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77篇
工业经济   8篇
计划管理   26篇
经济学   71篇
综合类   4篇
运输经济   2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8篇
农业经济   10篇
经济概况   2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曾刚  全先银  程炼 《金融博览》2009,(19):32-33
碳交易市场,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金融活动和交易的总称,由于二氧化碳在其中占据绝对地位而得名。这一市场既包括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包括那些开发可产生额外排放权(各种减排单位)的项目的交易,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交易。  相似文献   
82.
2020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年。2020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2021年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  相似文献   
8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作为创新的源泉,其空间分布及流动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及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现有跨境知识溢出研究主要关注发达国家,对于新兴经济体的关注较少。文章基于2003—2012年中国在全球专利统计数据库(PATSTAT)中的专利被引数据,采用Tobit模型分析中国对外跨境知识溢出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跨境知识主要流入全球创新体系的核心国家,而非边缘国家。中国跨境知识溢出主要受地理距离、知识通道通达性的影响,东道国与中国的地理距离越近、知识通道通达性越好,中国跨境知识溢出的强度越大。东道国技术吸收能力及东道国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层级对中国跨境知识溢出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4.
曾刚 《英才》2014,(1):77-77
从国际经验来看,金融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市场准入放松等)通常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及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安全网,是确保市场化平稳推进的重要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5.
86.
尽管社区银行是符合银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方向,但也绝非一个能在短期内轻易获得巨大回报的领域。它将是需要巨大投入且冒一定风险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7.
曾刚  王伟 《中国金融》2021,(6):68-69
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应该向主动的,各业务条线统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转型,全面加强表内外资产负债的统筹管理。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经济、经营环境的快速变化,中国银行业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部署,着力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在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方面,注重调结构、补资本、稳息差、提效率,推动各类业务平稳有序发展。监管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资产、负债的规模、质量以及结构施加约束、管理,以促进商业银行全面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为银行长期稳健经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8.
曾刚 《华商》2013,(11):65-65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金融”绝对算的上是一个热门话题,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引发了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9.
很长时间以来,小额金融(Micro-finance)一直是全球各地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其服务对象以低收入家庭和微型企业为主,服务内容则涉及信贷、储蓄、保险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90.
曾刚 《英才》2013,(7):88-88
中国金融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价格机制本身,而在于因管制导致的结构失衡。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是整个金融体系最基础的要素,其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可以准确地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有助于推动金融市场的完善和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