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一、旅游伦理究竟是什么?一般认为,哲学是由求"真"的逻辑学与求"善"的伦理学构成的。无论中外,有关伦理的探索可谓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然而,把旅游同伦理这个超级大词连缀使用,则是晚近的事情。检索文献发现,旅游伦理作为学术词汇的使用,中西方都只是进入21世纪后才逐渐多了起来。由于伦理一词高度抽象,旅游一词含义宽泛,人们对旅游伦理的理  相似文献   

2.
基于伦理维度的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社会科学存在科学叙事和人文叙事两种知识创造模式,旅游研究应该改变片面追求"科学化"、"客观性"的现状,而对人文关怀取向的旅游研究加以重视。由于旅游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还有伦理价值,旅游伦理研究理应是人文叙事知识创造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文章从旅游伦理研究的时代背景、现实问题、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认为这一新研究范式将改变以往只注重旅游的"事实"方面而忽视"价值"方面的片面性,为旅游研究注入了人性的因素,有助于旅游研究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旅游伦理概念及理论架构引论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夏赞才 《旅游学刊》2003,18(2):30-34
旅游伦理是近年来旅游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由于旅游伦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伦理概念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在有关的旅游伦理研究文秩基础上,对旅游伦理的概念、旅游伦理的主体、基本问题和理论框架进行了初步讨论,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初步旅游伦理概念和理论框架。旅游伦理是伦理学的应用学科,是关于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的道德学说;旅游伦理主体是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旅游伦理的基本问题是关于旅游利益和旅游道德的关系问题;旅游伦理基本理论框架应包括旅游伦理意识、旅游伦理关系和旅游伦理实践。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旅游研究大多基于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或是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而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不论从著作成果、影响力或是实际从事研究的学者数量上看,所占比例非常少。究竟,从伦理学视角研究旅游即旅游伦理的研究重要不重要呢?笔者认为旅游伦理的研究(尤其对中国的旅游发展而言)相当重要,原因在于当今旅游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旅游伦理理论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我国旅游研究大多基于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或是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而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不论从著作成果、影响力或是实际从事研究的学者数量上看,所占比例非常少。究竟,从伦理学视角研究旅游即旅游伦理的研究重要不重要呢?笔者认为旅游伦理的研究(尤其对中国的旅游发展而言)相当重要,原因在于当今旅游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旅游伦理理论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旅游线路开发与设计既是一种技术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活动,还应该是一种伦理活动。文章以滇西北旅游线路为研究对象,从旅游伦理的视角对其开发与设计重新进行审视,目的是使旅游线路的功能和旅游的伦理价值得到和谐整合。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旅游业在各地的发展规划与实践中不断成为支柱产业,人们日益感受到盲目发展旅游业给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呼吁全人类认识和开展伦理旅游.本文对近 10 年旅游伦理的相关英语文献做了归类和分析,从理论研究(包括伦理主体、伦理原则、伦理规范)和实践研究两方面进行总结,并重点评述了旅游伦理在可持续旅游范畴中的研究,从而对旅游伦理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希望以此为国内旅游伦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世满 《旅游学刊》2014,29(12):12-13
正旅游伦理问题不仅表现在旅游目的地,也体现在旅游学术界。就目前中国的旅游研究状况来看,学术伦理问题很有必要加以关注。学术研究的规范包含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形式规范涉及的是外在的技术指标要求,相对容易做到;而内容规范涉及面较广,指标要求也比较抽象,不像外在规范那么清晰,作者、编者、读者把握起来  相似文献   

9.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   总被引:57,自引:6,他引:51  
张广瑞 《旅游学刊》2000,15(3):71-74
第一条旅游:对促进人民和社会之间相互了解与书重的贡献1.抱着对不同宗教信仰、哲学观点和伦理观念容忍和尊重的态度,了解并促进和人性一样的伦理标准,既是负责任旅游的基础,又是负责任旅游的归宿;旅游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和旅游者本身都应当遵守各个民族——包括那些少数民族和土著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习俗,并承认其价值;2.旅游活动的开展应当与东道地区和国家的特征与传统保持一致,并尊重其法律、惯例和习俗;3.东道社区作为一方,当地专业人员作为另一方,都应当熟悉并尊重到访的旅游者。了解有关他们生活方式、兴趣和期望的…  相似文献   

10.
过往旅游感知研究多停留在实证研究层面——以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的视角居多,而实证之后对其从制度伦理等哲学角度的反思鲜有涉及。实际上,研究旅游只在管理学或社会学层面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许多问题还涉及目前旅游学界未给予足够关注的制度伦理。文章拟从另一视角来验证旅游发展带来制度伦理方面的诉求。通过比较两个地理位置相当、人口社会学特征相似的古村落——广东开平自力村和马降龙村的旅游影响感知及态度,发现由于旅游发展程度的不同,居民对开放社会的制度伦理诉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得出旅游发展程度越高,居民呈现出对公民社会的伦理诉求越强烈,即居民对村里的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越强,对分配公正的诉求、公共利益的关注越明显等制度伦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乡村生态伦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乡村的影响广泛深刻,对乡村生态伦理的构建所起的作用尤其引人关注.本文在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视野下,着重探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构建乡村生态伦理的影响这一特殊而重大的课题.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问卷分析和文献检索,以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月柿生态农业旅游区为例,研究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下乡村生态意识的变迁,经过一系列分析和细心的验证、研究得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能给乡村生态伦理建设带来积极、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潜藏着一些值得警惕而应未雨绸缪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受汶川地震影响,都江堰虹口乡成为生态脆弱地区,用生态伦理观引导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意义重大。基于生态伦理学研究视角,通过对都江堰虹口乡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当地村民和旅游者的实地调查,探索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未充分认识到自身生态环境保护的道德和义务,旅游开发利益分配协调不佳;旅游企业管理者生态伦理意识缺失、偏离,旅游从业人员生态伦理意识淡薄;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欠缺,忽视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旅游者生态伦理意识不强,缺乏对地方文化应有的尊重。为此,建议虹口乡地方政府培育乡域生态伦理风尚,协调各方利益;旅游企业应善待自然,提高员工生态意识;村民要树立环境友好精神,传承乡土文化;旅游者应坚持绿色消费,尊重乡土文化。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新兴科技在旅游中的应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特别是最近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这类新型人工智能被认为能够催生旅游新场景、新业态、新组织和新岗位((1)),在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者体验、旅游目的地管理与市场营销、旅游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产生重大变革与创新((2))。然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科技由于技术本身存在的“盲区”、技术过度应用带来的人类在存在论方面的伦理问题((3)),以及在旅游中的体验、服务、运营、监管等方面的伦理困境,需要旅游学术界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4.
马波 《旅游学刊》2011,26(5):5-6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旅游学刊》因应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主线,以"产业融合与旅游"为主题组织笔谈,笔者以为甚为及时和恰当,兹就此略呈己见,以供方家。产业是介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具有层次弹性的经济术语,在不同层面上使用会有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朱峰  项怡娴  王春晖 《旅游学刊》2011,26(11):28-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7~2010)、社会科学基金(1993~2010)已立项资助了243项与旅游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及其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旅游研究的状况。文章对这些项目所关注的旅游现象、研究问题及其学科归属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勾勒出中国旅游研究的发展脉络,并从学科发展的视角进行评价。统计发现,地球科学部(80项)、管理学部(23项)为自然基金旅游类项目的主要学科归属;"旅游影响"、"旅游开发"和"旅游行为"为主要研究领域;应用经济(60项)为社科基金的主要学科归属,选题集中于"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潜力与竞争力"等方面。对项目的研究问题分析发现,两大基金项目的选题方式均存在"去旅游化"现象,即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提炼出旅游现象所蕴含的理论问题。换言之,旅游现象仅成为其他学科的剖析对象,研究贡献表现在验证、完善、补充已有学科的理论、方法,而非旅游理论的提出或完善。表面看来,这一现象的形成与旅游现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旅游理论基础薄弱以及基金的评价标准有关。对旅游研究群体的调查却发现,"去旅游化"的研究思路是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并且自觉遵循的学术取向。旅游研究中的"去旅游化"现象对旅游研究及学科发展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在提升旅游现象理论解释深度的同时也导致旅游的学科性愈加模糊,研究间的对话与交流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6.
旅游学人对国家旅游基本法的期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旅游学刊》2011,26(1):7-8
据悉,作为我国旅游事业发展根本性大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有望在2010年内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颁布旅游基本法是旅游实业界、旅游学术界和广大旅游者期盼已久的大事。  相似文献   

17.
何建民 《旅游学刊》2014,29(11):8-9
正一、我国旅游伦理问题的突出表现道德(morality)是有关判断个人与组织行为正确与错误的原则。伦理(ethics)是指约束或影响个人与组织行为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主要涉及个人与组织(企业、机构等)具有社会影响部分的行为,并具有个人自律与社会自律的性质。在最基本的行为层面,伦理也可以称为文明礼仪(civilized etiquette)。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善恶评价方式、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自律性行为规范。以  相似文献   

18.
旅游伦理研究是国内外旅游学界较少关注的研究领域,而日益凸显的旅游伦理问题又决定了行业和学界都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理论指导.为此,文章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证检验,从个体微观角度,初步分析了旅游道德感知的组成结构及个体旅游实践经历对旅游道德感知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道德注意力、相对主义伦理立场、理想主义伦理立场所建构的旅游道德感知结构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及外部有效性;旅游行业实践经历与个体旅游道德感知的关系显著,能够显著影响个体的旅游道德感知.在理论方面,该研究适度拓展了旅游道德感知的研究内容,说明了旅游道德感知的架构具有较好的外部有效性.研究结果对指导旅游伦理教育、企业内部伦理建设及学生个体的道德感知提升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利益均衡是确立乡村旅游伦理关系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刚 《旅游学刊》2014,29(11):9-11
正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文物古迹旅游和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有着明显的不同,乡村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源于城乡间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乡村旅游主客体间天然的身份不对称,并因此而影响到主客间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同时,由于乡村经济的相对落后,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多以企业投资来实现,投资企业不管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都会把"谁投资谁受益"作为旅游开发的当然原则,因此而产生了普通村民对乡村发展控制力的丧失、经营参与机会被剥夺、利益分配打折扣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构建和谐的乡村旅游伦理关系,必须  相似文献   

20.
龙永红 《旅游学刊》2011,26(11):71-77
运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个案研究方法,在现代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的背景中,文章探讨了背包旅游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局限性。背包旅游是在制度化与商业化旅游之外的一种旅游形态,它以真实与虚拟并存、游憩与抵制并重、"新人"与信任同在的特征重构了城市资本下压力化的社会关系,打破了家庭与工作空间的封闭性,它仍以城市话语体制为"归宿地",与西方"背包客"认同乡村融入当地居民的"行路文化"追求不同,因而其文化自主性精神必然将受到城市资本文化的侵入。它延展于城乡贫富之间、不同阶层之间、陌生人之间的对话合作经验有着重要意义。国家与学界可以此为点,积极关注并放大其延展乡土文化、拓展空间体验、倡导健康生活等正向功能,助推其和谐社会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