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1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12篇
经济学   21篇
综合类   16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11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2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日益深入,人民群众要求官员公开财产状况的呼声也愈发强烈。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韩国、瑞典等.很早便开始实施官员财产公开制,然而在我国古代,由于实行君主专制政体,至今官员的财产公开并未形成制度。那么.古代官员是否有过公开财产的行为?他们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向世人公开私人财产的呢?在这些财产公开方式的背后又蕴藏蓿怎样的意义呢?自愿的公开——两份官员的生前财产清单我们先来看两份官员的财产清单,它们的主人分别是诸葛亮和白居易。  相似文献   
12.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但是作为共性,一个城市吸引、吸纳资本的基本条件主要在于制度环境,这个基本条件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制度环境为城市资本的获得提供了怎样的便利性,二是制度环境为城市资本的控制提供了怎样的保证。综观近代上海城市制度环境的发展状况,租界政体制度显然是构成整个上海制度环境的基础与核心。本文即以租界为考察重心,探讨租界政体制度作为一种环境因素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何山 《魅力中国》2010,(7X):119-119
<正>卡尔雅斯贝斯曾经说过"若非哲学关涉人自身,则它必须也能保持通俗易懂,虽然并非哲学体系的艰难发挥,但可能若干基本观念也可简明传达,我想让哲学的某些东西可以感觉到它关涉每个人。"哲学以其本身高度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特点给人一种不可接近的感觉,而怎么样让哲学的某些东西可以感觉到它关涉每  相似文献   
14.
政经要闻     
2008年中国经济大势展望;“2007中国发展指数”公布;政体改革将指向权力过分集中;中国民主在四个层面取得进展;樊纲:中国经济还能再繁荣10—20年  相似文献   
15.
自我生产政体:“代耕农”及其“近阈限式耕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志辉 《开放时代》2010,(12):24-40
以往利用劳动过程理论分析中国新工人阶级的学者,将分析的经验对象聚焦于工场下的劳动者,却无意中搁置了那些没有明确劳资关系,却同样是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服务并被隐性剥削的劳工群体。本文通过展示“代耕农”群体,揭示了“世界工厂”中的另外一种生产形态:自我生产政体。同时,通过引进人类学的“阈限”概念,一面展现这种微型政体的基本特征,一面试图揭示这个现象中所附体的霸权,在没有硝烟的劳动现场里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16.
三权分立学说是阶级妥协的理论表现,因为它提供了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所以被单独掌权的资产阶级所采用。由于它是纯粹的资产阶级政体原则,无论在新旧中国都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孔子:每次读到您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总觉得您是在暗喻某种政权或政体的命运。跟您一样,我也极其厌恶苛政、暴政。可是,天气与政体之间除了在文学上的比喻意义之外,真的有什么内在的相关性吗?  相似文献   
18.
书讯     
龙坪 《中国企业家》2007,(9):118-118
关于中产阶级的神话来自遥远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说,“惟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他观察希腊诸城邦,较多中产阶级分享较大政权的平民政体,比寡头政体更安定持久。直到现代,欧美发达国家新中间阶层在“白领革命”中壮大,社会矛盾渐趋缓和,帝  相似文献   
19.
日本在经济史上创造了神话,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法律制度的变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可以作为一个分析角度。从历史来看,日本的法律制度经历了三次大的变迁,第一次是大化改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奖迄今已颁发了115届(1901—2015年,其中1940—1942年未颁奖),共有870人874人次赢得诺奖,另有23个组织机构在24个年度内26次荣获诺和奖。在所有诺奖得主中,迄今共出现过18个国家的26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不含阿拉法特),其中获奖时在任14位,前任8位,后任4位。除温斯顿·丘吉尔是诺文奖得主以外,其余25位均是诺和奖得主。还重点介绍了联合国、联合国秘书长及其荣获诺奖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