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正>近年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旅游业受到了巨大冲击,中断了持续多年的增长势头,凸显了旅游脆弱性,也吸引了学术界的关注,但相关研究的广度、深度仍然不够。文章运用文献计量法和Cite Space软件对收录在CNKI数据库中(1989—2021年)的关于旅游脆弱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统计及可视化分析,从发文数量、研究团队、研究内容等层面对国内旅游脆弱性研究进行回顾,进而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相关成果在三个时间段逐步增多;第二,研究内容渐次展开,但还难以适应实践的要求;第三,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力量较为薄弱,缺乏持续研究。  相似文献   

2.
海洋旅游是重要的海洋经济类型,加强海洋旅游相关研究是服务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性任务。本研究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619篇中文文献为样本,系统分析中国海洋旅游研究脉络。研究发现,1992—2021年中国海洋旅游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呈“起步探索、陡状攀升、波动回落”的变化特征,经历了以海洋旅游环境要素和资源价值评估为主的资源导向与孕育探索阶段(1992—2002年),以多元议题拓展和集成方法创新并重的产业导向与全面推进阶段(2003—2010年),以及同国家发展需求联系紧密、实践应用不断丰富的战略导向与深化拓展阶段(2011—2021年);研究热点集中在海洋旅游理论内涵与研究范畴、资源开发与评价、社会与经济影响、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目的地开发与管理等5个方面。立足新时期中国海洋旅游理论发展与实践需求,未来应重视学科交互融合、技术手段集成和数据平台建设,提升理论研究同国家战略驱动、地方现实需求和行业实践发展的适配性,为推动中国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决策指导。  相似文献   

3.
乡村重构已成为国内外乡村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而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有效路径,进而成为乡村重构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外旅游影响下乡村重构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分析发现:(1)旅游语境下的乡村空间重构表现为三方面:乡村土地利用变化、村镇体系重构与乡村内部“三生”空间格局重构。(2)经济重构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化与居民生计方式转变两方面。(3)乡村治理的改善、乡村文化重构是乡村社会重构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此外,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旅游影响下乡村重构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从城乡融合发展、保育乡村性以及不同类型乡村的案例比较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开发的组织机制问题越发引人关注,女性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女性村官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决策作用日渐显著。因此,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影响机理研究对于深入研究乡村旅游开发组织机制问题,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在改进计划行为理论(TPB)模型基础上构建乡村旅游开发女性村官参与行为意向影响框架,以282位湖南女性村官的调查问卷为数据来源,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女性村官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女性村官对于借助旅游开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参与行为意向较高;(2)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以及参政特征3个变量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406、0.258和0.250,其中,主观规范影响最大;(3)女性村官参与旅游开发的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参政特征变量间接影响行为意向;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变得更为复杂,这与已有计划行为研究不同。  相似文献   

5.
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调控与之匹配的形象,其中的关键是准确认识目的地形象演变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文章筛选出1971—2021年与目的地形象演变相关的99篇文献,开展定性元分析,通过文献分析结果,建构了目的地形象的演变模型,总结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演变的影响因素,并探索了它们如何作用于目的地形象的演变。主要结论:(1)大型活动、负面事件与信息源是促进目的地形象演变的宏观因素,它们共有8条不同的影响路径;(2)旅游阶段、初游重游行为、人口学特征和跨文化背景、空间与心理距离、涉入度等个体差异是目的地形象演变的微观因素;(3)原生形象好坏、求新求异动机强弱、不确定性高低和个人/集体主义、涉入度高低能够在目的地形象演变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4)时间的一维单向性是目的地形象演变的基础变量,它决定着形象必然发生演变;(5)目的地形象演变存在门槛效应,能否跨越形象门槛决定着目的地形象变化能否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因为形象门槛的存在,相关研究才得到不一致的结论。形象门槛中,客观门槛主要是形象元素的增加与更新,主观门槛主要是旅游者感知,它们分别对应着人地关系中地的要素与人的感知。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大湘东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2022年湖南省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从时空角度分析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耦合发展水平、空间相关及空间聚集特征,并探讨影响二者耦合的因素。结果表明:大湘东地区农旅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总体实现了“严重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初级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的逐级跨越;影响大湘东地区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的因素按作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人均文娱支出、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相似文献   

7.
从经营绩效角度对城市旅游发展的阶段及其演化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资源投入方式的优化和资源利用能力的提高。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在比较1995年、2000年和2005年58个中国主要城市规模收益不变和规模收益非增条件下旅游效率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旅游发展阶段的3个特征:(1)3个时期中国大多数城市的旅游发展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2)随着时间的演化,越来越多城市的旅游发展开始进入规模收益递减阶段;(3)在空间上,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的城市大多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从我国城市旅游发展的阶段特征出发,认为区域经济不平衡性,并因此导致的城市旅游资源投入规模的差异是形成城市旅游绩效和发展阶段差异的根本原因。最后,文章讨论了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方式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结构方程模型(SEM)是一种将两个或多个结构模型联合起来,实现对多元关系进行建模的统计框架,近年来在旅游学术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文章首先从文献年度分布、学科分布、问卷应答者分布三个方面进行了结构方程模型之旅游研究文献的定量分析;然后从问卷应答者(游客)、旅游企业员工、旅游社区居民、社会公众和在校学生的角度对结构方程模型之旅游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回顾和反思;最后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和研究生学位论文两个方面提出了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牛玉  汪德根  钱佳 《旅游学刊》2014,(4):114-124
文章借鉴了一般文献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模型修正后应用于旅游文献影响力评价,对我国30年来出现的一批高被引频次的旅游文献进行影响力计算和分级,并分析不同影响力等级文献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领域分布以及核心作者群影响力特征。研究发现:(1)高被引频次旅游文献总体呈现4个阶段的分布,其中1998~2005年期间为被引频高峰阶段;强影响力文献时间分布较早,较强与弱强影响力文献在2001年以后发文率较高;空间分布呈现高被引频次旅游文献的高富集区、较高富集区、一般富集区和贫瘠区4种类型,经济发达或旅游发展水平高,以及拥有强大的旅游科研团队是高被引频次文献富集的重要推动力;北京和广东在4个影响力等级文献数量均超过其他省份。(2)4个等级影响力文献在理论与方法、旅游发展与规划、旅游环境和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等研究领域关注度较高,同时国内对欧美发达国家主要关注的研究领域也在逐步增多,但文献的影响力仍需进一步提高。(3)高影响力旅游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被核心期刊引用率普遍较高,但也存在核心作者群相互间引用频率较低、自引率较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核心作者间的知识流动不足,不利于旅游学科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发表于1998~2007年之间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系统的3296篇以"旅游"为主题的论文进行文献定量研究,分别进行了学科类别、来源期刊统计,分年文献基本信息统计,分国家、地区文献统计,作者关键词分布与变动趋势统计.研究结论是近10年全球旅游研究具有多学科参与探讨,研究势头强劲,国际性视野拓展,热点问题活跃,"中国旅游现象"备受关注等进展情况,以期探索全球旅游研究的发展特征,并为国内旅游研究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1.
地方感研究是人地关系调整过程中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关键领域。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旅游地方感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厘清该话题的研究脉络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建议。研究发现:(1)国内旅游地方感研究起步较晚,发文量呈“上升-稳定”趋势,大致形成了理论导入(2007—2010年)、议题扩展(2011—2015年)、本土创新(2016—2020年)3个阶段。(2)旅游地方感研究视野与内容越来越多元、丰富,研究热点较集中于地方感理论探讨、不同主体地方感特征、不同类型旅游地地方感构建、地方感实践价值等。(3)旅游地方感研究总体上从本体、主体、客体3方面展开;旅游地方感理论、旅游者与居民地方感构建、地方感对行为的作用机理、地方感的实践意义等内容在关键词共现、高频及高中心性方面表现突出,呈现出从理论导入走向理论建构、从议题集中走向视野多元、从学术关注走向多元关注等热点演进脉络;当前旅游地方感研究聚焦于新时代人地关系演化所引发的行为和情感的变化。(4)未来旅游地方感研究应进一步结合中国国情和新时代战略,重视旅游地方感研究的理论创新,拓展旅游地方感研究的范畴内容,加强旅游地方感研究的方法融合,扩大旅游地方感研究的地域代表性,构建体现中国本土特色的旅游地方感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2.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   总被引:59,自引:2,他引:59  
何景明 《旅游学刊》2004,19(1):92-96
从现有的研究资料看,我国目前的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开发意义、条件和模式;乡村旅游规划与设计;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和发展策略;国外和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虽然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也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整体上研究水平不高,许多方面都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01—2014年间中国作者旅游类国际期刊论文的检索和统计,分析发现:(1)近两年来,中国大陆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增幅尤为明显;(2)中国大陆作者独立发表的论文数量有所增加,但大陆学术机构的贡献度及论文被引频次仍较低;(3)中国学者在TM上发表的论文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4)国际论文的数量来看,中国港澳地区学者发表旅游类SSCI论文数量略多于中国台湾学者;(5)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高被引文章比例较高,在国际旅游学界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时期论文的关键词分析提取出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发现,中国作者的旅游研究总体从宏观转向微观,并且对旅游者行为的态度和感知研究更加深入,将对国际旅游学术界的相关领域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江苏省657家星级乡村旅游地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探究江苏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乡村旅游地呈集聚分布,在苏北地区呈单核心空间分布,在苏中、苏南地区连绵呈环状分布格局。(2)江苏省乡村旅游地具有“沿路傍水” “环城近景”的分布特征,100万城镇人口是乡村旅游地集聚发展的门槛,大城市周边更容易形成乡村旅游地聚集区。(3)单因子探测结果发现,江苏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经济因素影响程度最高,其次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4)双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显示,经济、社会、自然因素间的交叉作用显著性突出,空气质量与第一产业是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是基础性保障因素,邻近拥有富裕客源的大城市是促使乡村旅游地集聚发展的根本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区域乡村旅游产业的布局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文章以2010—2022年四川省21个地级市的数据为基础,构建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路径模型。结果表明:第一,发展乡村旅游能直接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第二,发展乡村旅游能正向影响农村居民就业率、农村劳动生产率、农村旅游环境水平,进而间接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第三,乡村旅游率先产生人力资本效应,农村居民就业率与农村劳动生产率、农村旅游环境水平会在正向影响农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产生链式平行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6.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参考标准。本文选取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492篇中英文文献为样本,系统回顾和比较近30年中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历程、阶段特征与热点演变。研究发现,1992—2020年相关研究成果均呈现增长态势,虽然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起步较早,但中外研究期均经历了时间跨度不一的三个阶段。在中国学者基于国外研究基础构建承载力约束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阶段,国外学者已从理论建构转向研究反思和实践应用。中国研究进入拓展阶段后,研究成果快速增多,初步完成了国外相关理论、方法的借鉴与转化应用;但这一阶段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增速明显放缓,研究热点转向借鉴海洋、管理、心理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第三个阶段,国外研究在新应用实践推动下,理论与方法体系不断系统化,进入开展新应用研究的转型;同期中国学者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不断丰富,旅游环境承载力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中国特色”日益突出,中国情境下的国际化研究成果及其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人与自然共同体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仍然是旅游地理研究的重点议题,应进一步重视理论系统构建、方法融合创新、时空尺度拓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新时期旅游地可持续承载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城市是点,乡村是面的话。那么散布在大江南北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就是一条条将城市与乡村联系起来,和谐互动的纽带。2007年,是中国“城乡和谐”主题旅游年,也是国家号召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年。清徐县,位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郊区,环境优美,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产业特征明显,具备小城镇发展旅游的特点。本专题将秉承专业特色,以一个发展中的旅游小城镇——清徐县为典型案例,充分展现清徐县的旅游资源,全面分析小城镇发展县域旅游的各个方面。本专题分资源篇、分析篇、实战篇三个部分,为读者全方面进行展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赵鹏  俞继凤 《旅游学刊》2007,22(9):75-79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资料来源,检索1979-2006年12月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章,统计分析这些文献在时间、地区、发文单位、作者、内容、期刊等方面的情况,透视国内旅游教育研究近30年历史的发展状况、问题和走向.  相似文献   

19.
边境旅游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强化跨境旅游合作的主要手段,深入分析国际边境旅游研究脉络与研究热点,对促进富民兴边、睦邻安邦及对接国际国内旅游“双循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1995—2021年发表的1 124篇SSCI英文文献为基础,对边境旅游研究领域的时间分布、关键词突现、聚类特征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英文文献中对边境旅游的研究可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与创新阶段;主要研究议题包括边境旅游吸引物、边境旅游影响、边境旅游安全及跨境旅游合作;边境旅游研究趋势发生两大转变,一是研究视角从单一向多元转向,二是理论探索从功能说向效应说深入。建议国内对边境旅游的研究应结合国家战略拓展边境旅游研究议题,强调中国边境旅游特色的同时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0.
森林是具有生态美学价值的旅游景观资源,森林乡村是乡村的重要类型,科学认识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首批3 947个国家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借助数理统计方法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技术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国家森林乡村在空间上呈典型的集聚型分布,总体分布不均衡,以胡焕庸线为明显分界,呈“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2) 国家森林乡村呈现“多核心集聚,连片分布”的特征,形成了太行山豫晋冀交接连片区、苏浙皖交接连片区及粤赣闽交接连片区3个辐射范围最广的高密度集中连片区。(3) 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森林资源禀赋、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区位条件是影响国家森林乡村分布的主要因素,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国家森林乡村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河网密布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