅游产业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休闲方式.在中国学术界,从事旅游研究和开发的学者,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都采取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介入旅游开发领域,而以研究文化和地方社会见长的人类学,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和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把人类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的行动研究,以解决与旅游相伴而生的各种社会和文化问题呢?  相似文献   

11.
任唤麟 《旅游学刊》2012,27(7):35-40
“八景”曾是重要的地域文化景观与地方旅游资源,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具有非功利性、山水人文化与人文景观化、审美意境典型性及景观的多元融合等文化特征,并因相沿袭久而起到文化承传的作用.八景又是一种景观(景点)塑造与资源利用文化模式,具有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宣传与指南等功能.在当今的旅游开发与建设中,八景文化不仅具有资源的意义,而且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的优良文化.而婚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鞋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华夏婚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鞋不仅是一种服饰,更重要的是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如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倾向、民俗风尚等,这充分体现了鞋的综合文化性.以"鞋"为媒介从传统文化、传统表现形式、现代审美艺术和社会文化等若干方面浅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婚庆礼品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红罡  任燕 《旅游学刊》2015,30(1):102-111
语言景观作为文化在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呈现,是文化变迁研究的突破点.东巴文作为一种濒危语言,在旅游中被作为文化资源开发,形成当地的语言景观.虽然政府、研究者均期待通过旅游复兴东巴文,但是旅游的相关影响在学界中至今未达成共识.通过定性研究,以丽江作为研究地,运用语言景观信息功能与象征功能的理论框架,对旅游影响东巴文语言景观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旅游中东巴文景观虽然突出,但是流于形式,旅游“复兴”的东巴文景观仅具有象征功能,成为一种旅游商业符号,缺乏支撑语言活力的信息功能.研究认为,东巴文的未来发展需要另辟新径,东巴文的真正复兴需要从东巴文原有的发展模式中去寻找启示,其精髓更大程度需依赖文化精英维系.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著名乡村旅游地成都农家乐“五朵金花”为案例,选择新浪旅游博客为数据源,结合内容分析与共现网络方法,研究了“五朵金花”的旅游地形象认知特征.结果表明:(1)内容分析与特征词共现网络方法的结合能较好地解析旅游者对“五朵金花”乡村旅游集群形象认知的精细结构.(2)“五朵金花”总体形象是以类型丰富的主题花卉为媒介,以休闲体验式自然田园风光和乡村农家意境为载体,集地方美食、传统风俗和文化艺术为一体的近郊游憩度假型旅游集群.(3)形象描述、吸引物名称标识和相关地名等词汇的出现频次及共现关系网络表明,5个独立吸引物的旅游形象呈现层次性和个性化特征;“荷塘月色”在“五朵金花”整体形象的构建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幸福梅林”“东篱菊园”“江家菜地”处于第二层面,“花乡农居”的认知度最低.(4)地名“成都”对“五朵金花”旅游集群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具有重要影响,“三圣乡”则是凝练旅游形象的直接空间载体,5个独立吸引物名称标识的内涵和文化意义也是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基础推动力.旅游者自发上传的游记对旅游形象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采用不同类型特征词群开展旅游地形象的精细研究,为信息时代的旅游地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乡村旅游地管理、规划和推广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山岳型景区文化内涵的挖掘是提升景区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景区提供的文化旅游产品容易偏离旅游者的需求.文章以天柱山风景区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供需双方对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偏好的差异,同时借助IPA模型帮助旅游经营管理者制定了景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结果表明:(1)供需双方对天柱山风景区的整体印象差异不显著;而对文化印象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旅游经营管理者对天柱山风景区文化印象较好,而旅游者对其印象较为一般;从文化资源要素上来看,供需双方对绝大部分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显著差异,且旅游经营管理者对其偏好的程度总体强于旅游者.(2)采用IPA模型,通过对比供需双方对天柱山风景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偏好差异,得出继续努力、过度表现、低优先改进、重点改进4个区域,并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论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祥项  吴珏 《旅游学刊》2006,21(Z1):111-113
新时期旅游人才需求日益呈现出专业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对旅游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各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一切知识源于实践,体验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通过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以"体验教学"作为旅游管理教学的价值取向,探索了旅游管理教学中实践体验教学思维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批判了旅游研究逃离范式否定现代性以及由此导致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方面的缺陷,通过梳理旅游现代性研究的内在脉络,呼吁重塑旅游现代性的回归研究范式,并抵制批判旅游现代性的研究危险.基于群体旅游这一社会普遍事实,从具体的经验研究开始,展示旅游的群体性与现代性以及群体/日常生活世界与旅游/旅游世界的相互影响,通过与逃离范式的比较,支持了回归范式重回归、结构/关系和群体的研究主张.研究指出:(1)旅游的目的是回归日常生活世界而非逃离;(2)蓬勃发展的大众旅游是旅游现代性的展现,也是旅游研究的根基所在;(3)旅游现象的关系/结构特质是旅游学科独立的基础,理应回归到旅游研究的中心;(4)旅游研究的回归范式具有沟通个体和社会结构、整合游客旅游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群体/关系/结构的回归范式抓住了旅游现象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键特征,可以成为产生独立旅游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与其说是一系列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如说是一个过程、一组实践.以此为基点,文章从符号表征的视角重新审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及其建构过程,解释其中所发生的意义生产、嬗变和争斗的过程,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具有社会、文化、心理3个层面的概念,并具有以下特征:群体共享性和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规范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符号表征功能的运作,而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意义就在于规范和组织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内的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9.
对于生态公园规划建设阶段而言,对公园"生态性"的重视程度远超"文化性",使两者存在不均衡现象。如何基于实际地域条件从而彰显出生态公园良好的"文化性",成为目前生态公园设计与规划阶段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以扬州生态公园为例,基于全球文化共生与交融视角对扬州生态公园地域文化创意路径与表达进行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20.
旅游审美观照是连接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并实现旅游审美活动的关键环节,是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的独特的观审角度与方式.旅游审美观照对于旅游主体获得旅游审美感受,实现旅游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审美观照与旅游凝视存在交集,即专注而投入的视觉凝视,责任和义务的暂时搁置.但另一方面,旅游审美观照具有旅游凝视所没有的主客互融共通的优势,而这恰恰是获得旅游审美意境的重要方式.旅游审美观照具有置身性、知觉性、体验性、非功利性的审美特征,旅游审美观照所追求的是审美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当人们置身于新异性的旅游审美场景中,在非功利性的前提下,经由审美观照,人们可以体验到精神的自由,这反映到生活中便是“诗意地栖居”,这也正是旅游审美观照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