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1篇
经济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4篇
农业经济   16篇
经济概况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发展乡村旅游 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以乡村为基点连接着城市和农村两头,在解决农民增收、调整农业结构、保护农耕文化等方面都能发挥显著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2.
比较优势理论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测算方法的应用比较优势理论(比较成本说)产生于18世纪中叶,先后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等人的不断完善,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政策体系。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念:1.各个地区或国家在资源禀赋条件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各个地区或国家在不同商品上有着不同的效率,或曰比较优势;2.各个地区或国家应充分利用其比较充裕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不需要生产自己全部需要的物品;3.通过相互交换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可以显著地增加每个地…  相似文献   
23.
24.
美国和日本农业规模化经营进程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运用1900—2010年美国数据和1930—2010年日本的数据,分析了美国、日本的农场数量、农户数量、耕地规模和农业政策的变化过程。美国、日本的农场/农户数量都经历了从快速减少到缓慢减少并趋于稳定的过程,两国几乎都用了3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农场数量的快速减少及其规模化过程。两国农业最主要的经营组织形式分别是家庭农场和农户,而在日本兼业农户占农户数量的主体地位。在农业规模化进程中,美国和日本政府运用农业立法来保障和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并采取了信贷支持、价格补贴、土地流转等促进政策,鼓励和诱导家庭农场规模适度扩大。中国农业快速规模化的进程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及政府积极政策影响下可能只需要20年或更短时间。  相似文献   
25.
26.
张士云 《技术经济》2002,21(6):27-29
<正>1.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微观主体的经营思路不对路、经营机制的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业市场化,是一种适应市场经营机制的经营模式。它是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的变化,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各个环节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市场农业运行机制。但一些地方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往往并非如此。首先,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组建的非市场性。其次,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经营思想的落后。第三,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突出地表现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信用关系脆弱。  相似文献   
27.
曹辉  张士云 《海南金融》2010,(11):10-14
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我国连续多年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顺差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央行被迫增发基础货币致使通胀预期上升,货币政策在内外失衡时的作用受到影响。本文运用回归分析和VAR模型验证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动实证检验外汇储备增加、央行货币冲销对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最后基于实证检验结果提出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28.
对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农民税费负担的分析入手,分析了农业税收阶段性的变化趋势,提出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城市偏向的分配政策,坚持公平,效率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税制,取消农村各种形式的收费。  相似文献   
29.
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促进生态宜居和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调动农户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至关重要。而农村生活垃圾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方面和内容。因此,文章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为例,基于2021年CLES数据,采用Orderd Probit模型,通过中介效应,研究不同类型的群体规范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非正式规范中村规民约、邻里效应和名誉约束对农户垃圾分类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正式规范中宣传教育、奖惩措施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显著;(2)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存在家庭收入水平和性别异质性;(3)环境认知在群体规范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据此,对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性别的农户群体实行适宜的规范措施,以提高农户的生态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30.
本文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以是否使用规定的农药、是否按间隔期使用农药和是否安全施用化肥三者联动作为蔬菜质量安全生产的标志,通过引入心理行为特征变量和外部环境变量,考虑农户特征及其资源禀赋因素,建立了基于农户的蔬菜质量安全生产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和Prob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户的认知态度、安全生产行为的预期目标收益以及安全生产行为的认知和自我控制等心理行为因素是农户蔬菜质量安全行为选择的内在动力因素,无公害蔬菜的市场价格是影响农户安全蔬菜生产行为选择的重要激励因素,同行影响、接受培训、行业环保压力响应与行业组织化程度等行业导向因素是影响农户蔬菜质量安全生产行为选择的行业促进因素,而种植面积和政策因素与其呈反向关系。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提高农户蔬菜生产行为选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