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4篇
财政金融   20篇
计划管理   4篇
经济学   17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本文基于门槛回归模型,以通货膨胀率作为外生的门槛变量,探讨在不同门槛值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尽管金融发展作为弱外生变量在整体上并没有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二者之间存在通货膨胀的门槛效果,当通胀率高于3·9%(或6·5%)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但在通胀率低于门槛值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而在较低(高)通胀率的情况下,资本(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整体而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存在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52.
利用中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外生冲击,实证探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实施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保险机构的监管效应,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实施通过加强食品生产监管降低经营业绩波动,显著降低食品上市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而且该政策效应在非国有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较少以及信息不对称较高的上市公司更加显著。由此表明,公共与私营部门所形成的共同监管机制能有效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相似文献   
53.
周翔翼  杨光明  孔东民 《金融研究》2015,424(10):163-180
本文在收集和整理近百年中国股市、居民消费、人均GDP、物价指数和利率的数据的基础上,利用近代和现代中国的数据检验中国是否存在“股权溢价之谜”。研究发现:1888-1938年的近代股市投资者的风险规避系数在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而中国当代股市和1939-1947年近代股市投资者的风险规避系数均大于一般合理的水平,即都存在“股权溢价之谜”,而且1939-1947年股市投资者的风险规避程度要大大高于当代股市投资者。本文分析认为,以全国战争和恶性通货膨胀为主要表现的社会动荡加大了近代股票投资的“背景风险”,从而使得这一时段投资者的风险规避程度和股权溢价都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54.
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与股票市场过度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磊  孔东民  陈巍 《南方经济》2011,29(3):69-78
本文将账面市值比分解为公司基本面信息和投资者对公司发展前景的主观预期信息,以1994-2008年间在沪深两地上市的A股公司为样本,首先采用Fama and Macbeth(1973)方法检验市场对什么信息过度反应,接着利用羊群行为指标考察证券投资基金对该信息的反应。结果表明,市场对公司基本面无明显反应,但对公司发展前景的主观预期过度反应;当市场对公司发展前景乐观(悲观)时,基金在股票上表现出买方(卖方)羊群行为,基金羊群行为加重市场过度反应。  相似文献   
55.
基于深交所独特的网络投票数据,本文从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视角,考察两个层面的问题:中小股东是否积极参与公司决策?中小股东利益是否得到保护?结果表明,中小股东参与度与公司治理负相关;网络投票平台能够表达中小股东意愿,且能够保护其利益;整体上,中小股东的"冷漠"是非理性的,并损害了其利益;但就中小股东对议案的认同度而言,则存在"搭便车"式的边际收益。本研究为市场监管与投资者保护提供了明晰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56.
信息透明度、公司治理与中小股东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文靖  孔东民 《会计研究》2013,(1):42-49,95
本文利用深交所社会公众股东网络投票的数据,研究了公司信息透明度、中小股东参与公司决策与治理以及其他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经验证据表明当公司信息透明度越差,中小投资者参加投票的积极性越高。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会影响中小股东的投票参与率,并且上述关系在信息透明度更差的公司中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能够提高公司未来绩效,并且这种绩效改善在信息透明度更差的公司中更为明显。本文说明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能有效地缓解代理问题,而公司信息透明度会影响其效果的发挥。  相似文献   
57.
孔东民  李海洋  杨薇 《金融研究》2021,489(3):77-94
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长期面临融资约束问题,使其不得不诉诸非正式制度(如商业信用)来缓解融资困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完善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其中,实施“精准滴灌”式的货币政策,对小微企业成长尤为重要,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我国央行的定向降准政策激励银行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有利于疏通小微企业通过正式制度(如银行贷款)进行融资的渠道。本文基于定向降准这一自然实验,采用断点回归设计,评估贷款可得性对小微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正式制度对于非正式制度存在明显的替代效应,即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上升以后,对商业信用的需求显著下降。第二,不同的模型设定与稳健性检验,均得到一致的结论。第三,贷款可得性提高对小微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因企业异质性而有所差异。本文研究为银行贷款与商业信用之间的替代关系提供了来自中国小微企业的证据,有助于理解定向降准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为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推动共同富裕发展战略。文章基于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的政策背景,采用2009-2017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对改革试点的效果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1)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有利于减少代理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活动;(2)在正式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形下,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呈现出对正式制度的替代效应;(3)在非国有企业和公司治理薄弱的企业中,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文章的研究为继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方向,也为政府和企业重新审视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的社会价值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