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18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34篇
经济学   49篇
综合类   6篇
贸易经济   14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3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西部大开发与金融深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52.
在分析黄河流域自然和经济概况的基础上,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路径,并从优化空间布局的角度探讨了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设想,提出城市群、都市圈和区域中心城市在黄河流域所处的地位和分区分类进行生态保护、因地制宜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发挥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等思路,并提出未来一段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3.
甘孜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系我国除西藏外的第二大藏区的核心区,俗称"康巴地区",政治军事战略地位重要。同时,全州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定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草原、湿地、森林、河流景观立体、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肩负着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根据甘孜州的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甘孜州的区域发展特征,并从六个方面阐述重塑甘孜州经济地理格局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4.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如何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们提出共抓大保护、齐建绿长廊的战略对策: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城镇化战略,以市场手段吸纳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工业进园区,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上下游共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55.
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同时,由于生态脆弱地区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要求,加快长江上游有条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论对促进长江全流域及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区域发展格局看,长江上游经济区是成渝经济区的外延扩展,而成渝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区的支撑,长江上游经济区区域合作的主要方向则是西南及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56.
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均处于我国沿海地区,两者区位条件优越,有大城市做依托,均拥有较丰富的土地资源、海洋资源,但具有不同的开发历史及经济特征,对比两者在经济发展和开发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尤其是浦东新区在体制创新等方面的做法,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滨海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天津滨海新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7.
未来20年,对我国来说,既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认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文分别从东中西三大地带、南北地区和省区市角度展开分析。一、东中西三大地带发展格局的变动特征(一)增长速度差距有所缩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区都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其中东部地区发展速度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但东中西地带间发展速度的差距已开始缩小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有所提高。“八五”时期(1990—1994)三大地…  相似文献   
58.
59.
本文分析了中国国情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意义,探讨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提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与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相适应,提高各级城市和城镇的承载能力,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为此,要引导城市和城镇集约发展,促进城市群健康发展,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60.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制度创新和制度结构变迁的过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制度创新的主体由改革初期单一的中央政府转变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等多元的制度供给主体。与此相适应,在国家规范的各项经济政策约束下,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特定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经济政策,从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一)重视政府体制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体制创新,就是要结合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要让市场机制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