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0篇
计划管理   15篇
经济学   20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13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11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在快速变化且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领导者一人往往难以招架多样化的挑战,此时,追随者及其对领导者的追随力愈发重要.正因如此,近几年追随力研究正在迅速崛起,并派生出多种研究视角.其中,一些学者从社会认知视角探索了人们心中对追随力的理解,建构出内隐追随理论,揭示隐藏在领导—追随行为背后的认知黑箱.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学者在研究内隐追随理论时,主要沿袭西方建构的量表.鉴于内隐理论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这种“拿来式”的做法未必能完全揭示中国情境下的内隐追随理论的全貌.因此,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访谈了23名人力资源学者、人力资源专员和企业领导者,采用扎根理论初步确定内隐追随理论题项.接着,以634位MBA学员为研究对象,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检验和修正量表,最终开发了一个包括5个因子,15个题项的本土内隐追随理论量表.该量表中的5个因子分别为:勤勉、服从、进取、情商、公民行为,与西方量表存在数量和内容上的差异.因此,该量表不仅是内隐追随理论跨文化研究的补充,也为未来剖析中国内隐追随理论的系统框架提供工具.  相似文献   
22.
2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要求一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数量表现为可持续增长。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体增长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粗放和集约两种形式。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历史逻辑角度看,经济增长方式总是不同程度地从粗放向集约转变。这是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吸纳,从而提高了科技含量的结果。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资源禀赋特点,造成按科学发展观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与就业的“两难”选择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必须实施一套以教育和公共事业为主的有利于人力、物力资源开发利用,改善社会经济环境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24.
兰玲 《江苏商论》2011,(12):149-152
无形资产体现了企业获取高新技术及超额利润的能力,已经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无形资产初始成本确定、无形资产摊销价值、无形资产期末计价三方面,分析了会计确认与计量为管理者利益目的提供了会计处理空间,提出了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以及形成会计信息的制度等多方面相关启示,以期对会计信息各方利益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5.
解决农村收入差距过大最根本的办法是促使农民非农就业迁移,增加其工资性收入.我国目前进城农民已呈现出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有更多的企盼.在此过程中,进城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对其实现就业,获取收入有较大影响.当前政府对进城农民提供人力资本培育机会非常关键,因为教育机会(同迁移机会、进入市场机会一样)的不公平是造成贫富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6.
27.
28.
29.
30.
一、树立发展新理念,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人才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知识的载体是人。相对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来说,人力资源是决定新经济时代企业兴衰成败的第一资源。谁首先抢占了人才高地、谁拥有了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资源,谁就控制了发展的制高点,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我国加入WTO后,企业人才的流失和匮乏将是我们面临的严竣挑战。现在有很多已进入或将要进入我国的外国企业,都已把引进人才的目光盯在了国企和政府机关上,并公开宣称要从国企和政府机关挖一批人才。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要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