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2篇
农业经济   4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粮食问题是当今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在我国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时期,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近几年,对粮食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解决粮食问题的战略措施和具体途径,科学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许多有益的见解。这里,我们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22.
23.
小康建设与农业产业化问题——在中国农经学会五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上总结发言摘要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长刘志澄小康建设与农业产业化问题是当前学术理论界和各级政府领导部门关注的热点。这次学术研讨会以这两大问题作为主题就基于这个道理。一、关于小康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24.
编辑部于1992年11月6日召开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和经济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二高一优农业”的内涵、转变途径和机制,以及近期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具有理论、实践价值的观点和建议,现予以分期刊登。希望能引起读者进一步的思索。  相似文献   
25.
九十年代农业现代化建设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与国民经济相协调,与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业,应从战略上给农业、农村、农民和农村改革升温,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选择相应的技术路线,并使科技兴农的策略落到实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要有与之相应的农用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2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代科学技术已全面进入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领域,渗透到农业这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中,对提高生产力已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已占居主导地位。可以说,当今世界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普及推广运用的速度和水平。我国农业生产的实践也表明,农业要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还是科学技术解决问题。据测算,1972—1982年,农业总产值增长量中的27%是靠科学技术的作用实现的,“六五”期间上升到35%左右,“七五”期间可能达到40%以上,到本世  相似文献   
27.
今天《乡镇论坛》创刊亏与读者见面了。我国农村乡镇有9万多个,广大乡镇干部处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第一线,迫切需要为他们服务的读物。《乡镇论坛》就是适应这个形势应运而生。她的问世不仅为深化农村改革增添了科学讨论的园地,而且必将成为广大乡镇干部的良师益友。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已走过十年的历程。十年来,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依靠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创造,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任务虽然尚未完成,但已经有  相似文献   
28.
加快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西部地区经济运行的7个特征,西部地区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转换速度缓慢,造成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提出通过发展高产优质高铲低耗农业、发展乡镇企业的支柱产业来加速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9.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而建设现代农业就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课题。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本文做了一些论述,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0.
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文章认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只有正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内涵,着眼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