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85篇
计划管理   7篇
经济学   14篇
综合类   5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我国银行类型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机制差异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1993~2008年我国4家国有控股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数据,考察了我国不同类型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差异化作用.运用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国有控股银行在对货币政策传导至CPI的影响较为显著,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量有着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32.
《经济研究》2016,(11):110-124
本文研究了中国银行业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为得到更加稳健的结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从几个方面做了改进:(1)根据1999—2012年中国所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分省数据,计算分省的银行业集中度指标(HHI和CR4)衡量银行业结构;(2)采用参数方法,根据双向距离函数(产出和投入可同时调整)计算1999—2012年中国分省的全要素生产率。(3)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考虑了信贷环境和信贷资源供给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1)与以往研究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未发现银行业集中度下降能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显著。(2)信贷环境和信贷资源供给能显著影响银行业集中度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当信贷资源供给越高或信贷环境越差时,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越不可能出现;当信贷资源供给较低,同时信贷环境较好时,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即银行业集中度下降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一定条件下成立。  相似文献   
33.
随着最近几年中国大中型商业银行重新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断增加。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发起设立78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726家(已开业635家),贷款公司1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已开业46家)。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从2007年的2868个减少到2011年末的1696个。虽然供给主体不断增加,但普遍认为中国农户贷款覆盖率仍然偏低。  相似文献   
34.
汤柳  王旭祥 《上海金融》2012,(7):58-63,117
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监管的理念、方法和制度安排正在经历着全面的变革。本文概括并评价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六个主要方面:宏观审慎管理工具与政策框架、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的进展、巴塞尔银行监管新规的推行、对主权债务风险的监控、制定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建议以及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未来全球经济复苏形势复杂,本文认为欧美国家对于监管改革的论调不会逆转,发生变化的只是对改革的步伐和手段、经济复苏以及主权债务风险的缓释等诸多变量之间的权衡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5.
本文选取与银行发展高度相关的城市GDP指标,利用TOPSIS方法计算出区域差异系数修正银行资产、负债数据,解决以往研究中忽略区域经济差异而导致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存款和贷款的市场份额和集中度指标不可比的问题.典型的10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受其地域经济优势的影响,其竞争优势还非常明显,在城市商业银行中仍然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但随着银行跨区域经营战略的实施,一行独大的情况将不会出现.  相似文献   
36.
<正>随着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呈扩大态势。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该群体数量超过4亿人,规模居世界第一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到2035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是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7.
梅建予  陈华 《南方经济》2017,36(4):1-18
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是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之后货币大规模跨境流动而引起的担忧。文章研究发现,在给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放大了境外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产出和价格的影响。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中央银行应将境外汇率失衡纳入货币政策的反应函数,反应系数取决于境外利率、产出和价格对境外货币需求的决定系数。理论分析还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影响货币政策对国内价格的有效性,而是否影响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产出的有效性,则取决于经济结构特征。实证结果表明,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未对国内利率、产出和价格带来明显冲击,且无论是在M0层次,还是在M2层次,人民币国际化均未明显影响国内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38.
在极端收益风险形成机理的现有研究中,交易环节是其逻辑链条中缺失的一环;对于做市转让制度的实施效果,现有实证研究也普遍忽视了其对极端收益风险的影响.文章从交易环节入手,提出了一个解释极端收益风险形成机理的新假说,并以新三板市场引入做市转让制度为契机,实证考察了股票转让方式和极端收益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与实施协议转让的股票相比,实施做市转让的股票极端收益风险显著较低,但更多的做市商并未带来显著更低的极端收益风险;(2)做市转让方式对股价暴涨风险的抑制作用在熊市中较强,对股价暴跌风险的抑制作用则在牛市中较强;(3)股票转让方式对极端收益风险的影响主要通过股票流动性路径起作用,而信息有效性路径会起作用主要是因为信息有效性和股票流动性之间的高相关性.使用处理效应模型来控制自选择偏差的影响,使用不同的极端收益风险度量指标,延长极端收益风险的计算窗口,均不改变上述实证结果.这表明,交易环节是影响极端收益风险的重要因素,做市转让方式的引入有助于降低新三板挂牌公司的极端收益风险.文章对于深入理解极端收益风险形成机理、改善新三板市场交易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
经济学家的通货膨胀预期: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经济学家通货膨胀预期的特点、决定因素、形成方式、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防止通货膨胀预期主要在于建立央行反对通货膨胀的"信任度"战略。  相似文献   
40.
本文从总储蓄函数、投资函数以及经济增长模型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美国弗莱教授有关静态经济中的金融发展模型;并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在通货膨胀政策和金融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