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7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财政金融   3728篇
工业经济   613篇
计划管理   3345篇
经济学   2314篇
综合类   647篇
运输经济   54篇
旅游经济   3篇
贸易经济   2685篇
农业经济   1071篇
经济概况   3420篇
信息产业经济   14篇
邮电经济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346篇
  2013年   369篇
  2012年   786篇
  2011年   1105篇
  2010年   810篇
  2009年   899篇
  2008年   1915篇
  2007年   1363篇
  2006年   1415篇
  2005年   2138篇
  2004年   2218篇
  2003年   688篇
  2002年   551篇
  2001年   383篇
  2000年   361篇
  1999年   197篇
  1998年   227篇
  1997年   190篇
  1996年   222篇
  1995年   281篇
  1994年   392篇
  1993年   327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129篇
  1990年   107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为落实宏观调控,加强投资管理,合肥市统计局从三个方面十项措施切实加强建设领域统计工作.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72.
视点     
宏观·政策稳健转从紧国家货币政策转向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出重要信息: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货币政策将由稳健直接转为从紧,从紧的货币政策由此全新登场,并将在2008年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8年将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  相似文献   
73.
《金融纵横》2008,(4):F0003-F0003
为全面了解苏皖两省经济金融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影响。准确判断苏皖两省经济金融发展态势,近期,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孙工声行长带领相关处室负责人先后赴巢湖、芜湖、马鞍山、苏州等市中心支行开展调研,深入基层。与有关金融机构,外资、民营进出口企业代表座谈。  相似文献   
74.
一、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启动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自1993年中国的最高决策层决定加强宏观调控以克服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之后,三年左右时间内,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在1997年,关于软着陆之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上,已颇有争议,一些分析者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总需求不足问题,但这种观点一直到1998年初还未成为主流认识。  相似文献   
75.
76.
提高居民收入份额不仅能提高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能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但居民收入份额过高,将会影响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经济中存在最优的居民收入份额.根据1978-2006年的经验数据研究表明,我国居民收入份额的最优值为59.50%,而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份额仅为44.72%.为提高居民收入份额,必须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创造条件让居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相似文献   
77.
我国近期投资过热原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高速增长,存在这一定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在诸多影响因素众,投资过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本文描述了我国近年投资过热的表现及原因,并从国家宏观调控角度提出了发行国债分流投资、加大对土地和矿产资源的监管、限制外需等措施以缓解我国投资过热的状况,从而降低我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危险。  相似文献   
78.
79.
《财经文摘》2008,(4):56-58
新班子将采取“一保三防”的基本方针,即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是核心,防止通胀恶化、防止资产出现泡沫、防止国际收支继续严重失衡。人们希望受益于新财经班子的宏观调控,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80.
李德 《中国金融家》2008,(10):76-80
中国金融业改革的不可复制性,在30年的改革之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30年间,中国金融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初步形成了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在股权多元化前提下,架构了以信贷市场为主的涵盖货币、资本、外汇、黄金等业务的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 这一切,绝非一蹴而就。纵观俄罗斯、匈牙利、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金融改革,中国的金融改革更关注金融业和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和最小的改革成本,中国金融坚定不移地走上了渐进式改革的道路。 工业化中期的来临,机遇和挑战同在,金融业改革将面临新的命题。为此,本刊特邀金融界专家组织策划了一组报道,与读者一起重读30年改革开放中的金融历史。希望在梳理改革成就的同时,能够从中解读到更适合未来金融改革之路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