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27篇
工业经济   10篇
计划管理   52篇
经济学   34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48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135篇
信息产业经济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有市场经济就会不时地爆发经济危机。它源于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占有的矛盾,但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不断追求扩张的产物。所以,研究经济危机离不开制度分析。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可以发现,经济危机虽然是伴随大国崛起的危难,但制度创新却可以使大国迎难而上,转危为机,抓住机遇而崛起。我国应从制度创新入手,让利于民;创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强化政府干预,纠正市场失灵;加强国际合作。从而不仅化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而且还在后经济危机时期能够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2.
书香     
《企业研究》2010,(7):80-80
《霸权博弈》它扶持德国复兴、奠定美国霸权它插手中日维新、助力印度独立它操纵网络袭击、酝酿绿色革命它攻城夺国于无形这是怎样的幕后体系?是中国崛起的敌人还是朋  相似文献   
93.
赵晓 《宁波经济》2010,(2):38-38
中国崛起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话题,但崛起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或经济总量的扩张,而要落实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多个层面的发展上。其本质应该是文明的进步。因此,信仰与文明应成为看待中国发展与崛起的全新视角,也将成为转型中国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4.
《海外经济评论》2005,(31):35-35
【台湾《台湾立报》7月26日社论】中国终于宣布人民币升值2%。近年来,由于美中贸易巨额逆差,美国政府不断要求中国提升汇率,企图以此抑制中国商品对美外销,从而减缓两国贸易的逆差程度。中国政府显然担心减少外销将影响工人的就业机会,恶化业已十分严重的失业问题,故迟迟不肯升值。不仅如此,外贸减缓恐将影响中国经济进一步成长。过去台币与日元升值都曾影响两地经济成长,  相似文献   
95.
为中国正名:中国的非洲战略与国家形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形象已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中国的非洲战略日趋成熟并引起世人关注,不断扩展的中非关系屡遭西方大国及媒体的误读、曲解以至攻击,中国的国家形象因此受到损害。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政府和公民的努力。值得警醒的是,宣传是中国非洲战略的弱项。作者认为,中国的非洲战略虽有阶段性,但其延续性十分明显,针对西方指责给中国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应有一个国家形象塑造的全方位策略:行动上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宣传上应注意内容、途径和宣传者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6.
《经济》2012,(6):143
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热门的话题。中国怎样才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怎样才能伟大复兴?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近日偶读黄树东先生的大作《大国兴衰——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线之争》,感触颇深,使我对中国崛起、民族复兴之路有了新的  相似文献   
97.
汶川大地震,灾区人民房子垮了,亲人没了,身体伤了,财产光了。有的家庭是损失惨重,有的家庭是灭顶之灾。在一般人的想象中,遭受这样的打击,灾民们即使不是怨天尤人、呼天抢地,也应该是神情悲痛,郁郁寡欢。但是,在许多报道中,我们看到了灾区人民却是充满信心地镇定和从容,充满生机地坚强和勇敢。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这是灾区重建的信心保证、这是中国崛起的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98.
《中国企业家》2014,(7):40-40
面对全球化进程,中国崛起,互联网颠覆力量,不断变化的劳动力等重大变局,大企业都在争相建立创新机构来迎接挑战。但矛盾的是,尽管它们看似拥有无尽的资源,创新在大公司内部产生比在初创企业耍难得多。  相似文献   
99.
经理书架     
《企业研究》2007,(10):80-80
《不对称创新》以弱胜强,是多数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战略挑战。然而,在敌强我弱之下,挑战者如何实现对领先者的赶超?行业的后进入者又如何才能找到生存的立足点,进而不断发展?放眼产业市场的演变,强弱之间的转换时时都在上演。但是,以弱胜强,究竟是无心插柳,还是源于精心谋划?究竟是一时运气的偶然,还是成竹在胸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0.
潘启雯 《董事会》2008,(6):107-107
与“崛起”扯上关系的各类图书,能卖的都卖了一个遍了,可“崛起”的话题仍以“常出常新”之势,再次显示出它生生不息的力量,就连旅日华人、著名作家周立波之孙、东京大学教授周牧之,也回归到这个领域,著书纵论中国崛起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