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13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61篇
财政金融   11144篇
工业经济   1342篇
计划管理   4418篇
经济学   4303篇
综合类   1806篇
运输经济   174篇
旅游经济   21篇
贸易经济   5075篇
农业经济   1991篇
经济概况   4880篇
信息产业经济   36篇
邮电经济   146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45篇
  2022年   250篇
  2021年   395篇
  2020年   440篇
  2019年   388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455篇
  2016年   663篇
  2015年   1129篇
  2014年   2957篇
  2013年   2368篇
  2012年   2307篇
  2011年   2167篇
  2010年   1667篇
  2009年   1780篇
  2008年   2289篇
  2007年   2000篇
  2006年   1925篇
  2005年   2264篇
  2004年   2069篇
  2003年   2032篇
  2002年   1568篇
  2001年   1257篇
  2000年   853篇
  1999年   280篇
  1998年   225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78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76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培植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 农户”式的产业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问题,但总体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龙头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利润为中心,考虑自身利益多,考虑农民利益少,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是为农民提供比较稳定的产品销路,或比较合理的销售价格,而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巨大增值与农民无缘,国家对产业化经营给予的大量扶持和优惠政策,大头让龙头企业得了,农民收益不多。另外,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交易中存在博弈悖论,一旦市场价格偏离约定价格,其结果不是农民毁约就是龙头企业毁约,因此很难保证双方…  相似文献   
82.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加入WTO进程加快,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开始进行。为了使改革有利于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小步走、边走边看的较为谨慎的方式,力争通过不断探索并积累经验后全面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83.
时下,我国银行的存款利率是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有专家称,我们现在完全是在一个负利率时代。近期以来,有关加息的预期一直不绝于耳,到9月底,加息的可能越来越大。由于保险产品的回报是紧扣银行存款利率的,所以,在可能加息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购保呢?目前我国各大保险公司所提  相似文献   
84.
声音     
《经营者》2004,(8):18-18
  相似文献   
85.
2001年9月,上海华盛企业(集团)与上海轻工装备公司签署合同,华盛集团以65%的股权控股轻工装备公司所属的上海高压容器有限公司,双方股权比例为65.35。华盛集团控股上海高压容器有限公司后,经过两年的积极努力的运作,已使企业快速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86.
《海外经济评论》2005,(1):15-16
中国人民银行最近九年来首次上调利率,这让金融市场感到惊讶。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它表明中国政府愿意进一步采取更加以市场为导向的措施来控制贷款和投资增长。它还引发了大量公开讨论,主要集中在升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减缓经济增长以及这一举措是否是汇率变动前兆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87.
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推动理论界进一步思考改革深化的未来方向。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必然发生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必须以生产力的显增长为经济社会巨变提供物质资料支持。因此任何一国的经济转  相似文献   
88.
借新还旧也称以贷还贷或收回再贷,是指贷款到期时在借款人无力正常还本付息的情况下,信贷人员出于种种原因,不是采取积极的手段督促企业还本付息,而是采取与借款户重新签定借款合同、发放一笔新贷款归还原贷款本息,使原有的与借款人的信贷关系得以延续。此外,借  相似文献   
89.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